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心思独字说

2017-11-11 21:50诸荣会
特别文摘 2017年13期
关键词:稻场双季稻小暑

诸荣会

乡下人本身就口拙、木讷,小暑至,天大热,口干舌燥,这就更不爱说话了。

不说话不等于没心思,心思成熟了,就会如地里成熟的豆粒,被太阳晒着晒着,便“嘣”的一声从豆荚中蹦了出来,一粒一粒的:热、凉、伏、闲、钱……

只需顺着这些从乡下人嘴里蹦出的字眼儿一个个写下去,应该就是一篇不错的属于这个节气的文章吧!

这个节气中,乡下人心底里最怕的一个字是——热,最爱的一个字也是——热。

虽说收获总是令人感到高兴和甜蜜的事,但是早稻的收割,其辛劳完全可以把这种高兴和甜蜜消解殆尽:一弯下腰,就会感到田里的热气在向上蒸腾,正蒸在人的脸上、胸前,而阳光照在背上如火烧一般,人就这样腹背受“敌”(热);每割下一棵稻子,稻穗芒和叶都会不客气地在你的脸上、胸前、胳膊上乱戳,不停流出的汗水,正好流进这些被戳破的伤口,腌得人又痛又辣又痒……为了赶时间,早稻的脱粒都是就在水田里进行的。被脱粒下来的稻谷,从打稻机的谷桶里装进稻箩,如此滴着水的稻谷又湿又重,堆尖两箩有两百多斤,但必须用肩挑到村边的稻场去晒干扬净……当挑着这样的两箩稻子,踩着没过脚的泥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稻场时,原本所有收獲的喜悦早不知哪儿去了,涌上心头的岂止是那一个“苦”字了得?

一个让乡下人甘苦尝尽的“伏”字,实在是小暑节气赠予乡下人的一段哲理人生,有这碗酒垫底,此后任何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对于乡下人来说,一般都能痛快饮下。

然而,自从一个叫袁隆平的人发明了杂交水稻,并将水稻品种改良得一季的收获大大超过“双季稻”后,“双季稻”自然被乡下人很快抛弃了,抛弃的当然便连同着这个“伏”字背后的季节甘苦;几乎与此同时,一个“闲”字便成了乡下人心底里最得意的一个字,而同是最忐忑、最尴尬的一个字竟也是这个“闲”字。

芒种时,所有“夏种”作物都种下了,此后只需适当的田间管理,便可等着秋收的收获了;而田间管理,无非是放个水、喷个药、撒下肥等,这些活只隔三岔五才有,且都是干起来很快的轻松活儿,因此,时至小暑,进入三伏,乡下人便可真的在家一日“三伏”了,甚至还可“伏”在电扇下、空调房。这让乡下人起初很得意,得意于他们拥有的“钱”虽然不比城里人多,但是拥有的“闲”一定比城里人多多了,尤其是在三伏天,还有年底的三九天里。

然而,渐渐地,乡下人发现这有“闲”而缺“钱”的日子并不完美,于是闲得有点忐忑,最终终于闲不住了。每年夏至过后,开始有乡下人离开他们的田野,走向离他们很远的县城、省城,甚至更远的城市,直到秋后才回来,将小暑之后的土地与庄稼,全交给了他们家里的女人和老人。

一个“闲”字,让乡下人有机会向“钱”奔去;一个“钱”字,又让村子似乎越发地“闲”了。在这个本不该闲的节气里,这样的闲,终究让乡下人感到忐忑和尴尬,也成了乡村一个最大、最沉重的心思;这个心思,在农忙的时节看不出来,在原本农闲的冬春也看不出来,唯有这伏天,它竟如同“六月六”晒龙袍的日子里乡下人家所有的财富与隐私一样,全在这六月的阳光下曝晒着。

小暑的一个“闲”字,其背后是乡下人连同他们的乡村一起遭遇的一个时代尴尬!

(摘自《节气24帖》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版 图/王建峰)

猜你喜欢
稻场双季稻小暑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老家的稻场
小暑
稻场笛声
小暑
五月的稻场
杂草水一样漫过
咨询台 要大力发展双季稻生产
小暑排汗避暑
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