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丽华+范晓云
摘要: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高职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体化课程设计的起点是工作任务,要求从工作任务出发选择相关教育内容并确定相应教学方法,注重创建学习情景和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的完成,同时完成了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学习。《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经济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经济学基础》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解析原因并展示了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一体化;一体化教学方法;经济学;经济学基础
一、《经济学基础》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惑
笔者所在技工学校学生分两个类型,一种是初起班(中职班),即招收初中毕业学生,学制五年;另一种是高起班(高职班),即招收高中毕业的学生,学制三年。技工学校的学生都是在普考里失败而无法顺利上高中/大学的学生,所以他们的学习基础平均水平较高中比是要低一些的,还是存在一部分的厌学学生,所以整体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低些。
经济学内容理论性强、数学模型多,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感觉难度有些大;另外,该课程中会出现很多以前没接触过的新的概念性的东西,学生难以理解。对于本科生来说都是个不容易的课,对于未上高中的技校中初起班学生来说就更难了,所以选择了教学内容上就有所删减难度低些的《经济学基础》,可学生们对有删减的《经济学基础》学起来也还是很吃力,举例说明。
例1:在供给与需求分析中,需求、供给的概念,需求定理、供给定理与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学生也相对易懂,可是在学习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的时候是相当的费力,在结合案例分析以后,学生当时反馈是懂了的,可是半个月以后提问这个问题时,36人的班级只有2-3位学生是能回答得上。可见回答不上的这些学生是没掌握的。
例2:在消费-价格弹性一章,学生们在需求-价格弹性的学习和计算多数是靠记忆而不是理解,在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中也是这样。所以一般过半个月左右学生就基本上忘了。
鉴于这种情况,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能改善这种情形,所以尝试一体化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或说任务引领法)。
二、教学效果分析及一体化教学法简单解析
(一)《经济学基础》教学状况原因分析
在需求和供给章中,学生对需求定理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因为需求定理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正常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升高而减少,随着价格降低而增加。这是生活中消费者普遍存在的消费趋势。
而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从字面上去理解和分析,很难区分,需求的变动难道不是体现在需求量的变动上的吗?其区别点的关键在需求量的变动是在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偏好、相关商品价格、政府政策及社会生产力不变等这些因素不变,由商品本身价格因素引起的。而需求的变动是非商品本身价格因素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也类似)。这是生活中所没有接触到的东西,以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来说,他们无法切实理解,结合案例分析,区分开了这两个概念是被动地接受了这样的概念区别,但并没有主动去找到区别点。
需求-价格弹性概念的学习状况也是这样,学生们没有接触过需求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的生活事例。
(二)一体化教学法
一体化指的是工作学习一体化(简称工学一体化),在工学一体化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践实现学习。工学一体化课程也是结合理论实践的一体化,它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与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了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在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全面发展那些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
(三)一体化教学中几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情调“情境”和“发现”,以及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管理式学习;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与职业行动过程的结合,是学习者的个体行动、学习过程和适应外界要求的结合。下面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几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四阶段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现代岗位培训法。各种方法的详细介绍见《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三、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的尝试
教师要想把《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好,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突破经济学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法中的一种)的教学方法。现以“价格-需求弹性的学习”为例,探讨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尝试。
(一)需求-价格弹性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能叙述决定需求供给弹性的因素;
2.掌握价格-需求弹性的概念和一些简单的运算;
3.掌握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总收益
4. 能对相关資料、互联网资源进行检索,本次任务。
情境案例描述:
农民们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endprint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么?”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利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处的米像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跌呢!”
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
布置学习任务:
1.通过检索《经济学基础》相关资料、互联网资源或者通过实践的手段获取不同价格下的不同的消费数据,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
2. 利用需求弹性,分析谷贱伤农的的原因?
3. 为什么有些商品可以薄利多销有更多的收益,有些商品却是高价有更多的收益?
1.学生分组,各小组以这样的流程完成学习任务:
自学。即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教材和收看视频来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即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
2.小组讨论和数据采集。
恰逢班上有5-6位学生家里经营菜摊,五金店,社区便利店等营生的。这样将这5-6位同学分在不同的小组,与家长沟通后,用两个周末的时间,分别以灌装加多宝、大白菜、米、方便面、毛巾为实验商品,统计两个不同的价格下的销售量,以销售量为需求量,估算出商品的弹性系数E。其中有一个小组采取了两个相同的晴天,不同的价格在校园内卖西瓜,统计两个不同的价格下的销售量,以销售量为需求量,估算出西瓜的弹性系数E。当然学生们采集到的数据并不具备完全的科学性、全面性及普遍代表性。这并不是本次课程设计的重点,也不影响学生们参与的热情。
3.学习成果展示。
各组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数据,开始进行弹性系数,算得:毛巾E=0.83;西瓜E=2.77;方便面E=1.57;米E=0.22;加多宝E=2.54;大白菜E=1.11。
(毛巾:单价10元/条,需求量为11条;单价9元/,需求量为12条;西瓜:1.8元/斤,需求量为180斤;1.6元/斤,需求量为250斤;方便面:售价4元/桶,需求量为23桶,售价3.7元/桶,需求量为26桶;米:单价为3.9元/斤,需求量为80斤,单价为3.5元/斤,需求量为82斤;加多宝:4元/罐,需求量为62,3.6元/罐,需求量为80罐,大白菜:2.1元/斤,需求量为87斤,1.9元/斤,需求量为92斤。弹性系数计算公式:
)。
各组展示各自的计算结果,激烈讨论自己的计算结果和书上参考的弹性系数有偏差的原因。
4.教师评价与总结。
学生们参与度很高,积极计算,并联系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分析本次学习结果。对各组的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了任务细化的评分,采集数据中遇到的问题也做了对应的分析和评分。
为了检测本次学习效果,笔者在期末复习里没有复习需求-价格弹性,而在期末测试里,这个知识点的一共是9分,1分判断题,2分选择题,8分的计算题。得分满分11分是有12位,8-10分的18位,6-8分的6位(全班共36人)。在所有的知识点中得分率是最高的。
五、本次教学效果总结
(一)学生都较为积极地参与到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自己讨論并超越本章的知识点,得出了谷贱伤农的原因有:(1)缺乏弹性:农产品是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在农产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极大的减少对其需求量,但当其价格下降时,人们也不会大量的去购买,即是说农产品的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不大,它取决于人们生活中的需要。
(2)在丰收的季节,农产品价格会下降:由于上面提到过的,农产品的是缺乏需求弹性、而供给具有刚性的物品,也就是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是比较稳定的。在农产品丰收时,社会中农产品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由于供求不平衡,致使农产品不得不大幅度下降价格,这样,农民的总收入下降。
(3)真正的“谷贱伤农”:在丰收的季节,农民会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而获得一定的收入,但农民也会因价格下降而形成损失(包括成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等),当收入低损失大时,农民实际上就会出现亏损状态,这就是“谷贱伤农”,也就是“谷贱伤农”的本质所在。
(4)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小量的降价如5%,能带来大于5%的销售量增加,故而总收益增加;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适量的涨价如7%,只是3%销售量的损失,总收益是增加的。
这样的课程模式,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的探究和追寻原因,学生在分析出原因后非常的开心、非常有成就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得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本次课的是根据各组学生分析的过程来评价学生成绩的。这样的模式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了特别鼓励,能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这样的方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小组中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存在个别学生不出力,而坐享同组其他同学的成果。在后续同样教学方法的应用中,将通过改善效果评价参数的方法改善这种情况。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经济学基础.布拉德利·希勒(著)王福重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项目教学法[EB/OL].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
[5]李小梅.“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在高职课程设计中应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6]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美] (著),萧琛主译[M].人民邮电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