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痛”一词在日语中最早作为流行语出现时,是宅文化中的“痛车”,尔后以“痛”字作定语组合出现的复合词不断增加,并且“痛い”这一形容词也不断被赋予更多的含义。“痛系”流行语的产生源于日本的“耻文化”,其语言的流行是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转变的反映。
关键词:痛;文化;流行语;原因;耻感文化
作者简介:刘亚(1992.7-),女,汉,河北省定州市子位镇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2
1、引言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一些日本流行语因字形与汉字同形,被原封不动的引进到中国网络流行语中。其中与“痛”复合构成的复合词流行语,逐渐在中国网络广泛使用。由于中日间的文化差异,同形汉字词的原意与中文意思也会有所不同,造成对词语理解的片面性,在使用一些流行语的时候,对日源词汇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窘境。与“痛”复合构成的词汇越来越多,“痛い”本身所蕴含引申义也有所增加。此前,在《日源汉语网络词语语义演变的认知研究》这一论文中,从日源网络词汇的语义演变认知角度对有关“痛”的流行词做了汇总,指出网络流行词汇受“痛车”一词的激发,以“痛XX”结构来表现宅文化相关物品的词汇相继出现,但并未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本文在分析这些流行语词汇的基础上,着重于分析其文化内涵。
2、“痛系”流行语初探
本节对现代日语中与“痛”有关的流行语进行了说明,并研究了其“痛”之意义,引出了“痛系”流行语所包含的“耻文化”根源。
2.1与“痛”有关的流行语
痛车(いたしゃ),一词自2000年之后开始流行,发源于日本,指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爱好者为了彰顯个性,将喜欢的动漫人物等以彩绘或贴纸的方式装饰在自己的车上。随后,痛チャリ(痛自行车),痛タク(痛出租车)等词也相继出现。2008年11月09日,以出版汽车相关杂志、书籍闻名的艺文社于东京的台场地区举办了第一届“痛G festa”,痛车迷在会场上展示其“痛车”,号称史上最具规模痛车展。
之后,痛的范围不断扩大,生活中的各种常见物品都成为“痛”的对象。“痛印章”(痛印,いたいん)指刻着动漫人物的印章。“痛甲”(痛ネイル)指在自己的指甲上画上漫画、动漫、游戏相关的人物或标志。除此之外,还有“痛箱”、“痛墙”“痛杯”“痛床单”等。这些词的共同特征有二:在词形上,都是“痛”做前缀,与名词复合而成。在含义上,都是形容装饰有动漫相关图形的物品。形容词素“痛”做接头词,修饰其后的名词,增添动漫相关意义,成为宅文化流行语中的一部分。
2.2“痛”的意义
之所以用“痛”来形容将动漫装饰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在别人面前的物品上的行为,是因为日语中有一句俗语是“将引以为耻的行为称做‘痛”(恥ずべき行いを「痛い」と表現する)。在广词苑(第六版,2008.1)中,对“痛い”的定义如下:
1 疼,疼痛。创伤、疾病等引起的肉体上的苦楚,感觉到痛苦。
例:お腹が痛い。(肚子疼)
2 痛,难受,痛苦。精神上感到难以忍受
例:借金で頭が痛い。(因负债而头痛)
3 痛心,惨重。严重得无法挽回。
例:最終回のエラーが痛かった。(最后的失误十分惨重)
4为难,难堪,痛处的。被抓住把柄,要害而陷入窘境。
例:会議で痛いところをつかれた。(在会上被揭了短)
与之相比,在汉语中“痛”主要有以下3个意思:
a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如“头痛”,“肚子痛”;
b悲伤,如“悲痛”,“哀痛”;
c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如“痛击”,“痛骂”,“痛改前非”。(现代汉语词典,2016.9)
从广词苑中的词条3、4可以得知,在日语中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或弱点被人揭露的这些耻辱的行为,都可以用“痛い”来表示,而在汉语中没有这一用法。在此基础上,痛的词义也有所发展。日本的摇滚文化中有一种视觉系摇滚,指乐队为了达到最佳演出效果,会在脸上画与演唱会主题或者歌曲内容相呼应的夸张装扮及发饰,这种妆面被形容为“痛い”。在日本论坛2ch上,有一篇帖子标题为“洋楽ファンって痛い奴が多いよね”,西洋乐在80年代末时在日本很流行,但如今,鲜有人问津。并且,极少的年轻人对西洋乐有兴趣,会因为不合群体而感到羞耻。这里的“痛い”可理解为“喜欢西洋乐的粉丝大多感到羞耻吧”。由此可知,“痛い”可用来形容由于过多装饰而过度华丽的人,以及有小众兴趣不合群体的爱好者。
通过上述分析,在宅文化流行语中,“痛”一词无论是在复合词中作词缀还是在做形容词时,都包含有过度彰显或暴露缺点而引起本人的羞耻感。
3、“痛系”文化流行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受美国文化的冲击,日本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被认为具有绝对权威的天皇、国家、军队等价值体系随着战败而被否定,产生了思想上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开始探索如何实现个人解放和民主化的道路,传统的集体主义与新兴的个人主义扭曲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没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个人主义。赵宪生在对日本青年文化发展与研究中, 介绍了其不同时期的特征,简单概述为:6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时出生的一代人,他们的价值观念同传统的日本人相比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进入70年代青年文化开始出现个性型、消费型、保守型和娱乐型等特征。此时的日本青年人,传统的集团主义观念开始淡薄,个人主义的因素在不断上升,青少年考虑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集体的利益,而是个人的得失。个人主义成为80年代日本少年的价值观的一个主要特征,以至于日本的传媒普遍用“新人类”来比喻这一代青年,他们中不少人喜欢关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寻求乐趣,创造只属于自己的文化。避免与人交往,不关心社会,不结交伙伴,过着“密封式”的生活方式。大众媒体媒介的信息冲击对成长中的年轻一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青少年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成为依赖图像文化的被动人。“许多青少年把读书作为一种消遣、娱乐,他们争相传阅的不是介绍各种科学的书,而是能使人发笑的漫画书籍。据估计,每个青少年平均一年至少要看六十多本漫画书籍”(赵宪生,1994)。endprint
这种文化背景为日本的青年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展现自己爱好的文化环境。他们沉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通过媒体的传播,逐渐找到自己的群体归属感。他们把兴趣爱好彰显出来,展现在众人面前。
4、“痛系”流行语与耻感文化
在这些“痛系”流行语中,都含有若将自身的个性化行为公之于众而引起的羞耻感,这与日本的“耻感”文化不无关系。本尼迪克特在其所著的《菊与刀》中阐述了日本人的羞耻意识,她指出“羞耻感是对他人的批评做出的反应,一个人在他人面前被嘲笑,被拒绝或者那个人自己认为被嘲笑就會感到羞耻。无论哪一种情况下,羞耻感都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强制力,因此,日本人的行为原理是推断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判断,并把他人的判断当作标准来制定自己的行动方针。”日本的思想家以及学者都强调知“耻”是道德的重要组成因素。这种“耻感文化”有别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受罪感文化影响的人们按照心中的绝对道德命令生活,一旦犯错,即使别人没有察觉,也会忏悔;受耻感文化影响的人只有在自己的错误被发现时才会有羞耻感,依靠外在的舆论行事。
日本受稻作文化的影响深远,从古代开始就形成以村落为利益共同体单位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个人利益要绝对服从集体利益。江户时代日本的乡村社会中实行一种惩罚制度“村八分”,即对扰乱村规和秩序的村民进行制裁,除去火灾和葬礼之外的八项活动,如冠、婚、盖房、疾病、水灾、旅行、生育、忌辰,此村民均不得参与并且不能获得他人帮助,其他村民都要断绝与此村民的往来。虽然这一惩罚制度早已被废除,但是“村八分”的思想意识对日本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依然存在。日本的历史环境使日本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基本观念——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下,日本人很害怕与一起生活的伙伴们分开,比起强烈的凸显自己、彰显个性,他们更喜欢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在集体型的社会中,个人的价值必须在其所处的集体中得到认可,因而每个人本人都十分在意所处集体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做了错事或者产生坏的影响无法挽回是,内心便会产生一种羞耻感并且这种羞耻感会被无限放大。日本人趋于把名誉看得比正义、责任、高尚的情操更为重要。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不为周围人接受,而让自己觉得羞耻。如果周围不接受自己的行为,多么正义的行为也坚决不做;如果周围人接受,多么残忍无耻的行为也不踌躇。
在上述提到的流行语中,均是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上装饰上动漫元素,与其他人显得与众不同,这种在日本人心中与众不同的表现本应引以为耻,所以宅文化爱好者看似若无其事地追求与众不同的同时,内心并没有摆脱这种耻感文化的影响,他们将这些形容为“痛”。或者自己有不为大众所接受的兴趣爱好,如果这些兴趣暴露会产生羞耻感的人也用“痛い”形容自己。
5、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彰显宅文化为主的“痛系”流行语在日本广泛流行,是受到日本人的价值取向由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变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年轻一代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爱好,但是受日本传统文化中“耻感”文化的思想的影响,他们在装作若无其事地表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观念中有一种“羞耻感”,所以他们把自己的这些行为用形容本应引以为耻的行为的“痛”来表示。这说明,日本的“耻感”文化随着日本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不同的体现,但其根深蒂固的“知耻”的意识是其民族性格中不可回避的,也体现了日本独特的“耻”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王莎莎.日源汉语网络词语语义演变的认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5月.
[3]赵宪生.“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日本青少年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青年研究,1997年第8期.
[4]沈婉蓉.“耻”文化在日本——浅论日本国民性格之形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第9期.
[5]牟宗雪.日语中关于“耻文化”的语言表现[J].文学教育,2014年05期.
[6]刘代容,江昊.日本文化探索——以耻感文化为中心[J].学术探索,2015年2月.
[7]季红.日本人的“ 村八分”心理及成因探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