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
“托儿”这个词儿,是北京方言,意指那些通过虚假的购买行为帮助卖家诱使他人購物的人,这种人北京土话也叫“媒子”。
许多时候,人们一听到“托儿”这个词,往往会本能地认为卖的那个东西非假即破,反正都是骗人的东西。其实也不尽然。许多时候,没有“托儿”的鼎力相助,即使好东西也卖不出好价钱,甚至连卖都卖不出去。正如好酒藏在深巷之中,没有风、没有脸皮厚的人使劲儿吆喝,要卖出去恐怕真的很难。
古时候,有个人牵了匹千里马到集市上卖,结果,卖了三天都没卖出去,因为集市中来来往往的人,没人认为那马是匹千里马。卖马人既着急又无奈,突然灵机一动,赶紧跑去找伯乐帮忙。第二天,伯乐到了集市上,围着那匹千里马转了几圈儿,一边看,还一边点头,转身离去的时候,又一步三回头,显出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伯乐的前脚儿还没走出集市,那匹马的价钱已经暴涨了十倍。
无疑,这次伯乐先生是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托儿”。不过也没什么可不好意思的,因为没有他这个“托儿”帮忙,这匹千里马不但卖不出如此的好价钱,恐怕连卖也卖不出去。如果换用今天比较时髦的话说,伯乐这次受邀当“马托儿”,就是完成了一次千里马的价值发现之旅。这就再一次证明,别管是什么事儿,都不能太绝对,即便是名声历来不太好的“托儿”呢,也要用心地两方面看,不能上来就棍子一抡打死人,而要就事论事,详加辨别。
就价值发现的角度而言,伯乐先生其实还真算得上一个地地道道的职业“托儿”。经他一“忽悠”,许多千里马的地位就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提升,有的马,甚至一瞬之间就由驽马而神骏,价值的变化简直大到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你看,如果没有伯乐,真不知会有多少千里马要默默无闻地“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了。
像伯乐先生这样的职业“托儿”,比较招人喜欢,卖方、买方双满意,千里马当然就更满意,不但吃得好、喝得好、有专人伺候,而且还能马尽其才,也真是没有白来世上走一遭。当然,伯乐先生能把“托儿”当到这种境界,还是靠了两个关键点:其一,专业素养出类拔萃,能见人所不能见、识人所不能识;其二,道德底线严守,推荐出去的都是货真价实的千里马,绝不以次充好、“滥马充数”地忽悠人。有了这两点保证,伯乐先生当然就人见人爱了。
不过,人们都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为什么呢?大约就是这两个关键点要牢牢地把握住,真是有点儿难。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托儿”的面目马上就丑陋起来,别管是街头的“布托儿”,还是店面里的“古玩托儿”,甚至天天坐在CBD格子间里的“上市托儿”,概莫能外,人们一见,往往马上掩鼻疾走,这还是好的,碰到脾气大的,没准儿就要抡起拳头了。
(摘自《证券时报》 图/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