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展锋
摘 要:本文通过地面、高空等资料分析2017年6月21日至28日铅山县出现了连续性暴雨过程。经过诊断得出:(1)此次过程是由高空槽东移,副高稳定维持引起;(2)底层强盛的西南急流为过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为暴雨提供了必需的水汽条件;(3)铅山县地形作用,有利于降水的加强。
关键词:暴雨;地面;高空;水汽;地形
铅山县地处江西东北部,东近浙江,西接赣中,南临福建省武夷山市。属中亚热带温湿型气候,地貌以丘陵为主,北东南三面环山,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山地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在汛期时,赣东北地区有两条暴雨线,其中一条是武夷山西北侧,而铅山县便位于此暴雨带中。
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累计降水量达到50毫米的强降水称为“暴雨”。是铅山县汛期时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天气,其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特别是连续的暴雨天气,极易引发城市内涝、泥石流、山洪、山体滑坡等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近几年每年因暴雨引发的灾害损失达数百亿元。
一、天气实况
6月21-28日的铅山县出现了连续暴雨过程;根据全县31个雨量站点数据统计:6月21日08时~28日08时,全县平均雨量为220.4mm。全县平均降雨量、点雨量均为今年以来最大过程雨量。全县31个区域站点,有19个超过200mm,有28个超过100mm,以篁碧大岩355.2mm为最大,新滩罗石村305.9mm次之。根据铅山县县气象局工作人员不完全统计,在此次降水过程中婺源县城普遍出现内涝,受灾人口9127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955.8公顷;转移人口5873人;房屋损坏198间84户;经济损失19829.1万元;农业经济损失;9271.42万元。
二、高低空环流形式
1.高低空环流
500HPA图上: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形势,东北冷涡稳定在我国东北地区并缓慢东移;其底部槽后偏北气流不断有冷空气扩散南下。同时在我省上游湖南地区存在一浅槽,副高588线控制我国沿海地区,其脊线稳定在22°N,在其北侧,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强盛的西南气流之中。
700HPA图上,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切变线一直稳定维持在我省北部。
850HPA图上:在四川盆地有低涡形成,并在西南槽影响下沿切变线东移。其移动路径与高空槽基本重叠,我县也正处于低涡右前方,气流辐合上升。所以此次连续暴雨过程是在副高的稳定维持、高空不到有西南槽东移、中层切变线稳定不动、低涡和西南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
三、水汽条件
充足的水汽是形成暴雨的充分条件之一。根据资料显示,在此次过程中,赣东北地区明显处于一个湿舌当中,在25日850hpa比湿实况图中,赣州探空资料显示比湿为15g·kg-1 ,南昌站比湿为13g·kg-1 ,700HPA面上在10 g·kg-1,这表明在850-700hpa存在深厚湿区;在加上西南风的强盛,不断有水汽输送,在此堆积,在有利的系统条件下促进了此次暴雨过程的发生。
四、不稳定层结分析
下面主要通过沙氏指数(SI)与K指数强对流潜势参数来表示大气层结是否稳定。
1.沙氏指數(SI)
沙氏指数(SI)定义:空气由850HPA开始,干绝热地上升到抬升凝结高度(LCL),然后再按照湿绝热递减率上升到500HPA,在500HPA上的大气实际温度与该上升气块达到500HPA时的温度的差值。当SI>0表示气层较稳定;当SI<0时表示大气层结不稳定,且负值越大,不稳定程度越大。根据衢州站、南昌站的探空资料显示,在此次暴雨过程中,SI指数一直维持在-2℃左右,这表明在南昌至衢州一线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
2.K指数
K指数是对流天气预报参考指标之一,当K指数越大,表明层结越不稳定。根据衢州站、南昌站的探空资料显示,在此次暴雨过程中,铅山县K>35的舌区中,这表明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在高空槽的触发下,能量被释放。
五、雷达回波特征
根据南昌雷达、上饶雷达资料分析,发现雷达回波强度较强,对流性强;是典型的“列车效应”,其移动时间慢,降水强度大,并不断有新的对流单体生成发展。
六、结语
1.此次连续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副高的稳定维持,中纬度不断有短波槽东移,切变线的稳定少动,东北冷涡分裂的冷空气南侵,西南急流等系统影响造成。
2.西南急流的加强发展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同时建立了水汽输送带,为维持的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3.“列车效应”回波的出现加大了暴雨的发生,具有很强的指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洁,何拥凤,陈云辉等.2013年6月江西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J].暴雨灾害,2013.32(4):314-323.
[2]张小玲,张涛,刘鑫华等.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J].气象,2012,36(7):145-148.
[3]袁媛,董金芳,陈小婷等.延安盛夏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成因分析[J].陕西气象,2014(2):6-9.
[4]田明,王瑞军,魏清霞等.一次短时强降水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 9):2672-2674,2695.
[5]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6]寿绍文.中尺度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7]寿绍文,励申申,王善华等.天气学分析[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224-2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