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参与水平的提升策略
《中国学校体育》“草根争鸣”总第100期话题研讨综述: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运动参与是《课标》中的4个学习方面之一,相对“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3个方面而言,直观观测是否达成这一目标,有一定的难度。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参与的程度决定了其身体锻炼的效果,参与的积极与否、主动与否、深入程度如何等都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目前,学生运动参与水平高低的判定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而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等)的达成,离不开有效的策略运用以及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
要提升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首要问题是要弄清运动参与水平的影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升策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论坛研讨中江苏吴爱军、吉林曹占良、山东于洪洲、安徽周卫松等的观点,影响学生运动参与水平的因素梳理总结如下:
1.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因素:教材内容的新颖和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会影响学生学练参与的积极性。
2.场地、器材因素:充足、美观、安全的场地器材,能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
3.性别因素:对于进入青春期以后的学生而言,性别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运动参与水平。
4.教师因素: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教学素养、个人魅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对学生的运动参与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5.同伴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同伴的运动参与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参与积极性。
6.自身身体素质因素:相对而言,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往往会表现得比较积极,优越感明显,而特殊体型、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会有自卑感,参与积极性不高。
7.运动的愉悦程度或运动成就感:激发运动参与动机的关键在于兴趣的激发,而运动参与兴趣又产生于运动的成就感和愉悦程度。
此外,在研讨中山东于文忠、江苏张烨等还提到以下因素与学生参与运动有关:锻炼意识、学校环境、气候、个人不太成功的运动史等,也有观点指向更为广泛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应试教育体制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参与。
因此,体育教师应了解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运动参与水平的因素,促使教师全面地、深层次地剖析相关因素,并找到解决策略,从而有的放矢地优化教学,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
运动参与指向学生的态度及表现,如果没有一个相应的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的指标,必然难以达成学生运动参与学习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判定学生运动参与水平是否提高应依据哪些具体评价标准?如何进行有效地评价?该问题的抛出,引起了话题参与者的热议。
关于运动参与的目标,《课标》中指“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和“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该话题的研讨,众说纷纭,但最终凸显了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评价学生运动参与情况的可观测、可评价的指标是汗水、笑容。如,山东毕建强老师发言:“如何判定学生是否参与到这节课中,很简单,在上课过程中看看学生的脸上是否带着笑容,如果面带笑容说明学生参与其中;下课时看看学生的脸上是否带着汗水,带着汗水说明课的练习密度强度适中,学生参与其中。”汗水体现了体育教育教学的一个比较显著的学科特征——身体练习、运动负荷强度,也体现了学生运动参与的程度;笑容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心情愉悦的外在表现,可以此评价学生运动参与的乐趣和成就感。“汗水”、“笑容”因而可成为评价学生运动参与的有效指标。但谈及具体的标准,可以将其指向“笑容灿烂的程度”“汗水湿透衣物的程度”,山东俞文东的观点也指出进一步的标准,如,参考“微笑的黄金法则”——露出八颗牙齿,思考、划分笑容的具体层次;用面额微汗、汗透衣服至背部、汗透衣服至腰部等将汗水划分具体层次。对于此观点,笔者认为有待商榷,还要进一步思考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山东罗兆杰的观点也比较具有可操作性,如,看学生的体育意识:集合速度、迟到人数;看学生课堂注意力:是否专心听讲、执行教师指令的速度;看学生课堂投入程度:有无主动请教、有无相互讨论;看学生组织纪律:能否遵守课堂常规;看学生意志品质:有无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等。
参与研讨的教师较为深入地阐述了运动参与的显性特征,针对《课标》中有关运动参与的语言也有一定的认识,对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态度和行为表现有了新的认识和关注点。本期话题研讨特邀嘉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素梅博士也发表了她的观点:“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是否提高了,一看参与过程中学生发生的变化;二是看参与后的结果。”“可以通过‘问’‘看’‘比’‘测’等方式评价学生运动参与水平的高低。”“学生流露出喜悦的心情,开心快乐地在参与运动;注意力集中;运动技能掌握程度高等”都是参与水平高的表现。于素梅博士的观点,对该问题的探讨恰如其分地起到了引领、指导和总结的作用,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对运动参与的认识。
研究“运动参与”的目的可指向提升学生运动参与水平,优化体育教学。在“为提升学生运动参与水平,您在教学中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改进方法和手段?”的研讨中,参与研讨的教师分享了优质的教学案例,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智慧和策略,开阔了参与者的教学思路,具有较好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1.改进教学手段。依据学生学习目标,巧妙改进和优化教学手段,将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热情。如,学生不喜欢耐久跑,很多教师尝试用图形跑、合作跑、追逐跑、定向跑等,由此,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丰富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诱导练习、步步深入,并引导学生探究、合作、竞赛,让学生在新颖、刺激、趣味中玩、学、乐,教学灵动、高效,学生参与度高。
3.严密教学组织。学生运动参与水平的高低与课堂教学组织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教育学生令行禁止、不怕苦累、团结协作、意志顽强,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杜绝伤害事故发生。
4.创新场地器材。设施齐全、器材美观、摆放新颖、安全的场地器材,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参与感,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练的积极性。创新的场地器材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提升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也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如,在实心球上系上一条彩带,将实心球抛出后会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既能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又会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出手速度与出手角度。又如,用悬挂的呼啦圈替代篮圈引导学生练习篮球投篮,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练习密度,又能够降低学生的练习难度,让学生在练习中乐此不疲。再如,垒球投掷教学,限于场地、安全等层面的考虑,一些教师尝试用纸球、毽球等替代垒球练习,学生的学习趣味高,练习效果好。
5.关注学生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练方法,更要确立“跳一跳,够得着”的层次目标,让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获,激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使其收获体育锻炼的成功感,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6.亲近赏识学生。师生间和谐平等的关系,有助于营造一个愉悦、灵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因此,教师应主动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只有学生学得透、学得快乐才是好的教学,要让学生喜欢体育教师、喜欢跟着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运动,直至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活动。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学练,并关注他们的进步,鼓励和帮助他们。
[本文系威海市十三五规划课题(WHJYMJ001)“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运动参与水平的行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吕兵文(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葛家中学,2644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