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育新
摘要:戏曲与文化不分始于先秦诗、乐、舞一体,自然艺术的各个部门理论相通。无规矩不成方圆,久而久之有了风俗,有了民意,地方戏曲也应运而生。如河南的豫剧、安徽的黄梅戏、江西的采茶戏、湖南的花鼓戏、云贵川的花灯戏、广西的采调等都属于地方戏曲。在文化局工作这么多年,從事的工作围绕着文化展开,这也激发着我更深刻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评剧得始于我效力的这个部门,说起评剧应该是众叟皆知了。评剧孕育于滦南县这块北方沃土,秉承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一曲平腔风靡全国。如今也兼具时代性。成兆才则是评剧领袖,在民间享有盛誉,受到各界名流认可,文化名人也为之添墨升辉。我没有造诣极高的音乐细胞,却想着令立角度去欣赏,要想认识一件事物定要观其各方面始得其详。
关键词:评剧;地方戏曲;传统文化;戏剧家;时代性
戏剧家周贻白先生说:“艺术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远古时“巫术仪式”让我们追溯到歌舞表演的雏形,歌唱又大约从劳动号子生成,又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中发展,常“咏歌之不足”又“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也,文学艺术始于各方面而能得其成果。
一、评剧溯源的各方面
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孟子重乐教,后来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重乐教,由“雅俗”之乐引向以“百姓的喜好”为标准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具备了民主意识。荀子的《乐论》也进一步说明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一方水土成就一方艺人,早时昆腔以较完整的表演体系继承宋元曲子而能雄踞南方。随着时代变迁,那些曾在乡村山区流行的花部诸腔逐渐兴盛,虽不为文人士大夫重视,但为下层民众欢迎,并形成独特的唱腔和剧本体制,京剧就是主要的戏曲样式,而花雅之争也为评剧的发展开辟出了道路。
在语言艺术方面: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融合方言,特点是在粗糙简朴之中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其音调和语气能够体现强烈的情感、坚定地意志,文字和声音实为相因相济。如古代民间谣谚被污为“诗妖”排除于文学之外,实则阐明百姓之用意本之于儒家传统的“达下情,宣上德”。所以必须有人将他们的情表现出来,于是走街串巷的艺人们孕育而生发展壮大衍生出诸多派别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表演方面:关于舞,各地也有不同。既然评剧诞生于冀东,那自然与北方流行的大秧歌脱不开干系。开始秧歌只舞不唱,以动作来表现故事情节,后来评剧老艺人们融入九腔十八调的唱词发展成为评剧早期的表演模式。宋代柳永以其俚俗创制慢词,后世文人们褒贬不一,正是写尽下层市民诸事得“通俗歌曲作家”之名。其人不为上层统治者重用,他的词却街巷传遍,歌妓们将柳词在青楼乐坊改编演唱也颇具规模。以致影响后来的元曲杂剧,故有“曲祖”之誉。正是因为俗,是真人所唱之真事才可流传之久。早期艺人们出身下层了解民生疾苦,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俚俗之语诉诸人情而得以迅速成长,闾阎妇人孺子或可传唱。
剧本的创作方面:戏剧本有综合艺术之称,演员能否抓住观众的心,剧本至关重要。要求作家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抒发真情实感来创造自然之真境界。使寻常的语言表现内在不寻常的含义,再加上直观动作,与观众产生共鸣,这就出了独特效果。这种生动的现场交流使观众情感得到宣泄,又得到了艺术享受,剧作家借此达到一种教化人心的目的。“宁不通俗,不肯伤雅”普通百姓听不懂自然也不会受这份洋罪,道出了评剧因俗受众接受。
二、评剧创作表演的历史性
纵观成兆才先生的评剧创作虽无明显的界限,也有些历史因素在内,早期的创作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凡故事皆有出处,成兆才先生出生在清末,子弟书、鼓词、弹词盛行,文人大多不谈政治,多是些歌功颂德平正典雅迎合之作。明清小说《今古奇观》《聊斋志异》等给了成兆才先生莫大的启示,成为移植改编创作源泉。例如《马寡妇开店》以寡居的马寡妇向狄仁杰求爱与孀居的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的故事作比,这是成兆才先生以文运事的本领,虽有宣扬封建礼教的弊端却可见出其文化功底。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可见他为创作剧本是备足了功夫的。
《孝感天》中罗氏争卖自己奉养婆母是愚孝的例子,使我们想起明传奇高明的《琵琶记》里赵贞女和蔡伯喈两个典型形象。受“不关教化体,纵好也枉然”封建思想的影响,也不过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罢了。成兆才先生“因文生事”的创作符合清末的社会现状,将人们的思想禁锢又何幸福可言呢,所以才迫切需要改革。
三、评剧创作表演的现实性
创作既不能照搬生活又要切合时代背景,迎合大众的欣赏,又不能违背作者的意愿,创作者的为人也便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成兆才先生出生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经历使他具备同情弱者的侠义心肠。无论选取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题材都不能违背对“真、善、美”的追求,这需要作者用高超的技艺去驾驭它。成兆才先生基于“创作规律和客观规律的认识而能取舍”以他农民气质和生活气息,按照百姓的审美观念塑造艺术形象,赋予艺术乡土气息,更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凡事名物切于今者均可假借之,取材于经史古籍的故事借以表现新事物化腐朽为神奇,虽有“旧瓶装新酒”的改良,但在当时也是极大的进步了。不满于程式化的套路,另辟蹊径,创作了《杨三姐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枪毙驼龙》等反映现实的戏,充分表现了他的创作思路。在艺术上的创新源于生活实践的累积和文化知识的加深,思想上的觉悟莫不紧密结合时代背景,所以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于成兆才先生的后期创作。关乎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有意识的利用戏曲的普及性作为宣传的武器为民主阶级革命服务,评剧在近代历史上发挥着警世化人,惩恶扬善的作用。
四、评剧传于世及现实成果
成兆才先生传世的佳作久演不衰而能自成一家,成为后世演出题材渊薮堪称经典。观其评剧,唱词到表演再到意义,听得入耳感同身受,又能别出一番真意,达到一种境界。评剧能异军突起由北向南,实“与风雅表里相符”成为我国第二大剧种而当之无愧。《评戏大观》《地方戏曲艺术集成》收录剧目之多可蔚壮观。早期评剧老艺人们虽出身不顺,但其学艺精神可嘉,自创流派为当代的马派、新派、花派等唱腔传承,形成我国戏曲百花园里地方戏曲竞相繁荣发展的灿烂局面。
自古而今,艺术都离不开文化土壤的滋养,由前仆后继的艺术家们或萌发于笔端,或绽放于舞台。摆脱旧传统的桎梏,观风俗之盛衰创造出独特的面貌,在新的时代激荡提高到了更高的阶段。“风教臣民百姓”评剧以它独特的神韵继往开来,伴随着滦河之水绵延流长,启迪我们在新中国的方针下泛舟前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