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晖+王骢
摘 要:2014年底,全域成都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平台网络建成,标志着成都地区公共图书馆由传统“单体馆”服务模式迈入了网络化“多馆联合”服务新阶段。本文介绍了成都地区“通借通还”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构建模式的分析与设计,并就创新点与成果进行了论述,展现了公共文化领域进行标准化管理的实践过程,是今后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通借通还工作的有效参考。
关键词:通借通还 分布式集群 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9-00-03
“通借通还”亦称图书馆领域的“一卡通” ,是图书馆由传统“单体馆”服务模式向网络化“多馆联合服务”模式的重要转变。读者仅需持有一个图书馆的读者证即可在全部成员馆中实现借还,从而突破地域限制,使其借阅权限与借还便利程度得到巨大提升,进而有效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覆盖半径,缩小图书馆间图书资源分配差距。
一、通借通还在全国的建设简况
1.国内主要大城市通借通还建设情况概览
2005年12月深圳7个市、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2012年厦门市实现57家图书馆自助通借通还;2013年4月,昆明市实现市内7家图书馆通借通还;2014年4月,天津市实现市内6区通借通还。
2.西部地区及四川省通借通还现状
西部地区目前尚无完全实现通借通还的规模以上城市。四川省目前暂无此领域的全省统一发展规划。全省范围内,亦无其他地级市实现了辖区内的全部通借通还工作。
3.通借通还的主要部署模式
通借通还主要包括三种部署模式,一是总分馆模式,即在图书资源和馆藏体系上具备总分馆关系的图书馆之间实现,分馆在技术层面类似于总馆的馆外流通点,分馆与总馆之间一般使用一套管理系統;二是馆与馆之间独立分治,图书资源和馆藏、财经归属完全不同,彼此以平行对等关系存在;三是混合模式,即辖区内既有总分馆关系的馆,又有平行独立的馆。国内公共图书馆之间一般以第三种模式较多,高校图书馆则多以总分馆模式居多。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可以称为“类通借通还”模式,即部分城市鉴于推进难度过大、协调工作过多则采用将大馆图书直接放置于下一级图书馆的非完全通借通还模式,流通在各馆的图书只有大馆一馆的图书,下一级图书馆的图书则不参与跨馆流通。
二、成都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实践
1.开展通借通还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取得长足发展,构建起包括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在内的多种服务和管理手段。但传统模式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仅限于实体馆本身,服务半径和服务能力难有巨大提升。从成都市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地处西部,市辖范围宽广,辖区范围内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不同步,出现了有的县级图书馆水平超过省内大多数地级市水平,有的则还停留于基本馆舍尚不完备的阶段。图书资源种类、总量分配极不均衡,特别是远郊县馆,其常年平均可外借书籍甚至不及成都图书馆的百分之一。随着文化部第四、五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连续开展,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高效便捷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提高成都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扩展服务半径并缩小差异?我们认为必须采取“通借通还”将各个分散的县级图书馆连接起来,不重复办证和缴纳费用,读者“哪里方便哪里借,哪里方便哪里还”,通过提高借阅便捷度增加其可借阅图书的范围、总量及频度。全市读者无论远近,皆享有完全一致的借阅权利,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智能化服务水平。
2.成都市通借通还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资金问题
成都市辖范围有20个县级图书馆,数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二,副省级城市中排第一,除前述规模水平差异外,各馆业务工作均在自己的标准下运行多年,图书条码、Marc数据规范、借阅规则、读者证号、管理系统、互联网接入等大量基本运行要素严重差异化,客观上不具备互联互通的可能。成都市在2008年启动农村图书流转工作,曾就全市主城区以外14个二三圈层区(市)县图书流转的信息化管理进行过概要测算,仅管理系统一项就超过300万元,其他各项业务合计近千万元。由此可见,实现全域成都公共图书馆互联互通的集中改造资金压力很大。
2.2业务推进层面的问题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在各个县级图书馆资产归属不同,无法开展总分馆模式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各馆读者和图书相关数据的互访问题;②各馆基础业务数据差异明显,如何保障各馆数据的统一规范;③在各馆经费有限且不做高额投入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各馆业务改造,减少改造环节和改造数量;④图书物流操作步骤怎样设计;⑤怎样有效推进全市20个区(市)县图书馆系统的有效对接。
不难看出,推进通借通还工作成功实现最重要的是如何全盘考虑,而不单是资金或技术问题。
3.成都市采取的具体办法
3.1政府重视与政策层面保障
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域成都通借通还工作,将“全域成都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纳入《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的重大工程,并定于2015年年底前完成。2012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式启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明确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创建标准,其中仅对东部、中部地区建立市级图书馆与30%的县级图书馆“通借通还”作出了明确要求,西部地区则无此项任务。成都市文化局则将各区(市)县实现辖区内通借通还纳入了各区(市)县的持续工作目标(详见《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1-2015)>的通知》(成办发〔2011〕80号)),并将“全域成都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模式研究与实践”作为文化系统2014年度工作创新项目向成都市政府申报,提出提前一年100%完成互联互通的目标,由局办公室和社文处作为指导协调部门,全力保障成都图书馆牵头开展具体实施工作,并给予专项启动推进资金,同时出台了《成都市文化局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专项工作的通知》(〔2014〕E28)予以专项督导。endprint
3.2业务层面的具体策略与执行时间点设计
针对前述难点,成都市设定了如下(表1)所示的推进策略规划:
三、成都市通借通还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与要点分析
1.阶段性成果
截止2014年12月15日,全市21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提前一年成功实现系统数据对接,读者可以在市县两级图书馆,或已连通的111个街道、乡镇图书分馆,及部分社区(村)图书室借还书,全市公共图书馆可外借图书馆藏数量达到553万册,联合书目数据超过325万条。
项目的开展共组建通借通还领导小组1个(2人)、技术协调QQ工作群1个(21个馆技术人员)、业务协调小组1个(2人)、技术管理小组1个(2人);现场和远程调试超过100次;发放全市通借通还读者卡20万张;形成全市集群书目检索OPAC及读者网上集中服务中心各1个;搭建成都市图书交换分拣中心1个;完成《成都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工作实施方案》1本;下发包括《成都市文化局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专项工作的通知》(〔2014〕E28)、《成都图书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通借通还业务工作的通知》(成图发〔2014〕30号)等共计5个重要文件。
一圈层2014年开通半年以来,累计办证7546张,跨馆借还图书13000多本。
2.要点分析
回顾全域成都通借通还工作实施过程,得益于实现了科学的项目管理,整个过程与软件开发中的“快速模型”和“迭代”思路不谋而合,主要表现在:
2.1变集中改造为标准化的日常业务工作
2009年,成都市在全市集中改造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了解到全国主要城市此项工作也未全面展开,提出既不能盲动,但也不能不动,决定由成都图书馆用一年时间拟定全市计划和业务标准,其中重点包括图书管理系统标准、读者证编码规则、图书著录规则、图书条码编码规则、主题标引规则、中文图书外观加工标准等共计9项重要规则②(例见表2),将这些曾经需要集中改造的标准化工作纳入到了各馆2010年起的日常业务范畴,通过区域内自行消化的办法,有效缓解了经费压力,从预估的上千万专项费用降至全市分散实施仅250万元左右。
2.2设置分批次、分圈层的推进步骤
成都市在制订了全市通借通还实施方案后,首先是鼓励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在县域范围推进辖区通借通还建设。先后有龙泉驿区图书馆、高新区图书馆、彭州市图书馆、都江堰市图书馆、双流县图书馆5个县级图书馆按照方案标准在2010到2013年之间进行了本馆及辖区业务推进。
同时,成都市拟定了按全市一、二、三圈层逐步实现通借通还的办法,分别是2014上半年连通一圈层(成都图书馆和主城区6个县级图书馆),下半年连通二圈层(近郊6个县级图书馆),2015年连通三圈层(8个县级图书馆)。
由于二圈层推进速度的加快,使原定2015年实现的全域成都通借通还工作提前到了2014年底全面完成。
2.3全程科学务实的工作方法
成都市在整个通借通还建设期间,从设立一个任务“单元”开始,每完成一个任务单元并验收之后再加入新的任务目标,再完成再加入,如此“迭代”推进,并保障每次迭代具有足够的完成能力,具体来说是:制定总的目标方向→拟定可用的工具和参数标准→龙泉驿区图书馆先行→有条件的馆再行→成都市一圈层图书馆启动→成都市二圈城启动→成都市三圈层启动;各个阶段目标压力不大,过程中不断调研,优化各项技术、非技术环节减少改造费用,取消不必要的软硬件和人员费用;再拟定下一阶段的任务……,从而有效缩短了推进时间。
3.存在的不足
根据目前收到的反馈情况,建成后的成都市通借通还网络主要存在互联网稳定程度依赖过高,期刊资源受各馆基础条件限制未能开放,部分区县覆盖网络未达乡镇等情况,成都市已就这些情况拟定后续推进计划。
四、市、县两级通借通还实现后的未来规划
1.全市网络深度建设规划
2015年至2016年,完成全市各区(市)县县域范围内所有乡镇(街道)图书室(图书分馆)的互联互通,形成全市市-县-乡镇通借通还完整网络,有条件的地方一并推进社区(村)图书流通点建设,并配套形成成都市图书物流配送网络,这也是成都市公共图书馆网络下一步将面临的新难点。
2.数字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各级图书馆建设的重点,但因近年读者数据壁垒的存在,各区(市)县重复建设和低效率无序运行情况逐渐显现。成都市将在通借通还网络建成的基础上,把全市读者联网汇聚到一个平台下,让全市读者享受到“成都数字图书馆”远程免费服务,最终使纸本图书与电子资源“一卡通”全城,该计划拟在2015年上半年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剑峰.浅析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04)98-99.
[2]宓永迪.馆际图书通借通还的实现[J]. 图书館杂志,2004(4):19-21.
[3]李洋.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配送模式研究-以杭州图书馆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2010(08)
[4]尹佩华.高校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模式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8)2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