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2017-11-09 06:55姚振平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会生命

姚振平

生命是人的载体,也是人的根本,而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通过教育,人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语文教育属于人文教育,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可以将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运用生命教育理念,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一、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

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功利性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定位不准确,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也只是将各种知识符号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只是将这些知识符号、标签照搬出来,他们根本没有掌握语文学科的内涵。在这种模式下,考试成为考查学生记忆力的方式,根本没有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根本上失去了对生命个体的关怀。

2.扼杀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注重阅读教学的进度,教师处于课堂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基础,导致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机械、呆板。在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只能机械化地记忆知识,并没有真正成为知识的传递者。

3.封闭的阅读教学限制了学生生命的发展

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而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和学生家长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关注学生的成绩多于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某种程序上限制了学生生命的发展。

二、生命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注重生命个体的不同特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针对当前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突破传统教育的“围城”,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彰显对生命的重视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教师要将学生看作具有完整内涵的“人”,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交际能力。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读完一篇课文,还要理解课文的意思,学会分析问题,从课文中引申出其他含义。学生思考的过程,其实是他们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彰显出自己的个性特征。

2.情感的影响使学生领悟生命

生命是存在于生活实践中的,从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中,人都可以感悟到生命。学生缺乏的是感悟生命的机会,而不是感悟生命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学会从阅读教学中感悟生命,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及意义,引导学生真正参与阅读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

情感式教育的前提是学生参与,成为课堂的主體。只有参与到阅读课堂中,学生才能真正领悟文章中的情感,从文章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涉及生命本质的主题。如很多文章都是以亲情为主题的,屠格涅夫笔下充满“母性”情感的麻雀、朱自清笔下凝重而酸涩的“父亲”的背影,这些都是亲情的体现。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亲情,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几分钟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回忆自己和父母在一起时的温馨画面。通过想象和思考,学生可以加强对亲情的理解,从而加深对生命中沉重情感的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生命的情感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欣赏生命中的美,欣赏生命中的残缺。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物都是有生命的,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欣赏生命。如在阅读写景的文章时,学生要学会欣赏文章中描述的景色,无论是满目疮痍的地球,还是鸟语花香的国度,这些都是生命的体现。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分析,学生能建构起对生命的敬畏态度。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学会生命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学会分享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