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硬战的实践创新与推进路径

2017-11-09 11:53吴秀忠廖建洲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9期
关键词:恩施市贫困村全市

吴秀忠 廖建洲

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硬战的实践创新与推进路径

吴秀忠 廖建洲

湖北省恩施市是典型的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全国重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作为深度贫困的民族地区如何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硬仗中的硬仗?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恩施市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成功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6年,全市实现一个贫困乡镇(龙凤镇)整体出列,58个重点贫困村脱贫、13778户40927人脱贫销号。本文将结合恩施市的实际,对民族地区如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如下探讨。

扭住政治优势不放松,压实领导扶贫大责任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近年来,恩施市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就在于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是构建指挥协调系统。市乡两级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党委书记任指挥长,负责统揽脱贫攻坚,统筹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同时分别成立:“五个一批”领导小组。二是完善政策配套支撑。市出台了:“五个一批”实施方案和特色种植业扶贫、旅游扶贫、道路交通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12个配套政策文件,制定系列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了精准扶贫“5+12+N”政策支撑体系。三是压实帮扶工作责任。明确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驻村联系点,选派村第一书记87人,组建和进驻驻村工作队145个,参与结对帮扶干部9153人,帮扶贫困户覆盖率100%。各级驻村工作队直接投入资金20155万元、帮助引进资金13545.5万元、帮助引进项目162个、帮助引进人才45个、帮助引进技术117项、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班326期、培训贫困户23490人次。各驻驻村工作队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全市先后组织开展11次精准识别“回头看”专题整改,通过省、州大数据平台对比,精准甄别贫困户,扣好精准脱贫第一颗“纽扣”。依据各贫困村、贫困户实际状况,切实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工作举措,精准指导、精准帮扶,先后统筹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金21亿元,用于贫困村、贫困户农村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农村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着力补齐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

扭住第一要务不放松,推进特色产业大发展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恩施市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一是突出富硒品牌,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恩施市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思路及“121”(:1个主导产业+2个合作组织+1个龙头企业)的产业扶贫模式,稳定发展各类特色基地120万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累计达213.51亿元,年均增长5.5%。茶叶产业建设成效显著,:“恩施玉露”获中国驰名商标,恩施富硒茶荣登“中国十大富硒品牌”,:这两大茶叶品牌,经权威部门评估品牌价值均突破7亿元。二是突出园区特色,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以富硒绿色食品加工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和脊梁,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支撑。针对恩施市民族工业起步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加快推进“一区五园”(恩施经济开发区,恩施市农产品加工园、六角亭生态工业园、龙凤低碳工业园、白杨坪和白果两个乡镇特色产业园)建设,发展壮大富硒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现代烟草、现代畜牧、清洁能源、环保建材等绿色低碳产业,着力打造武陵山低碳工业集聚中心。目前,全市拥有“规上”工业企业88家,“限上”企业130余家均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三是突出绿色生态基调,大力发展以全域旅游为带头的现代服务业。坚持把全域旅游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打造武陵山旅游休闲中心,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推进全域旅游。争取旅游扶贫发展项目资金1970万元,新培育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建成星级农家乐373家、带动贫困户8000余人直接脱贫。目前,恩施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称号。围绕打造武陵山金融服务中心,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统筹整合各类资金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资金池”,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给予全额贴息,对市场主体及能人大户给予3%的贴息。明确:“贫困户特惠贷、贫困户投资分红贷、市场主体帮扶贷”三种小额信贷模式,切实解决小额信贷推进速度慢问题。全市共发放贷款29196.5万元,其中对贫困户直接贷款888.1万元,有效缓解了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

扭住改革创新不放松,培植扶贫攻坚大动能

改革创新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脱贫攻坚新动能的重要举措。一是在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建设上下工夫。抢抓龙凤试点建设机遇,紧扣李克强总理“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的重要指示,拓展龙凤新区,打造龙马风情小镇,建设9个中心社区、37个居民点,改造民居1701户,搬迁贫困户3086户。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完成退耕还林3.7万亩,建成特色产业基地6.2万亩,发展专业合作社128家,72%的耕地实现集中经营,80%的农民跳出传统种养模式。创新综合扶贫机制,“两社两司一卡一库一平台”金融扶贫机制得到中央、省领导肯定。二是在创新财政资金整合监管机制上下工夫。全年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社会资金等22.21亿元,每个重点贫困村统筹项目资金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三是在创新帮扶机制上下工夫。一方面,全面推进行业扶贫。全市各行各业积极做好上级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工作,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及交通、水利、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基础。另一方面,全面推进社会帮扶。争取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单位安排政策性扶持资金14.98亿元,争取:“616”对口帮扶资金5.13亿元,争取孝感市对口支援项目资金901万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市域“干部职工结对帮扶、专业合作社带动帮扶、外援单位对口帮扶、市场主体结对帮扶、社会人士认领帮扶、外地商会投资帮扶、亲戚邻里互助帮扶、公益机构资助帮扶”有序推进,汇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6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8亿元,直接利用外资512万美元。四是在创新产权交易机制上下工夫。搭建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对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资源的经营权或所有权、农户的山林、土地、宅基地及其他可依法交易的农村产权进行交易,把贫困户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民,激活了农村产权要素。五是在深化政审批制度改革上下工夫。进一步简政放权,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削减审批事项。承接下放审批事项62项,取消审批事项27项。恩施市“市民之家”,累计服务379万余人次,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98%以上。

扭住城乡统筹不放松,着力破解二元结构大难题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脱贫攻坚的本质要求。近年来,恩施市致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贫困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一是把新型城镇化建设贯穿扶贫开发的始终,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和就地就近城镇化的作用,坚持将城镇化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突出城市建设扩容提质。全市城镇化率达53.2%,比2011年提高8.45个百分点。近年来,城区许家坪隧道、迎宾大道、金龙大道北段、马鞍山等道路建成通车,城区道路面积267万平方米,总长度154公里。城市广场、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区道路照明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垃圾密闭化清运率100%。另一方面,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全市按照“一统配”、“两配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同步规划启动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底,全市搬迁安置房屋主体实际完工2445户7250人,:“交钥匙”2307户6651人,组织搬迁入住1455户4227人,所搬迁贫困人口全部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目前,全市共计在建房屋2877户8148人,分别占省下达计划2146户6323人的134%、129%。在城镇化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保留中国文化的农村母体基因,将农耕文明的精华与现代文明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将传统村落、自然风貌和文化保护结合起来,给原生态村庄嫁接现代文明,使现代化的民族村庄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符号。近年来,全市改造特色民居21246户,9个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二是把美丽恩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生命线贯穿始终,推进生态红利释放。突出补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短板。2016年,全市累计整合各类资金1.97亿元,用于重点贫困村交通建设,实际完成通畅工程505公里(精准扶贫产业路通畅工程72公里);完成水利水电投资2亿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有效解决3.12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3平方公里;启动动力电贫困村100个,新建10KV和380V高低压线路185公里,解决低电台区800个,5.5万户低压电用户受益。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在全省率先完成“绿满荆楚”3年目标任务。目前,全市已有1.6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5.1万人在生态建设中受益。三是把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贯穿扶贫开发始终,推进现代化成果共享。重点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制度,制定和出台激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的政策;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稳妥实行农民宅基地和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完善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形成有利于促进城乡人口迁移转换的体制机制。

扭住民生改善不放松,突出内生动力大增强

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在民生改善中,坚持既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又突出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突出社会政策托底,增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内生动力。把政府推动发展同吸引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发展统一起来,把生产条件改善同生活条件改善统一起来,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收入。2016年,恩施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01元,比2011年增长130.6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406元,比2011年增长75.65%。采取“低保兜底一批、集中和分散供养一批、医疗救助一批、临时救助一批、特殊补贴一批”五种方式,兑现各类政策补贴2382.97万元;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原来2300元/年提高到3200元/年,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3300/年、2500元/年提高到5100元/年;降低参合医疗保障扶贫对象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二是突出发展社会事业,增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内生动力。民族地区最大的贫困在于科技教育文化的贫困。把生产和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统一起来,是最大限度调动民族地区群众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市为17134名贫困学生建立了贫困家庭信息库,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高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各项资助资金3359.0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3266人次。投入专项经费100万元建成100个“爱心小屋”,投入80万元聘请“爱心妈妈”40位,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帮扶。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被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着力发展民族文化。58个重点贫困村均配套修建村级文化广场和综合体育健身场(馆)和农家书屋。全市建成17个综合文化站、150个文化资源服务点。着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脱贫攻坚的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和推行城乡医疗资源共享机制,组建城乡医疗联合体,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放到基层,: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市所有重点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比率达到100%,合格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行政村比率达到100%。着力提高劳动力技能。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及“万名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以产业链为基础,整合培训资源,统筹培训对象,累计整合培训资金1037.5万元,先后开展贫困村产业发展致富带头人、贫困学生职业教育、电商扶贫、旅游服务等各类培训1.57万人次。三是突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内生动力。注重通过推进就业创业,不断打通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路子。大力开展“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行动”、“农民工专项就业行动”、“双创行动”,不断拓宽提升扶贫对象就业渠道和自我发展能力。

(本文作者分别系湖北省恩施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恩施自治州武陵山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猜你喜欢
恩施市贫困村全市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浅谈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北恩施市盛家坝乡小溪村为例
恩施市基层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探索——以恩施市屯堡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