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平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趣味化学实验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趣味化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100-02
一、前言
化学是初中阶段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化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趣味化学实验的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在初中化学中应用趣味化学实验的现实意义
在初中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趣味化学实验方法满足了学生对于化学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投入到化学学习中。与传统干巴巴的讲课方式不同,趣味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化学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学习化学,不仅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还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化学服务于生活[1]。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在学生操作实验失败后,会总结失败的原因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运用趣味化学实验的方法,能够把一些难懂的化學知识以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在初中化学中应用趣味化学实验的具体策略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有的学校化学实验设备不齐全,老师素质不高,造成很多化学实验不能有效操作,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实现趣味化学实验目的,学校要重视对化学实验设备的投入,为化学实验提供完善的实验器材,使得每名学生都有参与到实验中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方面能力[2]。此外,学校还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团队,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提高老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更好的传授知识给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运用趣味化学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老师在初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开展课程,运用趣味化学实验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铜与稀硝酸的反应”时,运用趣味化学实验方法,学生会发现试管下面产生气体,并且气体上升,逐渐变为红棕色,这种方式不仅使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
3.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趣味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要使化学实验具有趣味性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巧作为支撑。开展趣味化学实验小组合作方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模式,很多复杂的化学实验都是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例如,在做“铁与氧气的反应”时,现象十分剧烈,火星四溅,并产生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这个化学反应比较复杂,适合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化学反应,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拓展课外化学实验
化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老师在开展趣味化学实验时,不应该局限于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还要把趣味化学实验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操作化学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有用性,从而更加积极的学习化学,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例如,在讲完“酸和碳酸钙反应”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做相似的化学反应,看生活中哪些物质属于酸和碳酸钙,找出相应的物质进行操作实验,学生会发现食醋能够除去水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再如讲“石墨能够除铁锈具有润滑作用”后,可以让学生做类似的化学实验,用铅笔芯研成粉末状用来打开上锈的铁锁[3]。这种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趣味化学实验的方法,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化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趣味化学实验的运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有用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旭伟. 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探究[J]. 文理导航(中旬),2016,(08):54-55.
[2]王永旭. 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运用探究[J].学周刊,2016,(28):186-187.
[3]吉秋香.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7):40.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