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琦
近年来,高密市着眼激发镇街发展内生动力,借力扩权强镇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深入优化镇街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镇街职能体系和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及协调机制,有效提升镇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改革成效日益凸显。
一、创新镇街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科学调整镇街布局。2001年以来,根据上级安排部署,结合全市工作实际,通过三次镇街机构改革,将镇街数量由原先的29个压减为10个,压减比例达66%,减轻了财政和群众负担,从源头上解决了以往镇街财政供养人员无序增长问题,有力促进了镇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了镇域项目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推动了镇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姜庄镇和柴沟镇成为潍坊市扩权强镇改革试点镇,夏庄镇成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全市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二是综合设置组织机构。结合镇街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管理任务和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建立机构设置综合、管理扁平高效、运转机制灵活的镇级行政管理体制,在夏庄镇、姜庄镇和柴沟镇等试点镇设置7个党政机构、3个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大牟家镇设置6个党政机构、3个事业单位;其他镇街均设置7个党政机构、4个事业单位。加强重点领域机构设置,确保镇街道路交通、乡村规划建设、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工作有机构承担。三是加强编制资源倾斜。近年来,根据上级要求,全面加强镇街农产品质量、扶贫开发等方面职能,累计为镇街核增43名行政编制,有效满足镇街工作需要。
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用人机制进一步转换
一是加大人员补充力度。2011年以来,通过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镇街引进建设、规划、管理等方面急需人才190余名,镇街干部学历层次及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为镇街全面履行职能提供坚实保障。二是创新人员配置方式。探索开展基层公务员考录改革,2017年公务员考录中,对距离城区较远、空缺人员较多的镇,专门拿出5个职位面向本土优秀人才招录公务员,进一步拓宽干部来源渠道,有效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加强镇街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明确不少于10名工作人员负责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不足的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解决,并以劳务派遣方式分批次为镇街补充多名急需专业人员,确保简政放权、扩权强镇、便民服务、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三是转换用人体制机制。为解决镇街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混岗等问题,注重实践探索,按照“因事设岗、按岗定人、人岗相宜”原则,率先在潍坊市各县市调整完善扩权强镇改革试点镇机构编制及人员岗位设置格局,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分别为试点镇设立纪检、组织、道路交通安全监管等30余个岗位,确保重点工作有专人负责。
三、借力重点领域改革,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和优化公共服务流程等工作,组织镇街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以及社区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并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和机构编制网站对外公开。二是不断深化优化扩权强镇改革。借力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潍坊市扩权强镇改革,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即放”原则,协调规划、国土等20多个部门单位通过委托、授权等方式,向夏庄镇、姜庄镇、柴沟镇放权百余项,有效扩大镇级管理权限。全面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将所有下放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统一进驻便民服务大厅办理,并借助网络、通讯等技术手段向村、社区延伸,改进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三是全面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自2016年列为全国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以来,高密将镇域管理急需的17个领域1300多项执法事项纳入综合执法范围,在市级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局和执法大队,在镇街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与市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镇街执法中队合署办公,统筹协调辖区内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卫生计生、交通运输等部门派驻执法机构及镇街执法力量,构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的监管体系,镇街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四、推动社区管理创新,基层管理进一步规范
一是合理规划布局。按照有利生产、便于服务、适度集中原则,全市规划建设93个农村社区,并设立便民服务大厅、警务室、卫生室等“一厅两室”,服务半径2-3公里,辐射10个左右行政村。二是健全组织体系。在农村中心社区和一般社区分别建立党委和党总支,形成以镇街区党(工)委为核心、农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农村社区党员为主体、其他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党建工作区,实现区域内党组织工作全覆盖。三是搭建四个平台。一为党建服务平台。在中心社区党委设立党校,一般社区党总支设立党员活动室,建立社区党员服务之家,搞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抓好党员日常教育培训等。二为政务服务平台。组织引导民政、人社等28个部门将120项服务事项下沉到社区,建立“市、镇、社区”三级联通的网上办公平台,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办公。截至目前,累计办理各类事项9.3万件,办结率达98%。全面梳理镇街区对外出具的证明盖章类材料事项67项,对全市拟取消的30项证明盖章类材料逐项征求部门意见,有效解决“办证多、办事难”问题。三为生产服务平台。在29处社区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整合农资、农机、土地等专业合作社资源,探索推行“保底+分红”土地流转新模式,为农民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大田托管、農资供应等“一站式”服务,形成了“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目前,全市土地托管服务面积35.1万亩,亩均可节支增效400-600元,经济作物增效达千元以上,相关村居集体收入增长45%以上。四为生活服务平台。按照“3+X”思路,依托“一厅两室”等公共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基础上,引导社区推出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四是强化政策扶持。选派158名市直部门人员到社区挂职锻炼,考选124名大学生到社区管理公益性岗位工作,按照中心社区不少于10人、一般社区不少于6人标准,将镇街区工作人员下沉社区工作,集中力量推进社区建设发展。探索实行社区建设以奖代补政策,每新建、改建一处农村新型社区,市财政各补助5万元、2万元。将农村社区运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市镇两级按照3:7比例,每年拨付资金530万元。统筹相关涉农资金和党建、治安、计生等经费,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农民信用联盟、农民住房公证抵押等信贷产品,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支持力度。
总体来看,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基本符合基层工作需要,但也存在一些脱节现象:一是乡镇政府的职能从文件上能够分清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实行一体化运行,很难做到行政职能由行政机构承担,服务职能由事业机构承担;二是受人手数量限制,有些地方乡镇行政事业编制人员存在混岗现象;三是职责厘清与责任落实不同步;四是镇级综合执法车辆及执法力量不充裕。建议:一是打破编制性质,统筹设置岗位。乡镇不再明确设置哪些行政事业机构,只明确行政事业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由乡镇根据各自实际工作需要设立机构,定编设岗,按岗定人,彻底打破人员身份限制,推动市县机构编制资源效益最大化,促进乡镇工作开展和日常管理。二是增加镇街编制,适当补充人员。随着简政放权、扩权强镇、便民服务等工作深入推进,乡镇事权越来越多,不少乡镇在人员使用、力量摆布上捉襟见肘,有的加大劳务派遣力度,虽一定程度缓解了人手不足的难题,但这类人员流动性较强,容易造成工作断档。为满足乡镇工作需要,可重新修订编制核定标准,适当扩大乡镇行政事业编制规模。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责任监管。从省级层面出台乡镇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监督问责办法,让乡镇政府一切公务活动有据可依,最好能从法律层面厘清和界定镇街职能,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清单执行情况监管,避免出现责任缺失、权力失控、监管失位等现象。四是强化执法保障,推动改革落实。按照《山东省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尽快制定出台城市管理执法人员配备标准,建立统一的协管人员管理制度,指导县乡按标准配齐执法人员,并研究出台文件,为镇级综合行政执法用车提供政策依据,进一步强化镇街综合执法保障。□E:FQJ
关键词:乡镇 改革 机构编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