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桂月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习的前提。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对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家庭的责任,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养成小学生良好习惯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道德;素质;教育
引言
习惯决定命运,一个良好的习惯往往会对学生终生受益,为他们的成长起着指导作用,学生要想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就需要从小对他们开始培养,对于学生的习惯培养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话题。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需要老师采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同时也离不开家庭中父母的影响。
一、强调行为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小学生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他们生活环境对自身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的家长都非常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一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导致家长只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而忽略了对其行为习惯的关注。
对于这种现象,学校在施行德育教育的工作难度也很大。因为现在的小学生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所以教师很难改变他们的思想,甚至好多学生会对教师提出的想法进行反驳。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
榜样往往能对学生的教育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利用自己的行为和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把以前的说教的授课模式,以及空洞的道德思想变成人格化的一种授课方式,使得对学生的教育能够渗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学生上课的时候,学生集体向老师问好。在集体打扫卫生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给学生树立劳动模范。在升国旗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其中。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教师都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二、重视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构建良好的教育体系
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更高需要家庭的配合。因为一个家庭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家庭属于社会的一份子,孩子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他们受到的家庭影响也都不一样。
学校在教育学生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家庭和社会在教育学生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也有一部分学生的行为很令人头疼,比如,他们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迟到等,最后发现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属于在家里没有受到一个良好的环境影响,在家里缺乏父母的管理和指导导致这些学生养成了坏习惯。这些学生中也不乏有头脑聪明的人,如果教师和父母一昧的对他们放纵不管的话,那么他们的表现会越来越差,这样就会为国家损失了一批优秀的社会栋梁。
所以这一类型的问题要想得到改善,就必需要发挥家长在对孩子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需要和学生的家长沟通,向他们及时反馈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说服家长与教师一块培养学生。教师应该为家长有做法不到的地方提出纠正意见,给出一些培养孩子习惯的正确指导,例如,家长要让孩子在家里面主动帮助父母完成家务,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杜绝孩子吸烟等不良行为,为孩子构造一个家校合为一体的教育模式。
三、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习惯
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是培养学生道德思想的常用方法,学生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能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当学生受到鼓励的时候就会一直把这种良好的习惯给延续下去。
对于小学生而言,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当学生犯了错,教师不是首先就是批评学生,而是先要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以及他们的心里想法。然后为他们提出适当的思想教育,纠正他们的错误想法,改变他们的态度。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道德中起到表率作用,多以鼓励学生为主,在生活中要用体贴的话来关心学生,对他们做法不到的地方给予关心和暗示。同时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让其他同以他为榜样,比如每周在办理评选出“班级之花”,在生活中对于生活能力强的孩子奖励“生活之星”的称号,同时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体贴入微的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下次可以做的更好,当这些学生取得进步时对他们奖励“进步之星”的称号。这样学生就会努力好好表现,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
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可以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多的进步,也能带动其他的同学效仿表现好的同学,能够让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总结
小学生习惯的培养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良好的习惯,家里只是重视学习成绩,在以后很有肯能走向歧途。學生对社会的辨别能力有限,良好的习惯可以知道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学生在以后犯错。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家庭和学校都要学会采用合理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刘鹤.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胡方.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董永钰.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 广西教育,2011,(28):9+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