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才
湘潭看莲
□王巨才
湘潭产莲,冠于湖湘。
当年诵读毛主席“芙蓉国里尽朝晖”,以为那只是浪漫主义的畅想,并非实指。这次去湘潭,才知道湖南自战国时起就培植莲花,有两千多年历史。南朝江淹的“著缥菱兮出波,揽湘莲兮映渚”,五代谭用之的“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都印证了湘莲在南北朝以迄唐宋就相当有名,已成为文人学士倾心吟咏的对象。“芙蓉国”之称,非自当代。
湘莲品种多,以湘潭“寸三莲”品质最好。平常所说的湘莲,多指这种莲子。其特点是粒大饱满,洁白圆润,三粒排列一起长可一寸,故名。又因质地细腻,有健胃、安神、润肺、清心等显著功效,营养价值高,例为贡品。清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圣德恭俭,悉罢四方土贡,湘莲贡亦罢。”(《湘潭志》)宣宗在位时满清统治已现颓势,他虽无力回天,但能看到这种“四方土贡”对官风民风的危害而禁止,也算一桩革除积弊之举。新中国成立后,湘潭被定为国家湘莲出口基地。1987年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湘潭“寸三莲”获头奖,被专家誉为“中国第一莲子”。1995年,湘潭被命名为“中国湘莲之乡”。时移势易,“湘莲甲天下,潭莲冠湖湘”的地位从未动摇。
今年夏天的天气颇为异常,北方南方皆持续高温。我们是七月下旬去湘潭的,出发前北海公园第二十一届荷花展刚刚开始举办。北海赏荷是北京人的老传统,大清早四面八方的游众便蜂拥而至,多数是胸前挂着老年卡的银发一族,也有趁孩子假期从外地来京游览的。北海以荷花繁育经验丰富见称,今年除粉、白两色外,又增加了黄、绿、橙等新品种。从岸边放眼,但见从琼岛到公园南门一百多亩湖面上,菡萏竞发,暗香浮动,画舫轻驶,琴音低回,比往年又多了几许诗意。只是由于人挤嘈杂,也为避开大晌午的天气蒸烤,多数人只是跑前窜后地找一理想位置,照几张相便匆匆离去。这与古人“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王维)的观荷,“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王勃)的羡荷,“细嗅深看暗断肠,从今无意爱红芳”(皮日休)的恋荷,“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风浑讶雪生香”(皮日休)的闻荷,“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韩愈)的听荷,以及“墨海灵光散紫气,大千世界一莲花”(齐白石)的品荷,意趣不同,但也是各得其乐,难分轩轾。
到湘潭,入住高新区宾馆,一进客房便觉满目喜意。房间的整洁自不待言,最招人的,是果盘里那三只绿莹莹水灵灵、子实鼓鼓、乳钉凸显的莲蓬,在这炎热的天气,用这种刚采摘的当地时鲜待客,既朴实,又真诚亲切,且让人一下子想到朱自清笔下莲叶田田、清风习习的月夜,身心顿觉凉爽下来。在县委宣传部白云部长指点下,掰开蓬松的莲室,取出碧绿的莲子,剥去莲壳莲衣,便是象牙色的子肉了。说真的,倘非亲自品尝,真不敢相信世上会有如此鲜美的果实。一粒入口,轻轻一咬,那脆生生甜丝丝爽嫩清香的滋味立马扩散开来,让人澈心澈肺,通身舒畅,仔细咂摸回味,不舍得下咽。这种奇妙的感觉,是平生从未体验过的,以致馋欲难禁,顾不得体面,将三只莲蓬一股脑儿剥食殆尽。过后自己也觉好笑:年老如我尚且若此,则稼轩笔下那个“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小儿,就不只是贪玩,也是馋嘴了。白部长说,这样新鲜的莲子也就吃个时令,过早过迟都不行,你们来得正是时候。
第二天早餐后,趁天凉,抓紧时间赶往花石镇。那里是寸三莲主产区,又是全国最大的湘莲交易市场。从县城到花石镇数十公里车程中,凭窗眺望,但见公路两旁从路边到遥远的山根下,视野所及,全是高高低低迤逦无尽的莲田。晨风吹拂中,起起伏伏相拥相接的莲叶犹如波光潋滟的湖水,而隐约可见的莲朵则像黎明时分跌落湖中的星斗。这无远弗届的景象,自然是久困都市的人无法想见的,车厢里不时响起惊喜的赞叹,但无论司机还是白部长,都没有停下车来让大家下去观赏的意思。这或许正如我儿时面对满山金黄的糜谷和开遍川塬的洋芋花常常无动于衷,而在古元、力群、修军的眼里和版画作品中却是那样色彩浓烈、明艳动人一样。美感,常缘于陌生与距离。
花石镇出面接待的是位年轻的女副镇长,农大毕业,活泼干练,按白部长的称呼,我们也叫她小谭。因时近中午,阳光正烈,此行中又有几位颇怕晒怕热的女同胞,小谭便领我们沿万亩莲田观光大道取取景、拍拍照,又到附近花石溪上的汉代古桥和旁边的十八罗汉山匆匆浏览一过,便回到政府会议室。
小谭的父母都是莲农,见我们说到这一路几乎没看见下地干活的老乡,解释说,乡村六月无闲人,这会儿都在家里忙着呢。据她讲,作务莲田是一项费时费力、十分辛苦的活计。从整地、选藕、移栽到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直至疏叶增蓬、分时采摘,一年四季连轴转,每个环节都不能耽搁。像现在这样的大热天,莲农都是黎明四点左右下地,蹚着泥水,忍着蚊虫叮咬和莲秆倒刺的划伤一直忙到九点收工,回到家里,全家老少立刻围在一起,剥莲蓬,取莲子,去莲壳,捅莲心,然后还要拿到太阳底下摊开晾晒。下午四五点钟,太阳偏西,忙罢室内活计的男女劳力又得下地作业,到晚上八点以后才擦黑回家。像这样紧张劳碌的一个夏天下来,莲农无论男女几乎都要脱掉一层皮。说句实话,他们的劳动,可不像诗歌里舞台上绘画中表现的那样惬意、浪漫。可能意识到我们也都是一帮舞文弄墨的人,小谭不着痕迹地找补一句:当然,那也是对劳动的赞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老百姓当然爱看。
这显然是一位有良好文化修养的年轻人。但除过她说的那些唯美作品,不还有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张籍的“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和白居易的“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还有那么多深入生活关注现实、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优秀作品吗?唯美或写实,歌颂或讽喻,只要使人受到教育和启迪,激励和愉悦,不都能受到欢迎吗——小谭几句并不经意的话,引发我如许与座谈主题并不相干的思绪,连自己也莫名其妙。
我不是为她补正。她说得全对。我只是为在这偏远的基层,尚有人关注和谈论文艺而如遇知音,兴奋不已。
关于莲农的生活,小谭讲,还可以。特别是通过推广莲稻轮作和莲田养鱼,单位面积收益增加,加上这几年国家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各项补贴和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多数家庭生活显著改善,家电应有尽有,摩托、小车也不算稀奇。但莲业生产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加工流通环节。湘潭是全国最大的湘莲集散中心,从事湘莲加工的企业一百六十多家,从业人数十多万,莲产品年销售收入十多亿。这对全县经济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都有举足轻重的拉动作用。别处不敢说,单花石镇一百多家湘莲经营户,年收入都在百万元以上。
有人问,那么多企业和加工量,莲田面积只有五六万亩,原材料缺口从哪补?小谭笑笑,说这就要讲到我们湖南人勇闯天下的传统了。由于湘莲品质好,价值高,不止湖南,周围的湖北、江西等省也都大面积引种。此外每年都有大批湘潭莲农携带莲种、资金、技术北上洞庭、洪湖、鄱阳湖承包水田种植湘莲,到深秋又把自产和收购的莲子源源不断运回湘潭,这既是一批技术能手,也是一支庞大的运销队伍。小谭强调,现在的问题不在原材料,而在于如何通过深加工使它进一步增值。湘莲通身是宝,除食用外,莲子、莲心、莲茎、莲叶、莲藕、莲壳都可以加工成医药、食品、饲料精细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好在这两年已有不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陆续前来考察投资,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莲业生产正在迈上新的起点,面临一个大提升大发展的局面,说来真让人高兴、振奋。
小谭的介绍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这不止是一席莲业生产及“三农”信息的演讲。大家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她的称赞,也庆幸从这场“接地气”的采访中得到了鼓舞与启示。
在我的心目中,生活在湘潭是有福的。这地方遍地莲花,名人辈出,存正脉,播清风,元气沛然,催人奋发,足堪自豪,也令世人仰视、追慕。
选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