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春霞
摘 要: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处女作《折翼天使》讲述了李斯本家的五个花季少女在短短一年时间相继自杀的悲剧。尤金尼德斯在小说中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灵创伤,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哲学思考以及对现代人生存现状的反思。在尤金尼德斯的死亡书写中,死亡意境都是平静、默然、孤独的。在他看来,死亡是一种反抗形式,是《折翼天使》中的主人公们治愈创伤、摆脱困境的一种方式。作品中人物的死亡,不仅是肉体的死亡、精神的死亡,还暗喻现代人虽生犹死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折翼天使》 死亡书写 心理创伤 死亡意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济南市科技局软科学无资助项目“创伤理论视野下的后9.11文学研究”(201511042)及济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后现代视野下的尤金尼德斯小说艺术特色研究”(14YB09)的阶段性成果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1960- )是2003年普利策小说奖的获得者,也是近年来在美国文坛相当活跃的知名小说家。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折翼天使》(又译为《处女自杀》)自1993年问世以来,备受赞誉,小说曾被《纽约时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
《折翼天使》讲述了生活在密歇根一个小镇上的李斯本家的五个女儿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相继自杀的故事。目前国内对尤金尼德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利策获奖作品长篇小说《中性》上,而对其处女作《折翼天使》的研究却为数不多。本文重点从小说中的死亡人物入手探讨《折翼天使》中死亡书写的特点、成因与意义。
一、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书写
死亡是哲学与美学探讨的最高命题。它以其自身的神秘莫测吸引了历代哲学家和文学家的眼光,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演绎形色各异的死亡故事,从而表达他们对死亡这一终极问题的思考。
20世纪以来,死亡书写是西方现代派的经典主题之一,无数作家在作品中阐释了自己对死亡的理解。海德格尔在《存在和时间》中指出“死亡是人之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超不过的可能性”。[1]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开篇就提出:“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2] 海明威在《死在午后》中说:“医治一切不幸的最好的药就是死。”[3]
总之,死亡是每个生命个体都无法忽视的问题,它开启了人类的情感之门,同时也激发了作家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二、《折翼天使》中的死亡书写
(一)死亡人物
正像哈姆雷特那句脍炙人口的台词所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生命的毁灭总给人以惊心动魄的震撼,尤其是在人们将上帝的特权夺过来,用自己的手结束生命之际,它更难以让人平静地正视。《折翼天使》中的五个少女的自杀令人震撼,引人反思。
李斯本家生活在密歇根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上,李斯本先生是一位中学数学老师,家里有五个如花似玉的女儿:纯洁而脆弱的赛西莉亚(13岁)、早熟、叛逆的露卡丝(14岁)、虔诚的邦妮(15岁)、挑剔的玛丽(16岁)以及聪明多智的特丽萨(17岁)。尽管他们家境一般但是足以维持相对体面的生活。然而李斯本家的五个女儿却觉得生活沉闷压抑。李斯本太太是一个偏执、严厉而专横的母亲,她不允许女儿们化妆,穿紧身的衣服,还限制她们的社交活动,禁止她们跳舞。女儿们几乎被剥夺了同龄女孩享有的快乐,只能在母亲的监督下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李斯本先生虽然爱自己的孩子却在强势的妻子面前无可奈何,成为沉默而软弱的“隐形人”。总之,这种压抑的家庭环境给女儿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她们在学校很自卑,总觉得自己很不正常。于是,她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别人交往。在五个女儿身上看不到青春少女的活力,她们总是死气沉沉,令人无法靠近。
第一个自杀的是小女儿赛西莉亚。她在家中的浴缸里割腕自杀。她的自杀震惊了整个小镇,使全家陷入一种无法治愈的创伤状态。更严重的是,她为姐姐们树立了一个可效仿的“榜样”。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李斯本先生也做过一些努力,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家里开派对,允许女儿们集体参加学校的舞会等。但似乎这些都不见成效。女儿们仍然觉得生活沉闷压抑,令人窒息。之后,为断绝姑娘们与男孩们的交往,专横的母亲逼迫她们退学,并把她们软禁在家中。最后,四个女孩选择在一个深夜集体自杀,最终逃离了令她们痛苦的世界。
李斯本家姑娘们的集体自杀使小镇居民议论纷纷,人们暗自揣测原因。比尔太太认为她们“只是想离开那栋房子……远离那种装修风格” [4]15。霍爾尼克大夫认为姑娘们患有“创伤后因压力过大造成的神经失调症” [4]207。海德利先生把不幸归结为“他们生活在那个行将灭亡的帝国里”[4]217。而小镇上那些爱慕姑娘们的男孩们却得出这样的结论:“她们因森林的消亡而自杀,因海牛受到轮船螺旋桨的残害而自杀,……她们因找不到真爱而自杀”[4]229。
小说采用倒叙形式展开情节,开篇描写了最后一个女儿玛丽服安眠药而死,继而又回顾了第一个自杀的女儿赛西莉亚的割腕自杀。但是直至小说结尾,作者也没有揭示李斯本家这些姑娘们自杀的根本原因。正如生命本身没有理由,或许死亡也不需要理由。
(二)死亡意境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书写总是与死亡意境的描写息息相关。死亡意境是指由“作品和文本中死亡现象的刻画,死亡情景的书写,死亡气氛的营造,死亡符号的呈现等多方面共同建构”的审美空间。[5] 作家们基于自身对死亡的理解和体验,在书写死亡时总是呈现出不同的死亡意境。作家笔下的死亡总是带有个人理想化的色彩,它们或是崇高悲壮,或是诗意凄美,亦或是神秘恐怖。归根到底,这一切都源自人类自古以来对死亡——生命形式的终结,怀有难以言说的恐惧和焦虑。正如叔本华所说:“既然人最根本的欲求是生命,则在世人眼里,他的最大的敌人便莫过于死亡了,因而他最为恐惧的也就是死亡了”。[6]
然而,尤金尼德斯在小说里以极其冷静的笔触书写了几位少女的死亡,没有任何惨烈和血腥的死亡场景描写。在小说开头,尤金尼德斯这样描述了塞西莉亚的割腕自杀,“她(塞西莉亚)正漂浮在自己粉红色的浴缸里,黄色的眼睛露出着了魔的神态,娇小的身躯发出成熟女人的味道,救护人员被她安详的神态吓得目瞪口呆,双脚生了根似的站在那儿,一动不动。”[4] 1
在小说结尾,尤金尼德斯也同样波澜不惊地描述了四个女孩诡异的集体自杀。
“听到邦妮踢开脚下的箱子,玛丽便把头伸进了烤箱。……特丽萨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露卡丝是最后走的,……人们发现她坐在前排,脸色发灰,面容安详,手里拿著打火机,打火机的火苗被她握在手心里。” [4] 203
总之,在尤金尼德斯的死亡书写中,死亡意境都是平静、默然、孤独的。在尤金尼德斯看来,死亡是一种反抗形式,是《折翼天使》中的主人公们治愈创伤、摆脱困境的一种方式。
三、《折翼天使》中死亡书写的成因与意义
美国哲学家赫伯特·芬加雷特认为,死亡本身毫无意义,考虑死亡的意义实际上就是考虑人生的意义。[7] 从哲学意义来讲,死亡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必然途径,它能拷问自身存在的意义,并进而努力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这也许就是古今中外无数作家不断在文学作品中书写死亡的原因。
美国当代小说家尤金尼德斯正是通过《折翼天使》中的死亡书写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和对现代人生存现状的反思。
尤金尼德斯在小说结尾处这样评价姑娘们的自杀:“姑娘们把本该留给上帝做的决定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她们变得无比强大,强大得都无法在我们中间生活了,她们太关注自我,把未来看得太透彻,以至于对现状成了睁眼瞎。”[4] 232
小说中最令人费解的是李斯本家的姑娘们自杀的原因。要知道她们不是生活在贫瘠的非洲,也不是生活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或叙利亚,而是被人视为天堂的美国。与那些营养不良的非洲儿童和流离失所的难民们相比,她们是幸福的。虽然家境称不上富裕,但足以使她们过上衣食无忧、相对体面的生活。然而,这一切对她们来说毫无意义。物质的富足并没有带来幸福感,反而让她们觉得沉闷压抑,摆在她们眼前的是污染的空气,泛着泡沫的河水,颓废的街道和琐碎无趣的生活。她们如同先知先觉之人,事先体味到了人生在世的种种操劳和艰辛。不仅如此,李斯本家的姑娘们还感受到了成人世界的冷漠和麻木不仁。她们就读的学校对她们的遭遇采取了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邻居们虽然同情她们,却也没有人出面阻止她们的父母。这些都令她们陷入绝望的深渊,最终,李斯本家的姑娘们精神崩溃,拒绝接受摆在她们眼前的这个“疤痕累累的世界”,而死亡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折翼天使》中李斯本家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是美国人集体生存困境的缩影。处于20世纪的美国现代社会,后工业文明带来了物质丰富,但却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困扰。由此可见,《折翼天使》中人物的死亡具有隐喻色彩,不仅是指人物肉体的死亡、精神的死亡,还暗喻现代人虽生犹死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存在和时间[M]. 陈嘉映,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305.
[2] 加缪.西西弗神话[M].沈志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1.
[3] 海明威.死在午后[M].金绍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105.
[4] 尤金尼德斯.折翼天使[M].李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5] 李国磊.死亡之美——白先勇小说死亡意境的营造[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16-20.
[6] 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6.
[7] Herbert Fingarette.Death:Philosophical Soundings[M].Chica
go and La Salle,Illinois:Open Court,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