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渝
在民国题材影视剧中,国民党内部的很多叫法其实是以讹传讹,在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将领之间,称呼是非常讲究的。
和孙中山被尊为国父比起来,蒋介石的专有名词更多,例如委员长、总裁、校长、蒋公等等,这些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
先说人尽皆知的“委员长”。打完中原大战,蒋介石平定了党内几支实力较大的军阀,党、政、军大权越来越集中于他手中。1926年至1936年这10年间,张静江、胡汉民、蒋介石在党内都担任过执行委员会主席之职,但这个职位的权力非常有限。那时候“主席”这两个字实在不怎么值钱,不要说党内的主席,即使是国民政府的主席也只是个名头。既然主席是虚的,那就必须另设机构集权。
1932年3月1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正式通过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恢复了之前二届五中全会后被撤销的军事委员会,并提名由蒋介石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不久后就正式任命。根据四届二中全会的议案,军委会委员长一职统率全国海陆空军,总管军令、军政等事项,实际上就是国家最高统帅,妇孺皆知的“蒋委员长”就此诞生。1945年抗战胜利后,军事委员会这个机构被撤销,也就是说,“蒋委员长”这个称呼只存在于1932年到1945年之间。现在不少电视剧中,明明已是国共内战时期,国军将领们还一口一个“委员长”地叫,实在是严重穿帮。
除了“委员长”这个特别著名的称呼之外,蒋介石在国民党内还有个专有称谓——总裁。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为应对复杂的形势,国民党于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武漢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修改党章,增设了《总裁》一章,与原保存的《总理》一章并存,规定:“总裁代行总理职权。”
从抗战的大背景来看,增设“总裁”之职确有战时行“非常之制”的意味,但在抗战胜利后,“总裁”却被保留了下来,并长期由蒋介石担任。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逝世,国民党中央于4月28日召开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临时会议,决定接受总裁遗嘱,并提议保留《总裁》一章。次年11月,国民党召开十一大,对党章进行了重新修订。修订后的党章保留《总裁》一章,这一做法与50年前如出一辙,“总裁”遂成为蒋介石的专有职务。
“校长”是蒋介石另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呼,原本也没多少可说的,但很多电视剧中竟出现陈诚叫蒋介石“校长”的情节,实乃大谬。
国军将领大致可分为三代,即士官系、保定系和黄埔系。士官系主要是指清末留日,参加辛亥革命那批人,主要代表有蒋介石(未毕业)、程潜、蒋方震等人(这里的士官系主要是以主流派别来命名,并非特指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毕业生,也包括毕业于保定速成学堂等早期将领,以下同理),他们是第一代。第二代则是以陈诚、白崇禧、张治中、顾祝同等毕业于保定军校的将领为代表,不少人在护国、护法等战争中就已崭露头角,这群人的主流派别为保定系。第三代则是以胡宗南、杜聿明、戴安澜、张灵甫等黄埔学生为代表,归为黄埔系。“校长”,显然是第三代的黄埔系对军校校长蒋介石的称呼,若保定系的陈诚、张治中等第二代将领称蒋介石为“校长”,那就牛头不对马嘴了。
(摘自《文史博览》 图/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