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战
海上生明月,这是我读万宁散文集《讲述》时的印象。
这月必是十五的月,圆满鼓胀,莹亮柔白如一只蚕茧。它潜在海水里多时,只待那一刻,那一声召唤,就那么轻盈一跃,从大海里弹跳出来,渐渐地升到高天。明月如眸,清光如泻,天上是那样静,月下海面却已水光荡漾,清波银满。浩渺烟波里,不知海风几万里了。
万宁散文里饱满深沉的情感即如这潜在海水中的月,当它们被作者以文字呈现,却又那样雍容雅静,慈悲温厚,一如银汉无声转玉盘的柔光。她散文里厚实广阔的生活、她对人生的追问思考,又如这月下大海,波涛推涌,广袤无边。她的散文吸敛着生活的各色光,又弥散出自己独有的光芒。
万宁的《讲述》最动人心的首先是她的真实与真诚。《讲述》收万宁散文十九篇,加自序共二十篇,全部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这部散文集大多以叙事写人物,书中人物除了万宁自己,其余都是她血缘中至亲至爱的人:父母兄妹、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丈夫女儿。即使笔触延伸到外人,也是自己亲历亲见,与自己生活发生了交集,真正触动过自己心灵的人。她的外祖父,光绪十年生,二十八岁前扎辫子,有外祖父的照片与扎辫子的暗绿色绸布为证。她母亲执着的求学经历,读保校,读女校,读长沙自治女中缝纫班,一一历数。她成长的大院,从浏阳县人民委员会(谭嗣同祠 ),到茶陵“公检法”大院、茶陵县委大院,再到湘潭地委院子,其名称、布局、建筑形态、不同时代特有的政治氛围、特殊的人物故事、乃至桃林、板栗林、栀子花、向日葵,一木一花,一喜一悲,万宁无不以舒缓细腻的笔墨为之写照传神。万宁写自己的童年经验,更是逼真地写出了其时其地的原始心理体验。比如写茶陵县委大院里的板栗林:“板栗林的茂密,是下雨的时候淋不到雨,出太阳的时候见不到阳光。泥土上是厚厚的落叶,石块上是绿绿的青苔。从我家有一条小路可以到将军楼,但要穿过整个板栗林。秋天的时候,树上的毛球被太阳晒开,噼叭、噼叭的响声在树林里欢唱,此起彼伏。一颗颗饱满的板栗从毛球里蹦出来,不小心,还会砸到脑壳。”这段文字,可读,可吟,可画,可唱,其中光影与声响,触觉、视觉、听觉,交织成一个全息影像,全方位立体还原了自己六七岁时对板栗林的美好记忆,这里是孤独童年的天堂。这是回忆中的真实,更是一种心理的真实。万宁以自己的童年经验和家族记忆为中心,沿自己的血脉最深处向上发溯,以个人成长和家族历史书写人世沧桑,勾勒出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万宁散文之真,几近史传。
散文因其真,最具私密性,也最能窥见作者的“真人”。万宁以一颗赤子心裸呈于文字中,读《讲述》,就是读赤子万宁。如同万宁的小说,《讲述》虽为散文,刻画人物却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且人人命运线索清晰。母亲一生坚忍执着,年近九十的老人,好强到不肯用“健康手仗”,却在一生中无论顺境逆境,对丈夫忠贞不贰,一往情深。祖父乐天幽默,年轻时想着做生意发财,把家中几十亩好田卖掉,换成白花花两箩筐票子,结果一夜间北洋政府倒台,纸钞变了废纸,却又因祸得福,解放后成了最光荣的贫农,且惠及儿孙。儿子出息成了大干部,自己却在六十七岁时童心未泯,与村里年轻小伙们玩耍争胜,又伤后饮酒离开人世,令人不胜唏嘘之时,又为老人的真性情莞尔。
《讲述》中贯穿始终的人物是作者“我”,也就是万宁自己。此中的万宁是最真实的万宁,敏感、早慧、不多言,从小自带照相般的记忆,有过人的体察万物、探究真实的本领,有极强的还原生活现场的能力,却多少又有几分呆萌。万宁有一双美目,瞳仁黑大,純净如孩童,又似秋水般深沉安静。她在《讲述》中的自我形象,极像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写的小英子。她着迷地盯着那些能言会道的人嚅动嘴巴咳珠唾玉,像极了小英子站在骆驼前盯着骆驼吃草料,自己的嘴也跟着嚅动起来。万宁这一份天真稚气一直留在心底,所以她看人间万象,既有远超乎她的年龄的老人的睿智犀利,又有孩童的纯净天真。
万宁在《讲述》中更多地表现出其悲天悯人的大爱。除了对家人源于血脉深处的浓浓亲情,万宁还以自己敏感善良的心对陌生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五岁时因伤住院,同病房里一位花炮厂受伤女工的呻吟“仿佛痛在我身上。至此长大后,再绚烂的烟花,我都不喜欢。我始终认为,为这个瞬间即逝的美丽,人类不应去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六岁搬到茶陵大院,院里的桂花树上铐过偷钱包的小偷。她一面感觉到小偷目光中的邪恶,一面又被小偷饥饿时的哀号打得心里发痛。直到走廊那一头的周娭毑迈着八字步,端着煮好的鼎罐白薯皮粥送到小偷嘴边,嘱咐小偷“粥烫,慢慢喝”,又狠狠教训他“再穷不能偷东西”时,万宁小小的心灵才慢慢平复。万宁写道:“这个场景我记了一辈子。记着记着,人就成了影子,满树的桂花却开得真真切切,扑鼻的香气,轻轻一歙,便能闻到。”
万宁善良的天性、她的家教传统、她所受到的儒家文化熏陶,使她具有了一颗仁民爱物之心。她对世界的爱平等而没有分别。她还把爱给了小狗九妮,给了在她家窗台上恋爱建窠、生儿育女的乌鸫一家。她为九妮“终于有后”了而欢呼欣慰,为窗台上乌鸫一家的命运担惊受怕,日夜守候。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爱泥土,爱土地里生长出的一切东西。她喜欢蹲在食堂大师傅旁边看他们斩猪草,抢着去摘茄子摘辣椒。她日日夜夜施肥搭架,守护自己种的向日葵长大。她写板栗树,写柚子树,她笔下的植物都带着光,带了灵性,饱含着自然的美与诗意。
万宁以自己的“真”写出了心灵的美善,她的情感深沉浓烈,用笔却极为节制,温恭而有蕴藉,常常于平静的叙述中隐藏自己的情感洪流。《讲述》这部集子中,最不忍卒读的是记录父亲去世过程的《记录死亡》。她在《握住父亲的手》中写道:“多年来,父亲在我心里如一座高山一棵大树。那是永远的。从未想过他会老去。”万宁是有父亲情结的人,她笔下的父女之间情感和精神的默契颇为动人。可是,这样伟岸的父亲却病倒了,也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万宁的《记录死亡》以极大的勇气直面了父亲病逝前后的那段历程,她以冷静的笔墨,用纯粹的事实记录了父亲最后的生命之光是怎样无情地一点一点消逝,父亲去世后家族与后人怎样为之安葬、追悼,生活巨大的惯性又是怎样把哪怕最爱他的亲人们带回到日子的庸常。生活在往前走,而父亲常坐的位子空了,父亲已变成了照片挂到了墙上。这篇散文里,万宁把巨大的悲痛隐藏在平静的叙述和精准的细节描写中,硬生生以大量的沉默与留白把小我上升到大我,把记录自己父亲死亡的过程上升到对人类生死、人的生命的意义这一永恒命题的思考。此时,她不仅仅是深爱着父亲的女儿,更是一个慧眼洞察生命奥义的智者,一个担当起人类不可回避的共同宿命的勇者。
万宁早已以小说名。读她的小说,你会惊讶于她的叙事仿佛是巨大的泥石流,挟裹着丰盈尖锐的细节,以不疾不徐的流速实现了对现实冷峻犀利的穿透。她的叙述所到之处,皆是对人性斑驳与世情百态的洞幽烛微。万宁的散文却大多是慈悲温厚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她以一个优秀小说家的笔法来写散文。她的散文擅长以故事来写人物,故事背后又往往留有丰厚的内涵让人回味。她笔下人物,哪怕寥寥数笔,人人皆有鲜明的个性。比如茶陵县委大院里那个爱脸红的小通讯员,自己治病时遇见的那几个老娭毑,都写得令人过目难忘。她的散文也很重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在《姐姐的花样年华》中,她写一个暮春的午后,小时候的自己正和小伙伴蹲在地上玩泥巴,从小伙伴的议论中听到并发现了姐姐的美,仿佛在那一瞬,对美的感觉才从懵懂中被唤醒。她写小时候是姐姐恋爱时的重要道具,有泥红色月亮的晚上,她的两只小手一只被姐姐牵着,一只被姐姐的男朋友牵着,来来回回,沉默不语在茶陵电影院与县公安局的这条路上走,她一会儿抬头看看月亮,一会儿看看姐姐和那个大男孩,终于在极度困倦中像小马一样边走边睡着了。这些皆写得充满动感,趣味十足,令人忍俊不禁。后面又有写姐姐插队下乡时的告别场面,写姐姐夜晚糊里糊涂被人懞去给村民背料的场面,场景气氛历历在目,人物神情纤毫毕现,读来令人感叹无已。
万宁的散文语言大多是简雅素净的书面语,间或也杂有活泼的口语。许多看似一派天然的语言,其实又极其讲究炼字。她的叙事节奏从容舒展,有时绵密到不容插针,有时又如行云流水,轻快跳脱。她喜欢用本色的直白素描将人物事件直接呈现,叙述语言极具动态化,这些都使得她的散文读起来极具美感与快感。《讲述》这部散文集,不仅再次展现了万宁杰出的文学才华,也再次证明万宁是一位直面人生与现实,有担当,有着深切人文关怀的文学大家。
我是万宁文字的资深迷恋者,万宁的小说、散文及她的公众号“雨淋柠叶”上所有的文字,我都是追读者。我浸润在她所创造的文学世界里,深深为她所折服。此次万宁嘱我为她的散文集《讲述》作序,惶恐感动之余,也只是说了一点自己的心里话。万宁文字的好,我心里还有好多话要说呢。
责任编辑:赵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