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笑阳
摘要:通过对M大学218名“85后”农村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农村大学生向上社会流动的心理困境、资本困境和能力困境,认为农村大学生需要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调整自己的心态,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实现向上社会流动打好基础。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就业;社会流动
中图分类号:S-9;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9-3761-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9.041
Abstract: 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218 post-85 rural college students in M university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dilemma, capital dilemma and ability dilemma of rural college students' upward social mobil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ural 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adjust their mentality, accumulate more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the upward social mobility.
Key words: rur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ocial mobility
近年來,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改变,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而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与此同时,社会阶层日益固化,位于社会下层的群体向上社会流动受阻,更是阻碍了农村大学生向上发展。“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俗语的实现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越来越困难。如何改变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实现农村大学生向上社会流动,成为当今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农村大学生家庭在中国社会分层中的位置
学者陆学艺[1]将中国社会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者阶层。其中农村大学生家庭绝大多数位于第九阶层,即农业劳动者阶层,社会阶层较低,生活质量相对不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父母多半将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特别是子女是大学生的家庭更是对子女寄予厚望,希望子女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然而,该阶层的社会群体拥有很少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和城市大学生家庭相比,农村大学生在就业上处于劣势。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笔者通过电子信箱向500名M大学的“85后”农村大学生群发问卷,最终回收了218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43.6%。这些大学生分别来自湖北、湖南、浙江、重庆、吉林、海南等地区,目前都已经参加了工作,有了自己的职业,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通过对这218位农村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农村大学生向上社会流动的因素,为农村大学生实现向上社会流动提供路径选择。
2.1 对在校期间心理状态的调查
在对M大学218位“85后”农村大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查上,笔者通过问题“您在入学时是否适应新的大学环境”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148位被调查者回答适应,占68%,32%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入学时并不适应新的大学环境。为了弄清对新环境不适应的原因,笔者通过开放性的提问“您入学时不适应新的大学环境的原因是什么”了解到,和城市大学生文化的不同,对新的城市适应问题和水土不服等成为农村大学生不适应的主要原因。笔者还通过问题“您在大学期间是否有明确的目标”了解被调查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其中有192名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占到了调查总数的88%,虽然没有目标、对未来迷茫是大学生的一种普遍问题,但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未来的期望。目标的缺失、内心的迷茫和对大学环境的适应问题困扰着农村大学生,成为了农村大学生向上流动的心理困境。
2.2 对资本状态的调查
在对M大学218位“85后”农村大学生资本状态的调查上,笔者主要通过对家庭经济资本的调查和学生社会关系的调查两方面来反映其资本状态。在对家庭经济资本的调查上,选择家庭收入为指标。在218位调查对象中,家庭年收入在4万元以下的农村家庭有171个,占到了总调查对象的78%,表明被调查农村大学生家庭资本较少(图1)。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农村大学生有没有亲戚在领导岗位任职来反映其社会资本。其中有138位农村大学生表示他们没有亲戚在领导岗位任职,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63%,从这个角度也表明了农村大学生的社会资本较为匮乏。
2.3 对人力资本的调查
在对M大学218位“85后”农村大学生人力资本的调查方面,笔者从专业技能、英语计算机能力和交往技能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在专业技能方面,通过农村大学生的在校成绩考察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1位农村大学生的成绩在班上为较好或很好,占调查总人数的19%,其余被调查的农村大学生的成绩为中等偏下。在对英语计算机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方面,选取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一、二级证书作为标准进行调查(图2),结果能拿到全部4个证书的被调查者只有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能拿到3个证书的有4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能拿到2个证书的有1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2%。拿到2个证书可以说是绝大部分被调查农村大学生的整体状态。在对交往能力的考察上,通过参加学生活动的次数来反映农村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有85位被调查的农村大学生表示他们在校期间经常参加学生活动,占总调查对象的39%,参加频率较少和极少的人数有38人,占总调查对象的17%,其余的频率为一般,表明农村大学生参加学生活动的总体情况一般。
3 矩阵分析
为了弄清农村大学生向上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通过设置问题“您认为下面哪些因素对您向上社会流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选出最重要的三个)”和“您认为您在哪些因素上还做得不够?(选出最为不足的三个)”进行分析,得出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将表1绘制成矩阵图,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位于第一象限的因素是F,即家庭关系,属于被调查大学生认为高重要性、高不足的区域,这说明农村大学生意识到家庭关系非常重要但自身却普遍缺乏,这也说明农村大学生家庭普遍存在社会资本缺乏的问题。而位于第四象限的是因素C,即学历,属于高重要性、但低不足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因素表明农村大学生在社会资本缺乏的情况下,能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而被调查的对象由于是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因此认为自己学历不够的人相对较少。其他4个因素,即在校成绩、英语计算机能力、社交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都落在了第三象限。第三象限属于低重要性、低不足的区域,表明农村大学生认为这4个因素的重要性相对较低而自己又具备相应的能力,这也是农村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带来的福利。
4 农村大学生向上流动的现实困境
对218位“85后”农村大学生的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结合当今中国农村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分析了农村大学生向上社会流动所面临的困境。
4.1 心理困境
通过调研可知,很多农村大学生在高考结束以后跨入大学校门时内心是迷茫的。这种迷茫来自于对环境的不适应和没有明确的目标。在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农村和城市差距很大,明显表现在环境上。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和同龄的城市大学生比起来,在吃穿用方面差异明显,言谈举止上也有明显的差别,这些都会给农村大学生心理带来冲击。同样,高考结束后,农村大学生们往往觉得进入了大学就是终点,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对自己也放松了要求,有些甚至沉迷于游戏,荒废学业。内心迷茫是农村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这种迷茫是对未来的一无所知和内心的自卑,有些农村大学生会慢慢从这种迷茫中走出來,而有些则会就此沉沦。
4.2 资本困境
这里说的资本指的是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和城市大学生比起来,农村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是极其匮乏的。农村大学生的家庭缺乏能够在城市生存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积累,如社会关系、家庭声誉等。因此,基本上只能靠自己打拼[2]。而经济资本更不用说,如今高悬的房价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再加上中国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的经济贫困状况,农村大学生往往很难得到来自家庭的资助,只能靠自己在城市中立足,这也加大了农村大学生的压力。
4.3 能力困境
这里说的能力指的是就业的综合能力。和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相对薄弱。就业能力是多元的,除了专业能力外,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也很重要。有的农村大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努力学习,导致专业能力不强,就业困难;有的农村大学生还是像高中一样,只顾埋头学习,忽略了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同样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就业能力不足是农村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就业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农村大学生们却往往没有这个意识。
5 农村大学生向上社会流动的路径选择
位于社会下层的农村大学生如何摆脱贫困,实现向上社会流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农村大学生自身命运的改变。根据对218名农村大学生的调研,总结出以下几条农村大学生向上社会流动的路径。
5.1 积累自身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是对劳动者投资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提高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增加劳动力的价值,也可以提高劳动者自身的收入[3]。对于农村大学生自身而言,加大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加自身收入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中,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核心。只有熟练掌握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了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获得长足的发展。这就要求农村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为毕业后能找到更好地工作,实现向上社会流动做准备。
5.2 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
在现代社会里,学历的高低往往会成为用人单位选择劳动力的重要依据。拥有更高层次的学历对农村大学生找到更好地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筛选理论认为,雇主以最低的成本获悉雇员能力的一种最简便的方式就是了解其受教育经历(文凭),因为教育虽然未必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能力,但是由于获取文凭存在竞争性,教育可以分辨出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此即教育信号。由此引出两个基本假设:①教育的经济价值主要不在于提高个人的能力,而是对求职者的能力进行鉴别和筛选;②受教育年限与工资收人呈正相关[4]。因此,学历是用人单位招收劳动者的重要“信号”,由于雇佣行为本身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用人单位短时间内无法判断出劳动者能力的高低,看劳动者的学历水平便成为了最经济的途径。农村大学生如果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对今后找到好的工作将有很大的益处,更高的学历层次更容易被用人单位筛选出来,从而增加就业的砝码,实现向上社会流动。
5.3 发展就业的综合能力
所谓就业综合能力,指的是就业时所需的专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个人的整体素质和新时代需要的基本能力(如英语、计算机等)的综合[5]。农村大学生在校除了要打好专业基础外,还需要发展自己的就业综合能力。在英语、计算机等基本能力方面,可以积极参加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考试锻炼自己。在农村大学生比较薄弱的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方面,可以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在言行举止方面,也可以不断训练自己,做到谈吐自若,举止文明。就业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农村大学生在努力学好专业的同时,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5.4 積累流动的社会资本
相对于农村大学生一开始很难积累的经济资本和组织资本,社会资本是农村大学生可以很早积累的资本。和城市大学生比起来,农村大学生无论是家庭还是自身,在向上流动的资本上都严重匮乏,因此积累资本对于农村大学生向上流动非常重要,而社会资本可以从入学时就开始慢慢累积。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就业信息缺乏透明性和易得性,造成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的不对称,阻碍了劳动力获取相关就业岗位的途径。社会资本优越者率先获得就业信息、节约搜寻成本,甚至可以通过第三方的推介直接获取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职位的适配性[6]。因此,在社会资本异常重要的国内,社会资本的积累非常重要。农村大学生在入学后,可以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人脉关系网络,了解相关的就业信息,同时摒弃一些就业过程的灰暗面,从自己开始努力,慢慢累积社会资本,为自己就业和向上社会流动做准备。
5.5 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较多的农村大学生在求学就业的心理上是非常脆弱的,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求学,农村大学生对校园里的一切都变得更加敏感,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不论是从家庭还是自身因素来考虑,农村大学生都把考上大学、在城市就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好机会,一心要跳出农门,而在城市就业,又明显感受到城市对自己的排斥,从而导致农村大学生在就业时患得患失、心理脆弱[7]。因此,农村大学生应对自己进行心理上的调试,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在此基础上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建立真正坚实的自信心,摆脱外界影响,当遇到矛盾冲突时,能独立地面对现实,必要时,可以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8]。农村大学生只有拥有了健康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就业和向上流动,实现美好的人生。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大学生,肩负着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重要任务,承担着社会发展和民族富强的重要使命。实现农村大学生的向上社会流动,对社会、农村家庭和农村大学生自身而言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因此,农村大学生应在校园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力争实现向上社会流动,体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贾 滕.当代农村大学生群体阶层突破研究——以豫东黄淮平原M村为个案[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82-83.
[3] 惠 宁,霍 丽.试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8(3):74-80.
[4] 张国兵.筛选理论与研究生创新乏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43-47.
[5] 惠 颖,杨桂花.大学生就业成本与个人综合能力的关系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2):206-210.
[6] 刘国强.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农村大学生就业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33):110-112.
[7] 郭丽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救济[J].教育评论,2013(2):72-74.
[8] 赵建新.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对策[J].农业考古,2007(6):2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