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104-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改成功的必由之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们共同探究的热门课题,更是摆在课改的突出位置上。我认为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实际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情景创设,体现适合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有效引导学生积極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而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铺垫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促使他们更好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感受学习的乐趣。
1.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能较好地打开学生思维活动的闸门,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注入活力,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的学习活动更显生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创设适宜的动态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对动态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和好奇心,而且注意力容易集中。针对少年儿童这比较显著的年龄特征,如果在新课的导入或知识的关键处设计适宜的动态情境,就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紧张、活跃的精神状态,促使他们主动、积极探求新知,再在“量变引起质变”的作用下就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材使用,体现适合
在现代教学体制下,同一地方的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相同的,但接受教育的对象——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需要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根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选择性地使用教材,正在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1.用好——尊重教材
教师每天课前都备课,但如果对教材挖掘得不够。很多时候,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突然想起了还有另外一个内容应该补充,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只好课后查阅完再补充。该趁热打铁的时候老师没词了,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啊!课前“吃”不透教材,课堂上徒留遗憾与尴尬。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教师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2.用活——理解教材
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在教材的“留白”处挖掘、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新课程教材真正成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3.活用——创生教材
新课程的每个学段都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
三、教法选择,体现适合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师要告别讲授,走近师生合作。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进行组合,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法选择是,首先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如果说深入理解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根本,那么,深入了解学生就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前提条件了。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生活经验积累等把握不透,对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认识模糊等,都会影响我们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等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过多地讲授对低年级学生效果不大,因为他们年龄小,思维形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将一些概念强加给他们,只会带来低效或负效。再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班级的学生也要针对不同个性运用不同方法。
总之,构建适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源泉。因而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推进课改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职责。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