摄影与生俱来的生存方式,自然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坚守摄影对于客观现实记录的底线。也就是说,在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范畴,现场目击和尽可能地客观呈现,是摄影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媒介的关键点所在。正是因为有了摄影,这个世界才在真正的意义上成为可以通过视觉“触摸”的真实存在——尽管这样的真实多多少少也离不开主观的介入(但是更看重其主观介入的批判力量)。对摄影本体语言的苛求,自然越纯粹越好。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摄影成为世界的“镜面”无可厚非。
但是这样的拍摄方式、传播方式和摄影的真实性,当下正遭受摄影大众化以及网络媒体、社交软件的强烈冲击,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似乎在迎接变革时期?或者说,如果以传统媒体转型期为切入点,是否可以在当代语境下厘清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所遭遇的困境与机遇?这一栏目的成型,也是基于这样的基础上的。
从整个世界的大格局中可以看出,新闻和纪实摄影所面临的挑战,恰恰是在世界进入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相对和平繁荣时期。市场经济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流模式,商品意识渗入了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政治和军事两大阵营的存在,冷战促使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深入把握,产生了以当代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思想认识领域则创建了三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这些重要的变化无一不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面貌,也自然影响了新闻和纪实摄影的进程。
也许在这样的空间,传统的新闻和纪实摄影在表面上似乎让人们以最有效的方式了解世界、掌握真相的同时,又阻止了人们真正的、全面地进入现实,或者说,和新的信息时代人们渴望知道的“现实”反而产生了距离。它总是在我们似乎接近的时候突然转身离去,这也正是摄影大众化以及网络媒体、社交软件等等新的视觉和传播方式所带来的困扰。
但是,即便是传统的新闻和纪实摄影面临着表现空间、传播方式的变革,只要守住了底线,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通过视觉“触摸”的真实存在——尽管这样的真实多多少少也离不开主观的介入(但是更看重其主观介入的批判力量)。那么,最终还是能在看似变幻莫测的前景中,拼杀出一条坦途。其实优秀的摄影家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原则:客观的纪实只是设置了一个诱惑人的入口,其中融入了多少摄影人本身的观念——我们无从得知。这样所施加的“魔力”至少有双重意义:仿佛是在勘探现实的同时也在发现自身,同时也创建了一种丰富的交流的空间。这样的探索在整体上的努力是不言而喻的——它在应对媒介更新过程中对表现形式多样化和极端化探索的基础上,主要介入了对当代各种政治和社会议题的讨论,并且在表现手法上更多地从简单的技术层面进入了有效的探索空间,从而更好地将摄影家的观念通过和社会的对话进入当代生活。
这一组文章客观地论述纪实摄影在当代文化大潮下的遭遇、试验与思考——
田荣军以《事·相—布拖彝人纪实影像展》为中心,对人类学视角下的纪实摄影进行探讨。
窦晓微通过森山大道去谈当代纪实摄影的拍摄理念以及表达方式,探讨摄影师本身的经历、思考与个人摄影风格的关系。
李小舟探讨了纪实摄影师如何介入拍摄的问题,深入探讨了摄影师介入的方式,以及拍摄中的摄影师身份定位。
刘高峰通过一组作品的实地创作,论述了新语境下的纪实摄影创作方式以及理念。
这一专栏仅为抛砖引玉,期望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