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我更爱做一个种树人

2017-11-09 08:39李晓菲
支点 2017年10期
关键词:银隆董明珠格力

李晓菲

核心提示:宁可慢,也要实现自主创新,这是董明珠不可动摇的逻辑和原则。

无论走到哪里,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都是引人注目、自带话题的。她作为“第三批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场”压轴嘉宾接受媒体访问,可见其在业界的分量。

在过往的媒体报道中,董明珠树立了一个强势的女性企业家形象,说话尖刻、性格耿直,但这次,董明珠一改高调的形象,一开始坚持要站在采访区的边缘“简单聊聊”,被众人多次邀请,才踱步到聚光灯下。甚至,在采访过程中,她笑着对记者说,不要总提尖锐的话题。

但不变的是,这还是那个爱谈技术的董明珠。无论是谈起格力手机、新能源汽车,还是今年格力重点转型领域——智能装备,董明珠说得最多的关键词还是技术。

“掌握核心科技”,正是靠这样技术至上的思维,让格力空调雄踞榜首。如今,董明珠希望靠这张王牌,把格力的业务拓展到多元化领域,即使种种尝试饱受质疑。

爱上武汉的“才”大气粗

“我这次没有带项目回来,我们在武汉早就有项目了,未来,格力要做的是扩大在武汉的项目规模。”当《支点》记者问起这次格力带来什么项目时,董明珠还是一如既往的直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2008级的学员,这是董明珠与武汉这所高校9年情缘的线索,但如果说起格力与武汉这座城市的交集,最早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为什么选择武汉?“绝不仅仅是看重其地理位置、项目配套是否完善。”董明珠毫不掩饰对武汉的偏爱,“格力深耕武汉市场,是因为武汉人民喜欢格力品牌。”

格力武汉工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有6000名员工,去年产量达到430万台套,产值超91亿元,今年上半年产值较去年同比增长40%以上。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订单,前不久,格力特地从珠海总部抽调200名工人来汉支援。

不断扩大的市场,使格力加速在武汉的布局,也让其拥有了“武汉战略合伙人”的美誉。

“在智能科技时代,最大的优势是科技,而科技的核心是人才,要留住人才,‘才大气粗才能让我们成为一个创造者而不是跟随者。”当《支点》记者继续追问起武汉对格力有哪些吸引力时,董明珠则反复强调一贯以来“科技即王道”的观点。

这话不假,董明珠并不是嘴上说说。去年3月,格力投资50亿元的智能装备产业园在蔡甸开建,将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生产精密模具、高端数控机床、汽车及IT精密零部件等。

就在来武汉的头一天,董明珠还在河南洛阳砸150亿元,重金打造机器人、智能机床、精密模具等。

当《支点》记者问及格力为何着力转型智能装备领域时,董明珠表示:“我们一直在琢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企业和企业家该做什么,所以,格力选择了自主创新这样一个挑战战略。格力的自动化装备都是自主研发的技术,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希望成为一个创造者,希望把格力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让更多国际企业都来中国采购我们的产品。”

进军智能装备,是格力多元化的重要战略之一,被其视为未来重要的增量市场。只是,当这一业务还未给格力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收益之前,這种跨界行为饱受外界质疑。

老对手美的去年收购了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今年半年报在机器人及其自动化系统方面的营收比较亮眼,达136亿元,而格力在智能装备业务方面实现营收9.62亿元,与美的差距不小。

“我从来不认为买一个技术,能让一个企业成长壮大,企业买技术就好像小偷不经过努力直接索取。如果一家企业是小偷,它就永远是小偷,不可能当领导,只能逐利而行。”董明珠这句被一些人解读为揶揄对手美的的言论,曾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宁可慢,也要实现自主创新,这是董明珠不可动摇的逻辑和原则。

为自己代言

这种慢慢来的节奏,很难在短期内为格力贡献大量利润,有时还被外界解读为格力多元化道路的失败,尤其当人们谈论起格力手机时。

2012年,董明珠接任老领导朱江洪扛起格力的大旗。这一年,格力电器总营收超1000亿元。接下来的几年,格力一直稳步增长,但业务结构依然停留在朱江洪那个时代。总想做点大事并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这是董明珠骨子里的东西,这样一来,她自然不会允许格力原地踏步。况且,市场占有率很高的格力空调,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市场几近饱和。

于是,2014年,格力开始探索多元化道路,董明珠打出的第一张牌是格力手机,并且亲自代言,但这款手机销量不尽人意。今年6月,格力第三代手机“色界”问世,但其成为热点是因为首日官网销量仅8台。

为什么销量不好还要执着于智能手机?当《支点》记者现场抛出这一问题时,董明珠先是哈哈大笑,随后以一贯的“标准”答案回答:“大家都认为格力做手机是掺和进来的,昨天在另外一个城市,有一位老师见到我就说,格力手机真的很棒,所以我想用这句话回答你,格力从来都是注重品质和技术。”

董明珠时时刻刻为格力手机站台,但一直以来这种自卖自夸的言语,使她患上了“易招黑”体质。

在手机配置相对透明的这个时代,只谈技术不以销量论成功,实在太缺乏说服力。至此,我们可以说,她前期所寄予手机智能家居入口的梦想,离实现还差很远。

当《支点》记者继续问到,既然那么执着于手机,为何不去并购一家成熟的公司?董明珠的回答依然遵循她一直以来的原则:“企业要成为一个创造者,创造者才能享誉世界,才对社会的贡献最大。”

一个家电企业跨界进入陌生领域,自然会引发一连串的质疑,特别是当你做得并不好的时候。

对于格力目前的多元化战略,不久前,朱江洪——这位曾经力排众议重用董明珠的格力电器前董事长就表示,“格力并非不能多元化发展,但关键要看这个多元化适不适应企业本身的特性,特别是人、技术力量、市场等各个方面能否适应。但是不管怎么样,多一个业务,最起码要分心,特别对企业领导人来讲,一分心就会对原有产品造成疏漏。”

造车,我是认真的

即使在手机领域暂时折戟,即使老领导不看好,也阻挡不了董明珠带领格力多元化的步伐。

“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行不行,我可以去尝试”,这或许是当年的销售经历赋予她的素养。

去年10月,格力电器看上新能源汽车,拟以130亿元的价格收购珠海银隆,该议案被股东投票否决。但栽了跟头的董明珠并没有甘心,随后拉来王健林、刘强东,自掏腰包13亿元进入珠海银隆。

投资界普遍认为,虽然董明珠对新能源的前景预测没有问题,但这确实是一场风险投资。

面对外行造车的质疑,看董明珠笑话的人绝不比贾跃亭少。但以她的性子,她也绝不会将别人的冷嘲热讽放在心上。

阻力和风险都没有阻止董明珠这股造车的劲头,坚持的背后,一是其对新能源与格力电器未来结合可能性的看好。“才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的新能源空调就在国外拿下了4000多个订单。”董明珠对《支点》记者说。

另一方面,则源自董明珠对技术的崇拜:“如果只是为了造出格力的下一个1000亿,那格力和银隆的合作就是盲目的。光伏与储能设备结合,那将是一个万亿级市场。”

正是看中了银隆在储能方面的技术,董明珠才举资进入银隆,而银隆所掌握的在电池、动力总成、充电设备等方面的核心科技,也正是格力所或缺的。

“谁都想成为摘桃子的人,而不是一个栽树的人。我个人举债进入银隆,就是希望去栽一棵树。”面对外界的质疑,董明珠表示,不能等有钱赚了才进入这个领域,而没有应对风险和挑战的担当。

担当需要巨大勇气,而勇气,是董明珠身上从不缺少的东西。

“当决定正确的时候,即使别人不理解,也要坚守下去,你应该敢于用结果告诉别人,你的决定是正确的。”这,就是董明珠的韧性。(支点杂志2017年10月刊)

猜你喜欢
银隆董明珠格力
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Comparative Efficacies of Next-Generation Insecticides Against Yellow Stem Borer and Their Effects on Natural Enemies in Rice Ecosystem
“铁娘子”董明珠:最好的爱是给儿子发展的空间
李贤能:银隆钛高倍率快充 解决新能源汽车之痛
海格力斯和仇恨袋
格力玩“多栖”
格力 大玩家的小确幸
热刀董明珠
格力:为什么又快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