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迎新
大爱在苦难中闪光——评曹文轩《青铜葵花》(节选)
⊙ 孟迎新
《青铜葵花》是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儿童小说,描述的是农村哑巴男孩青铜和城市女孩葵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叫大麦地的地方,葵花跟随被下放的父亲来到大麦地生活,父亲不久意外死亡,葵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贫穷善良的青铜家领养了她。为了抚养她,青铜一家人用尽了心力,一家老小相濡以沫,同心协力,从容坚韧地应对着洪水、蝗灾、饥饿等苦难,尽最大努力给她提供相对好一些的生活条件,青铜更是在沉默中无微不至地呵护她。葵花12岁那年,由于政策变化,她被召回了城市。青铜站在分别的河边,从心底高喊“葵花”的名字,喊声回荡在天地之间,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灵。
小说共分九章,分别为:小木船、葵花田、老槐树、芦花鞋、金茅草、冰项链、三月蝗、纸灯笼、大草垛。本文所赏析的内容节选自第八章《纸灯笼》,记述了奶奶为了给家里节省口粮,也为了给青铜和葵花挣得御寒的棉花,远赴东海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形,通过奶奶健康地去却病倒了回的故事,展示了奶奶不顾惜自己的身体而把全部的爱都给予了两个孩子的美好情感。本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奶奶的情感美和人性美,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在苦难面前熠熠闪光的大爱。苦难、爱与美交织在一起,让本部分具有了深邃的思想性和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本部分,可以目睹到深重的生活苦难。奶奶的活动是在大麦地刚刚收割了新一季稻谷、青铜家把新稻谷还了旧账后所剩无几、一家人面临着粮食短缺的窘境下展开的。饥饿即将到来,寒冬即将来袭,挨饿受冻的日子即将开始,苦难的生活将再次降临,危及青铜葵花的正常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奶奶做出了她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本不该做出的决定——去遥远的妹妹家走亲戚。他们的苦难让生活在物质富足时代的我们难以想象,不胜唏嘘,但这样的情节安排以及由此体现的苦难主题,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曹文轩著作本书的目的:通过展示生活的苦难和人物内心的痛苦,让儿童懂得苦难和痛苦对于成长的意义,苦难和痛苦能够让儿童获得真正的精神蜕变和心灵成长,能够锻造人性的坚韧与美丽,充满苦难和痛苦的生活给儿童带来的价值,是衣食无忧、一帆风顺的生活无法比拟的。曹文轩在《青铜葵花》的扉页上写到:“谨以此书,献给曾遭受苦难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子孙。”书中的每一个人,奶奶、父母、青铜、葵花无一例外,都遭受着苦难的威逼,尤其是青铜和葵花,苦难成了伴随他们成长的花朵,使他们弱小的生命体饱受风霜雨雪的打击。而这种苦难生活的历练,让他们变得坚韧顽强,懂得感恩,懂得给予,懂得珍惜拥有,尽自己之所能去回报深爱自己的亲人们。在本部分内容中,苦难作为青铜一家的生活常态,具有极大的艺术张力,它激发情,催生爱,塑造魂,让每一个人都展示出了美好的人性,让大麦地成为了虽披挂贫穷外衣却拥有温暖内核的地方。曹文轩因为擅长描绘苦难主题,于2016年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组委会授予了他这样的颁奖词:“曹文轩的作品读起来很美,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阅读本部分,可以感受到感人的真情。每一个老人都是爱子孙的,但爱到无私,爱到忘我,爱到超越生死,这种爱就超越了平常,达到了极致。本部分奶奶对青铜葵花的爱就是一种超越了庸常的爱,尤其是对葵花的爱,还超越了血缘,达到了至纯至真至美的境界,让奶奶的性情闪耀出理想主义的璀璨光辉。大麦地人经历千辛万苦把新稻谷碾出来后,家家户户的庭院里开始弥漫出新米饭的清香,新米饭让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脸上重新泛起红润,奶奶却在这时提出“我要走了”,而真正原因却是她想用离开的方式为青铜葵花节省一点口粮,同时去棉区拾棉花,为青铜葵花做棉衣。但她害怕如实说出会遭到家人的阻拦,于是编出了一个家人不能不顺从的借口。她去那里之后,干着超负荷的体力活,累垮了身体。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还托人给家里捎来她在亲戚家一切平安的消息。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病入膏肓时,才不得不回来。奶奶的行为好像是在贫穷生活逼迫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则是出于大爱,出于真情。作者把奶奶的故事放在了遭遇饥饿的苦难背景下,让奶奶的真情闪耀出更为震撼人心的大爱光辉,不仅让青铜葵花,让读者也感动于她舍生忘死的付出里。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她在付出爱,也在收获爱,收获尊重和敬仰。她走时,葵花哭着不舍得让她走;她走后,一家人都非常想念她;她在东海时,亲戚对她的表现无比敬佩;她归来后,家人对她的病倒无比悲伤。通过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在这个家里,贫穷的只是物质,富裕的是爱,是善良,是亲情,爱满溢于每个人心中,流淌在所有家庭成员之间,让人感觉到爱和真情无时无处不在。这种至善至真至美的爱与情,让一切苦难都黯然失色,成为一家人勇敢生活下去的动力。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齐·亚当娜这样评价曹文轩的作品:“常常通过讲述小主人公在巨大挑战面前所呈现的复杂人生,告诉小读者们如何勇敢、如何坚强、如何去爱。”奶奶的大善大美,家人的爱与真情,成为青铜葵花成长途中最好的助推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的灵魂变得一派澄澈。
阅读本部分,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诗意。曹文轩善于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描绘江南水乡风光,如本部分开头对大麦地秋天收稻谷、碾稻谷的景象进行描绘,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江南农村的生活风貌,为人物活动提供安宁古朴又带有凄苦意味的活动环境。“大麦地的空气中,飘散着稻子被收割后的清香。那种香味,是所有草木都不具备的。”寥寥几语,似让读者闻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颇有“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的意味。作者用充满诗性的语言描绘出的画面,也让读者对神奇的土地产生了殷切的向往,让读者想徜徉于稻谷被收割后的空旷土地上,尽情呼吸这里的味道。接下来对青铜爸爸碾稻谷场面的描写,依然具有诗情画意,用了很多自然与劳动意象:蓝天、白云、大地,农民、镰刀、稻谷,老牛、石碾、号子……多重意象叠加起来,构成了田园牧歌式的的生活和劳动画卷,更增添了大麦地人的精神意蕴,显得古朴厚重,深邃悠远。再往下的叙事风格也是颇具诗意的,用线性方式对奶奶走亲戚的来龙去脉进行描绘,以苦难为底色,以爱为推动力,让故事显得简单流畅,单纯轻盈,环境安静,人物亦安静,琐碎的日常生活布满了诗性的味道,完全没有喧嚣嘈杂的感觉。
总之,本部分弹奏着苦难、真情与诗意的三重奏,三者互相交织,让苦难不再可怕,让人性显得唯美,让大爱温暖人心,让生活富有诗意,让读者感受到了亲情大爱,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倾听到了诗意盎然的人性赞歌。总之,这段内容描绘的大善大美、使人灵魂澄澈的故事,让读者收获颇丰,感慨良多。
附原文:《青铜葵花》(节选)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大麦地的空气中,飘散着稻子被收割后的清香。那种香味,是所有草木都不具备的。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他不时地哼一声号子。那号子声就在秋天的田野上回荡,让人感到世界一片明亮。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又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爸爸白天黑夜地赶着牛。
牛老了,加上整整一个夏季没有吃到一点儿粮食,只能吃一些青草,拖着那个青石磙时,显得很吃力。
爸爸看着它慢吞吞的步伐,看着它尖尖的、塌塌的屁股,很心疼它。可是爸爸没有办法,还得大声呵斥它,甚至还要偶尔举起鞭子来,在它的身体上抽打一下,催它脚步快一点儿。
爸爸在心里担忧着:“这畜生怕活不过今年冬天了!”
爸爸也疲乏至极,一边打盹,一边跟着滚动的石磙。他打号子,一半是催牛,一半是让自己醒着。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传播着,显得有点儿凄凉。碾上几圈,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就很快按人口分到了各户。
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大麦地的人,在月亮下,一个个端着大碗,吃着新米煮的粥或是干饭,想着已经过去的日子,竟一时舍不得吃。他们用鼻子嗅着这醉人的香味。有几个老人,将眼泪掉在了碗里。
所有的人都端着碗走出家门,在村巷里走动着。他们在互相感叹着新米的香味。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了。”
奶奶指的,是她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有这个想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了,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她的妹妹。她就只有这么一个妹妹了。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
但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来。妹妹家那边也比较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用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奶奶过去就去海边采摘过好几回。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这两个小的,日子虽说过得这么清贫,但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得很。
然而,奶奶只说去会会她的妹妹。
这天,大麦地有只船要去东海边装胡萝卜,奶奶正好可以搭个顺船。青铜和葵花,都到河边送行。
葵花哭起来了。
奶奶说:“这孩子,哭什么呀?奶奶也不是不回来了。好好在家,奶奶过些日子就回来了!”
银发飘飘。船载着奶奶走了。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才过了几天,葵花就问:“妈,奶奶什么时候回来?”
妈妈说:“你奶奶才出去几天呀,就想奶奶了?还早着呢。”可是,妈妈自己呢,干着活,干着干着,就会走神。她在心里一个劲地惦记着老人。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讯。妈妈开始抱怨爸爸:“你不该让她走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了,不能出远门了。”爸爸很心烦:“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但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奶奶的侄儿、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表兄说:“进屋再说。”赶紧进屋。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但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了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说怕你们知道了着急。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我母亲一见这情形说,这样可不行,得赶快把她送回家。”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颤抖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摘自《读者》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