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林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文化,三千多年前,泰伯、仲雍三让天下,成全了周室;让国奔吴,在江南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璀璨夺目的至德文化。它由古代的思想家、近代的德学家的传承、发掘、整理、弘扬,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至德文化属于德文化范畴,是德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德” 是立身之本,为政之要,立国之基。至德文化与其它文化相比,它既有传统文化的共性,又有它鲜明的个性;既有兼收并蓄的一面,又有独具特色的一面。本文对宜兴紫砂文化与至德文化之间的渊源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吴文化;谦让仁和;开拓进取
吴姓始祖泰伯公在无锡梅村据传喜好种梅,宜兴紫砂鼻祖颐山公,据传也喜种梅,宜兴有地名梅园就因颐山公种梅而得名,本人曾创作一壶名“至德”,并在壶底铭刻“泰伯句吴种下梅,陶都梅园颐山栽,至德精神百世传,壶里寻她与君随”。
吴文化的核心是至德文化,至德文化的精髓是谦让仁和、开拓进取、和谐发展。泰伯是中国历史上“三让王位”的伟大人物,也是开拓进取的传奇人物,泰伯的至德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相隔百世,颐山公让紫砂鼻祖之名,让了近五百年,与始祖泰伯公的三让精神如出一辙,为世人所敬仰。
紫砂文化是吴文化的一脉,不仅产生于吴地,更是泰伯后人在吴地宜兴开拓和创造出来的。说起紫砂,很多人知道供春壶,供春传是宜兴吴门的家僮,宜兴吴门和紫砂文化的开创、传承、发扬光大有几百年不解的情缘,明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供春,学宪吴颐山家青衣也。”后来,吴骞在《阳羡名陶录》中考证为“供春,实颐山家僮。”据《宜兴县志》记载:“吴颐山,名仕,字克学,幼警颖不群,甫冠笃学,历游诸名彦门,闻识益广,正德丁卯发解南畿,登甲戌进士,初授户部主事,累迁山西、福建、广西、河南四省提学副使,中州八闽,人才地也,预决魁元,十不失一,人服其藻鉴。寻升四川参政,引疾致仕家居,吟诵不辍……所著有《颐山私稿》行于世”,又载颐山之父吴纶是一位无意仕途,醉心山水之人,对茶有特别爱好,壶因茶而生。传供春学做茗壶,都为吴颐山“研求式样,代为刻署”。然而,2008年台湾出版了一本《徐鳌润紫砂陶艺论文集》,徐鳌润先生是台湾著名文史学家,经十多年对宜兴紫砂历史的研究和考证,所谓供春应为壶名,绝非人名,吴仕创始“供春壶式”实为泡茶用壶的鼻祖。徐先生主要论据有:一、解元公吴颐山没有叫供春的书童,据宜荆济美堂家谱记载,颐山家僮名叫朱昌,原籍浙江钱塘,即今天的浙江杭州,在家谱中记朱昌为“义仆”,颐山公1545年(65岁)离世时,两子尚幼,因有义子争产,义仆朱昌出头为孤儿寡母主持公道,保住家产并培养幼主成才作出很大贡献。以至宜兴县志和钱塘县志中都有记载。二、供春一词出自沈周诗句,明四家之首沈周与吴仕父吴纶交好,吴氏家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就是吴纶在谱中的像赞是沈周撰写,吴纶与沈周的关系可见非同一般。沈周《落花》诗中有诗句:“供送春愁到客眉”诗中“供春”被挑出刻在了壶把上,且正合“壶供真茶” 之意境。三、颐山创制“供春”壶式在大潮山福源禅寺,明朝皇帝有令要改茶制,就是要把原煮茶方式改成现在这种冲泡方式,据说推行了一百多年未能实行,有一契机颐山丧母守孝在家,一边工作和学习,有空接触陶工,思量皇帝要改茶制之事,遂画了一批图纸交于陶工制作,自己在壶把上刻字,一经实行,现在意义上的紫砂壶因运而生。经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使用反映很好。现在的紫砂壶,那时叫供春壶就此诞生。据以上三点,着实可断颐山公应为紫砂文化的开创者和设计师,从吴纶、吴颐山始宜兴吴门人才济济,几代进士、举人,朝廷上下声名大震,由于当时吴门地位显赫,文人墨客结交甚广,也由于吴门后人在紫砂收藏乃至直接参与制作和推广,对紫砂文化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吴颐山族孙吴正志,授刑部主事,并喜欢收藏茶具,吴正志之子吴洪裕是宜兴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名震一方的收藏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曾收藏在手,也喜好使用和收藏紫砂壶。清代早期就有吴姓开设的“豫丰陶器店铺”,据《宜兴县旧志》记载,清代有吴颐山族孙吴梅鼎著有《阳羡茗壶赋》传世,清道光时,据《宜兴县志》記载就有直接参与紫砂壶制作的吴姓人家,紫砂名工吴阿昆有“滋壶声价今谁重?名手更推吴阿昆”的美誉。吴月亭,宜兴制壶高手,杨彭年后辈,善制壶,工雕刻,钤竹溪(笔名)印。清末民初,吴汉文(跂陶)陶刻高手,开设“吴德盛陶器行”,注册有著名品牌“金鼎”商标;吴福元,开设“吴元顺陶器行”;吴虎根,善制茗壶;民国至近代直接参与紫砂制作的有:制壶名家吴运根、吴纯耿等,现当代吴氏紫砂从业人员,工艺美术员以上,宜兴人事局注册公布的就有300多人,其中不乏大师级人才。
紫砂壶因茶而生,因明代茶制的改变而生,因生活所需而生,因吴人崇尚的生活方式而生。不难想象,五百多年前,当时吴地宜兴人追求的生活应该是休闲安逸、睦邻祥和的,是远离争斗、追求进取的一种和谐生活。饮茶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精神面也有了重大的改变。也可以说紫砂文化是一种精神需要的产物,这一精神就是谦让仁和、开拓进取、和谐共进、全新、美好的生活方式。观壶之形:千奇万状信手出,天地万物入壶来;赏壶之韵;日月山川集壶上,陶冶性情安逸生;辩壶之理:刚柔曲直识真知,交汇融通达和顺;品壶之汤:润喉破闷毛孔发,天地清心涤凡尘。
紫砂文化是贯穿紫砂壶创制和使用的全过程文化,其中包括矿物原料的开采,创意理念的挖掘,制作技法的发明,造型装饰的变化,窑炉烧成的掌控等一系列内容,但归根结蒂,紫砂文化更是一种创作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非物质的精神文化,特别紫砂壶中天然的文化基因,使得紫砂文化经久不衰。人们安居乐业、至德博爱、美好生活追求、和谐共融、相交相知、开拓进取,都是这一精神内核在壶中的体现。
综上所述,紫砂文化的精神内涵是至德文化的一脉传承。所以说,吴文化、至德文化是紫砂文化的源头。
参考文献:
[1]《宜兴紫砂辞典》 [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徐鳌润. 《徐鳌润紫砂陶艺论文集》[C].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 2008.6.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