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倩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211172)
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创作特征分析
刘 倩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211172)
谐谑曲是肖邦在创作手法与创作技巧均已达到成熟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它们鲜明地体现了肖邦对作品内容、形式、体裁等方面的大胆创新,是其最优秀作品的代表。
《b小调第一谐谑曲》结构庞大,其震慑人心的音响效果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形成了鲜明对比,扣人心弦,具有史诗般的英雄气概和戏剧性的谐谑风格。本文首先介绍了肖邦生平、谐谑曲的发展由来,以及肖邦对谐谑曲体裁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对《b小调第一谐谑曲》创作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中体会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真实展现。
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创作特征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自幼钟情于波兰民族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即创作了《波兰舞曲》,八岁开始登台演出,在二十岁之前便已成为在家乡波兰华沙颇具知名度的钢琴家、作曲家。肖邦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来表达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他在国外经常为波兰同胞进行募捐演出,但为当地贵族演出却很勉强,不为贵族强权所压迫。1837年,他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认为肖邦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称着“波兰不会亡”。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苦绝望,自嘲自己是个“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在弥留之际再三嘱托姐姐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体现出他赤诚的爱国之心。
肖邦一生创作不离钢琴,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其创作的大约二百部作品几乎都是为钢琴而作,其中著名的有:2部钢琴协奏曲、3首钢琴奏鸣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24首前奏曲、18首波兰舞曲、20首练习曲、21首夜曲、4首即兴曲等等。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g小调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b小调第一谐谑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第二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部分夜曲、即兴曲与幻想曲等。
谐谑曲又称诙谐曲,是一种三拍子器乐曲。其主要特点是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谐谑”是指用音乐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趣。
谐谑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本来是一种起源于法国的三拍子舞曲,因为其舞蹈步伐较小而得名,风格温和典雅,善于描绘各种礼仪动态。
17世纪中叶,这种体裁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引入宫廷,从此小步舞曲正式成为法国宫廷舞曲的代表体裁。
在18世纪中期,这一体裁被海顿引入到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使用,自此小步舞曲逐渐成为奏鸣曲及交响曲中不可缺少的体裁之一。
18世纪中期以后,这种体裁继续发展,在音乐巨匠贝多芬的手中,开始在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曲的第三乐章(有时在第二乐章)引进谐谑曲以代小步舞曲,并将谐谑曲这一体裁在诙谐、幽默的基础上,加入戏剧性、讽刺性元素。贝多芬所创作的谐谑曲乐章,曲式结构与小步舞曲相同,仍由三部曲式构成,但展开手法常带有动力性发展的性质,再现部分多有变化。
贝多芬之后的作曲家不仅仅局限于把谐谑曲作为各种器乐套曲的一个乐章,在进入19世纪以后,在肖邦、勃拉姆斯的作品中,谐谑曲演变成为了独立的单乐章乐曲。同时,随着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密切融合,谐谑曲这一体裁在其原有的幽默性、戏剧性、讽刺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叙述性、抒情性等特点,甚至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性。肖邦的四首谐谑曲便是这一时期谐谑曲体裁的典型代表。
从肖邦开始,谐谑曲被用作独立的器乐曲,他一生一共创作了四首谐谑曲作品,这四首作品创作贯穿于他的三个创作时期:
《b小调第一谐谑曲》(Op.20)创作于1831—1832年间,出版于1835年,这首作品与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大约创作于同一时期。这时的肖邦刚刚来到巴黎,得到了祖国起义失败的消息,悲痛愤怒至极,因而整首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性色彩。
《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Op.31)创作于1837年,出版于1838年,这首作品充满了力量与热情并具有鲜明的戏剧性与幻想性,是四首谐谑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
《升c小调第三谐谑曲》(Op.39)创作于1838—1839年间,出版于1839年,它是肖邦一生爱国理想的缩写,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饱含苦闷与思念、憧憬与希望的世界。该曲也是肖邦四首谐谑曲中篇幅最短小的一首。
《E大调第四谐谑曲》(Op.54)创作于1841—1842年间,出版于1843年,与《f小调第四叙事曲》(Op.52)大约创作于同一时期,是一首具有隐藏着幸福情绪,乐思单纯而明朗的作品。
肖邦的四首谐谑曲为谐谑曲这一体裁的独立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成为西方音乐中的不可多得的珍品。作品既把握了传统谐谑曲体裁“谐谑”的基本特质,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一体裁,使之与讽刺、庄严、崇高以及戏剧性、英雄性、悲剧性等特征联系起来,摆脱了低俗与哗众取宠,将谐谑曲的美学意义大大提升,使之在谐谑特质的基础上具有更加深邃的思想性与哲理性,从而成为极具艺术个性、又有深刻内涵的大型单乐章作品。
“肖邦的谐谑曲是其创作思想和技巧均达到成熟时所作,集合了肖邦对作品内容、形式、体裁等方面的大胆创新,堪称他的顶级佳作。”1
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可以说是一部悲剧性的英雄史诗。其基本构思是沿着一条思路展开的——在逆境中艰难跋涉、历经狂风暴雨摧残的英雄,不畏艰难奋勇前行,尔后转向充满着温暖回忆与亲切幻想的梦境之中,可美梦仿佛被一把尖刀残酷地劈开,他不得不再次回到的可怖的现实之中。而在最后,英雄挥舞利剑,在暴风骤雨般的狂潮中拼死反抗,最终获得了伟大的胜利。
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创作于1831-1832年间,始于1831年夏天,也即肖邦离开祖国波兰、途径维也纳、去往巴黎的途中,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之后愤而提笔。波兰起义的失败、华沙沦陷的的消息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打击,国家和民族的悲剧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他立即用音乐表达了他内心极大的悲愤、压抑、绝望和对家国故土美好过往的怀念之情。
在这种不满与激愤的情绪下,他还创作了满怀斗争激情的《c小调练习曲》和汹涌澎湃的《d小调前奏曲》,反映出他内心的痛苦、坚韧、刚毅和对侵略者的严厉控诉。而《b小调第一谐谑曲》充满了“暴风雨般的狂热”和大量不协和的“怪异”和弦,运用较长的篇幅,表达了波兰起义失败后身居异乡的肖邦内心巨大的悲愤之情,这也使其成为肖邦最著名的爱国诗篇之一。
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是一首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
该曲的引子是两个坚定而有力的转位七和弦,分别在高、低音区以强音量奏出,仿佛一个有回应的悲壮呐喊,又如同战斗开始时的号角一般,奠定了全曲激动、勇猛的情绪基调。见谱例1:
谱例1:
引子结束后,音乐片刻也没有停留,马上进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
该曲呈示部是由A、B两个主题的重复构成的三部—五部曲式。
A(9—45小节)主题属于单主题性质,用一个高速行进的向上冲击式的扭曲旋律线条作为主题核心,滚滚上行,如同愤怒的浪花一般,情绪不断高涨,当音乐到达最高点时,爆发的情感又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一气呵成。如谱例2所示:
谱例2:
在暴风雨般的旋律呼啸而过之后,音乐进入了A段结束之前的补充段落。这个补充段落一改之前主动机中旋律线条滚滚翻涌的气势,转而变为以和弦与八度音程的构成的旋律。这一部分在高低音区频繁移动,造成一定的失重感和方向上的模糊性,使音乐突然陷入深沉的忧郁和悲伤绝望的气氛之中,虽然速度变慢,但力量犹存。
第二主题B(73—128小节)不是一个独立的音乐形象,而是一个情绪动荡不安的过渡性段落。B段将A段中的动机进行了变形,通过更强大的幅度向上盘旋,频繁的转调、离调使音乐显得更加惊恐与不安。如谱例3所示:
谱例3:
呈示部两个主题以“A、B、A、B、A”的次序进行了反复,将作者内心的不安、焦虑,以及无法遏制的愤怒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品的中间段是由C、D两个主题音调各自发展成段落,呈现了肖邦一贯的抒情音调。这一部分相较呈示部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调性也由b小调转为其同主音大调B大调,展开了一个舒缓而深情的慢板,与呈示部音乐之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反差。
C段主题(309—324小节)是一个甜美的、充满梦幻色彩的主题,采用的是波兰一首圣诞祝歌《睡吧,圣婴耶稣》的旋律,它是肖邦童年时期十分喜爱的一首民歌,也是肖邦直接采用波兰民歌作为旋律的一个非常罕见的例子。由于声部间的跳进和声部内旋律的连续行进给人们听觉上带来一种忽强忽弱的感觉,虚实结合,仿佛梦境和现实之间的交替,带有明显的幻想性。音乐的主要旋律在中声部进行,这种浑厚的音色使音乐饱含着温暖而又亲切的情感,仿佛回到了祖国和平的年代里,儿时的肖邦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睡去。母亲轻轻哼唱的摇篮曲在空中飘荡,家乡的和平美景浮现眼前,这一段表达了肖邦对祖国、亲人的深切怀念。2如谱例5所示:
谱例4:
D段(325—340小节)的装饰音比较多,所以显得比较华丽。在摇篮曲的节奏音型基础上,旋律不断模进上扬,唱出一个甜美而又忧伤的曲调。此段调性也相较C段有了一些变化,使音乐游离于B大调与 #g小调之间,从而产生了更丰富的色彩。
C段第三次重复时,第二句(381小节起)和声发生了变化,调性也由#g小调转回b小调。在这段中甜美的梦境依然在继续,但左手开始出现了不协和音,最后摇篮曲的音调还余音未绝,两个引子中出现过的强烈不协和的七和弦在389小节突然出现,仿佛人们在甜蜜的梦境中听到战争的号角声,残酷的现实还是无情地出现了,战争还是爆发了,甜蜜、幸福的生活消失得无影无踪。
再现部是呈示部的重现,回到了一开始的悲愤与呐喊的情绪之中,主部那个充满战斗性的斗争主题再次回归,音乐以“A、B、A”的方式进行了重复,做到了前后呼应。
尾声部分音乐又一次卷入到狂风暴雨般的动荡之中,激烈的情感再次爆发。尾声的主动机由几组音程大跳构成,由于速度很快,造成了强烈的动荡感,在不断向上攀升了12小节(573—584小节)后到达旋律顶峰,并在最高点持续了5个小节(585—589小节),之后旋律一泻千里,从高处呼啸而下。而这次旋律高潮似乎还没有完全抒发出肖邦内心的激动情绪,在低音区短暂徘徊后一个强烈而尖锐的和弦连续重复了九次(589—603小节),这不止是肖邦个人的愤怒,更是象征着波兰全民族人民的反抗与斗争。而后的上行半音阶(609—617小节)让整个尾声充满坚定而有力的情感以及冲向胜利般的热情。3于润洋先生是如此评价该曲的尾声的:“如此强烈的情感表现,不仅在此前肖邦的作品中所未见,即使在肖邦后来的创作中,恐怕也不是很多见的。”4见谱例5:
谱例5:
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来说,之所以对肖邦的音乐有某种特别的理解和偏爱,是有原因的:肖邦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情结”,与近百年来同样遭受列强凌辱的中国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肖邦那些最成熟的悲情、激昂的音乐诗篇,和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巨大民族苦难有着太多的共通之处。5
《b小调第一谐谑曲》标志着肖邦的创作开始向成熟期过渡,它是这一时期的第一部作品,而就整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进程来看,该曲标志着一种新的音乐审美观念的形成,悲剧性、戏剧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它作为一种‘美’而进入这种新的音乐潮流。这是肖邦在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一个重要贡献,而这首《b小调谐谑曲》正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6在该曲中,我没有感受到丝毫的“谐谑”与“轻松”,相反,我听到了震撼人心的激昂呐喊和流落他乡的爱国青年对祖国的深情呼唤。
注释:
1.周龙慧.肖邦第一谐谑曲的创作与演奏分析[D].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2.王笑容.肖邦谐谑曲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6.74-75.
3.王笑容.肖邦谐谑曲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6.81-82.
4.于润洋.悲情肖邦: 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M].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17.
5.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241.
6.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8-19.
[1] [苏]索洛甫磋夫著.肖邦的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2] 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6.
[3]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 [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08).
[4] 王笑容.肖邦谐谑曲研究[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5(06).
[5]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6] (美)保罗·亨利·朗(PaulHenyLang),顾连理等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7](美)唐纳德.杰.格劳特(DonaldJayGrout),(美)克劳德.帕利斯卡(ClaudeV.Palisca)著,汪启璋等译.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8] 梁全炳、姚曼华、梁镝编著.肖邦与波兰音乐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3.
[9] 扬.艾凯尔编著,巴维尔.卡明斯基合作编著,陆平译.波兰国家版肖邦钢琴作品全集解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4.
[10] 修海林,李吉提著.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11] 张蕾蕾.浅谈肖邦谐谑曲的创作特点[J].音乐生活.2007(12)
[12] 李娟.肖邦《b小调谐谑曲》的音乐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01).
[13] 叶佳亮.激情而深沉的《b小调谐谑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S1).
[14] 孙红杰,杨燕迪.音乐体裁的学理探究论纲——以西方音乐的体裁现象为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2)
[15] 但昭义.浅论肖邦音乐风格——为纪念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肖邦诞辰200周年而作[J].音乐探索.2011(01)
[16] 孙月.从“音乐学分析”到“音乐学写作”——《悲情肖邦》研讨会相关讨论后续[J].中国音乐学,2011(01).
[17] 孙月.“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03).
[18] 韩锺恩.肖邦记忆——为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特别写作[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