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广大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形成自觉,明确其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社会主义共性与中国特色个性的统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付诸实践,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坚定信念,因为它深深地蕴藏在实践、人民和真理之中,而且有中国共产党正确而坚强的领导。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10-0044-05
理想是价值目标、精神旗帜,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理想,它虽然不同于最高层次的共产主义理想,但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与其他社会理想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代表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的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海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凝聚共识、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旗帜。正因如此,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把握三个维度:形成自觉、付诸实践、坚定信念。
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形成自觉
自觉是主体对于价值目标的一种理性把握,建立在对其深度认知和高度认同的基础之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形成自觉,唯其如此,才能坚持知行合一,把理想转化为现实。习近平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必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對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①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自觉,依赖于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的正确认识,依赖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辩证把握,也依赖于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借鉴。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对于任何一种“主义”,首要的是明确其性质定位,这就需要从理论与历史(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具体分析。由此,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作出了科学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是指贯穿其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及其构成的有机整体。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和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因而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指南。无论哪个国家,只要搞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始终是其基本遵循,规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共经历了500年。社会主义实践有高歌猛进的上升期,也有遭遇挫折的低潮期。在曲折的历史进程中,一些国家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走向资本主义,一些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发展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④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伴随这一过程,对于国家实现什么“主义”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史地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则是社会主义结合中国基本国情的运用与创新。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普遍意义。列宁曾经说过:“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⑥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运动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性,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即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基本国情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具体实现形式或运行模式。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前者属于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后者是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因为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因为个性,中国社会主义才生气勃勃,历经风风雨雨而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且越来越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括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有机整体,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人们对社会主义前途感到迷茫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光辉范例。endprint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线。要弄清改什么、不改什么,怎样改革开放,必须辩证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⑦ 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革指向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共性,而是社会主义的个性,亦即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或体制机制、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个性与“社会主义”的共性的辩证统一。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光辉结晶。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即是说,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具体实践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根据之一是总结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其中既包括对苏联模式照抄照搬的深刻反思,也包括吸取苏联模式失败的沉重教训。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由于反映一定条件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而具有借鉴性。新中国成立后,从当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并存的实际出发,我国学习苏联经验搞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历史合理性。问题在于对苏联模式照抄照搬。对此,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有所认识,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就明确提出对苏联经验“要引以为戒”,要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随着“左”倾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没有能够坚持。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同时,注重从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中吸取教训。他告诫全党同志:“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⑧
任何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都由于只是适应特定对象而具有相对性。“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⑨ 必须指出,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也不是只有一种发展模式。虽然某种社会主义模式可以借鉴,但不能绝对化,“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⑩。正是因为发展模式具有相对性和多样性,所以苏联模式的失败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可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苏联亡党亡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付诸实践
理想属于观念的、精神的现象,必须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实践是精神变物质的根本途径,是理想变为现实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也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变为人们期待的社会现实。
其一,实践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现实基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必须用实践观点去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认识、理论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都只能从实践中来。理想是认识的具体形式,而实践则是理想形成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践的产物,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诚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总体目标一致,二者相互依存。一方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11}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坚持和发展,没有它的接力而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自我完善和发展。实践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统一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是憑空产生的,而是在6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那种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或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的做法,既缺乏辩证观点,也缺乏实践观点,因而是根本错误的。
其二,实践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实践是变革世界、改造社会的物质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作为对象化活动,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马克思说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2}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基于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过程,正是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社会主义是生机勃勃的创造性事业,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要把理想变成现实,必须坚持实践,而不能坐而论道。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实践是根本途径。正是通过不断实践,我们才找到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又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中国道路”。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只有发扬拼搏精神,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我们才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伟大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在6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改善了人民生活,使之达到总体小康水平;我们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具有历史性。当今世界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具有许多新特点,当今社会主义运动也面临许多新课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在探索规律中开拓前进。endprint
其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与时俱进的实践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从根本上说,新局面的形成在于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在于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和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实践。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14}。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新的适应,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改革是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全面深化改革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进性特征。
全面深化改革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其重要取向就是要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意味着“新一轮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改革进入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既要全面、系统、整体推进,又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实现突破”{15}。面对前所未有的问题和矛盾,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就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当代中国的发展表明,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坚定信念
理想与信念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理想是变革世界的精神动力,信念是实现理想的精神支撑。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没有信念的理想容易发生动摇,更不可能转化为现实,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坚定信念。
必须坚定信念,首先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其重要区别就在于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空想社会主义所设计的新的社会制度是“从头脑中产生出来”,并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因而既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也看不到为之奋斗的物质力量,所以其社会主义的尝试都只能以失败告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正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因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即使遇到曲折也不会改变前进方向。曾几何时,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的困境,邓小平以其历史辩证法的眼光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趋势客观性的统一,因而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引领意义。
无论个人进步还是社会发展,都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理想,更要坚定实现理想的信念,否则就只能流于空谈。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开始。”{17}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理想的实现也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具有关联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伴随这一过程的发展变化,不可能只有相向而行的肯定因素,也会有背道而驰的否定因素。能不能战胜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风险,取决于我们是不是有的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18}。
必须坚定信念,又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汇聚着真理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其真理性已由实践所证明,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真理发展的道路。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发展和阶段性特征,就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谋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只要“让真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20},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人民的命运所在、前途所系。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只要我们紧紧依靠13亿多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最终实现我们确立的目标。”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正是因为造福于人民。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人民越来越具有获得感,越来越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基础之上,因而具有无限的力量源泉。“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21}
必须坚定信念,还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初始阶段邓小平就强调:“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22}。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多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23}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强有力就在于全党和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不移。endprint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发挥着更加重要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有四:一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敏捷的纠错机制,敢于自我革命,严肃纲纪,疾恶如仇,以旗帜鲜明的态度、壮士断腕的气势反对“四风”、惩治腐败,不断净化政治生态;二是有宽广的战略眼光和辩证的思维能力,善于根据时代的特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三是有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在不断发展着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从而增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四是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健全的制度体系以及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筹能力,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成实现发展目标的强大合力。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最根本保证,只要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注释:
①{1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②③④⑨{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8、109、109、699、695页。
⑤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的六个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1期。
⑥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
⑧{1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382—383页。
⑩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12}{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527页。
{14}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15} 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9月30日 。
{18} 习近平:《在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9月29日。
{19}{20}{21}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6年10月22日 。
{22} 《鄧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
{23}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见《人民日报》2014年7月1日。
作者简介:肖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205。
(责任编辑 刘龙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