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震
摘 要:针对2017年7月7~10日呼伦贝尔地区的一次降水过程,重点分析了增雨作业区的作业潜力,及人工增雨作业的部署、设计、实施,作业区形成有效降水,以此证明人工影响天气在本市抗旱工作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干旱;增雨
一、气候背景
2017年进入春季以来,呼伦贝尔市长期高温少雨,蒸发加剧,浅表干土层逐渐加深,土壤水分贮量减少,对农作物及牧草的生长影响极大。据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07月06日气象干旱监测图,我市东部地区旱情已有较大缓解,其余地区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大部分地区都在重旱以上,牧区、林区西部已达到特旱程度。土壤墒情监测显示,我市牧区大部、林区西部及农区西南部存在三类墒区域,我市的旱情形势十分严峻。(见图1)
二、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潜力分析
1.水汽条件
2017年7月6日20时至7月9日20时,受蒙古冷涡影响,我市自西向东大部地区的水汽含量较丰富,其中我市部分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约在40mm以上,有利于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图2)
2.云带分布
7月6日20时至7月7日20时,我市上空有明显云带,我市中部地区液态水含量较丰富,云中存在一定的过冷水(图3、4),中西部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条件较有利。
3.总水成物分布
分析700hPa云微观预报场,总水成物包含云滴、雨滴、冰晶、雪、霰等可形成降水的云中水资源,7月7日08时至9日20时,全市自西向东大部地区存在较丰富的总水成物,其中我市偏南一带值较大。(图5)
三、降水量预报
呼伦贝尔市气象台根据气象资料分析,于7月5日发布未来一周天气预报:受蒙古冷涡影响,7月7日至10日我市将迎来一次较明显的降雨天气过程。预计过程累计降雨量可达10毫米以上,其中大兴安岭东部累计降雨量在25~50毫米,局地超过50毫米。期间各地气温下降4~6度,高温天气结束。12日至13日全市阵雨或雷阵雨。
四、人工影响天气原理
人工增雨是采用人为的方法对空中可能降水或者正在降水的云层施加影响,开发云中潜在的降水资源,使降水量增加。通过在云中人工播撒冰核或吸湿性核促使云滴增大,足够大的云滴可加速云中的重力碰并,进而使降水粒子增大形成降水。此外,云中的水汽变成水或冰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转换,通过人工影响可利用这些释放的潜热加大云中的上升运动和云中的水汽凝结量,促使降水量增加。
根据呼伦贝尔地区的气候特点,我市使用冷云催化剂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冷云增水的基本原理是在云中增加冰核数量,其迅速消耗云中的过冷水而增长为降水胚胎,达到增加降水量的目的。
五、作业实施
鉴于今年干旱的严峻形势,市气象局密切关注,提前部署,针对7月7日~10日的天气过程,在我市旱情最严重的新巴尔虎右旗境内开展了跨区域联合增雨作业。市局组织协调6个气象局的人影作业队伍,同时协调东北区域人影中心增雨飞机与呼伦贝尔市增雨飞机一同作业,启动空地一体化增雨作业。人影中心提前发布作业指导,指出作业云系以混合云为主,云系中含有丰富的液态水及一定量的过冷水,建议作业高度3.0~6.0km,采用冷云催化剂进行催化。
1.飞机作业
2017年7月7日至10日,我市两架飞机增雨作业累计7架次,总飞行时长19小时22分,碘化银烟条累计用量9829克,碘化银焰弹累计用量792克,累计影响区面积82691km2,增加降水量3687.87万吨。
2.地面火箭作业
地面增雨作业共26点次,发射火箭弹158枚,燃烧烟条共19根,累计影响区面积10765.726km2,增加降水量5592.79万吨。各旗市地面人工增雨作业情况详见表2。
六、结语
呼伦贝尔市针对严峻的干旱形势,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在全市旱情严重的地区集中实施人工增雨作业。7月7日至10日,全市人工增雨作業累计增加降水量9280.66万吨,极大地缓解了我市的严重的旱情形势,直接经济效益约26000万元。通过科学的手段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对缓解干旱和高温天气,及森林草原防扑火、农牧业生产、人畜饮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北胜.2011.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与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41-42.
[2]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2003.人工影响天气岗位培训教材.北京:气象出版社.29-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