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静+陈纪忠
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打造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体现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3-0154-02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主体,肩负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育适用人才的重任。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变化、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等社会发展新常态,社会的实际需求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而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
2015年,国家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务院也提出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引导地方高校要向应用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要进行创新改革。地方高校如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输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当下急需解决和突破的课题。
一、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现状
1.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随着社会发展对经管类人才需求的大幅增加,经管类专业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各高校乃至中职中专学校纷纷增设经管类专业并大量招生,导致虽然人才培养数量上去了,但质量普遍不高。以会计专业为例,截至2016年,全国有63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会计学专业,分布于本科一批、二批、三批不同层次。此外,还有大量高职院校和中职中专学校,也开设了会计专业,其他经管类专业大同小异。我国的经管类人才培养出现了同质化现象,重复培养严重。
2.培养模式落后性显现。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普遍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应用型师资力量薄弱、知识体系老化、培养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简单、实践平台建设薄弱等。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知识更新非常快,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地方高校未能及时按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变革,致使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3.社会认可度不高。不少地方高校经管类培养的人才输送到社会后,被认可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落后,造成毕业生有诸多不足:知识陈旧、动手能力弱、工作技能不足、拓展能力不强,还有工作稳定性不强等。不少用人单位评价大学生是“眼高手低、上手慢”,形成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毕业生抱怨就业难的怪现象。这主要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的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造成的。
二、新常态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地方高校因定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对的特殊属性,特别是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经管类人才,其培养模式在新常态下应具备如下特征。
1.地方性。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是要为地方的发展进步培养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地方性必然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显著特性。当然,这个“地方”不是狭隘地局限于当地,而是指以立足地方为主,兼顾全省、全国。经管类人才培养要立足地方发展需要,须紧紧围绕地方产业规划,特别是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注重全国全省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拓展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外延。
2.应用性。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其培养模式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以职业要求为培养导向,以塑造实用能力为培养中心,以提升职业技能为培养主线,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要抓手,培养输送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经济管理应用人才。唯有这样,所培养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方能成为众多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3.综合性。综合性特征更多的是针对综合性办学的地方高校而言的。不少地方高校办学规模较大,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具有多元化、多学科交融的办学优势。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上述优势,可实现多学科融合育人,打造“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的办学模式,积极培养综合型的复合人才。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可以整合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会计、计算机网络、美工设计等多个学科,培养出既懂贸易又懂网络,还懂产品美工设计的网络运营管理人才。
4.多样性。由于经济发展需求的多样性和社会分工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经管类人才培养亦需多样性:职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多样性(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等)、职业适用范围的多样性(企业、事业、机关、自主创业等)、培养方法的多样性(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手段等)、实施途径的多样性(辅修制、双学位、双专业等),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水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唯有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可以指导实践教学,而且掌握专业发展趋势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方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三种:自培、引进、聘请。自培,即学校原有教师通过“交流学习培训、到基层专业岗位锻炼、在各类实践平台中锻炼提高”等多种方式,转化为“双师型”教师;引进,是引进具有高级职称或专业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学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或专业教师;聘请,即聘请专业领域中的专家或专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指导等。
2.模块化课程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是另一关键因素,必须围绕地方建设需要和专业发展趋势,深度优化培养方案,调整改进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的锻炼,提高应用能力。
对于综合性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多学科、多专业的教学资源优势,努力增加学生的专业拓展性。在课程体系改革中,采用“模块化课程建设改革”模式,即人才培养课程可按“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三大部分细分为诸多课程,特别是在专业技能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中,增加大量的相关拓展课程,供学生在主修、选修或双修时选学,真正实现弹性教学和个性化教育,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场发挥空间的拓宽。
3.多平台实践教学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加强实践教学的训练,而构建多平台一体化育人的实践教学机制是关键。(1)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实践平台,传统上由学校建设的实验室普遍存在“设施落后、技术过时、针对性不足、实践指导不强”的缺陷,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不符,借力共建却是解决这个难题的积极探索:通过合作共赢模式,由企业出资源甚至技术人员,在学校建设专业实验室,用于实践训练。例如,与金蝶或用友等业内著名企业共建会计专业实验室,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练使用相关财务软件处理各种业务,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2)模拟训练平台。同样是与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模拟训练平台,并由它们派出业务骨干作为实训指导教师。例如,与银行合作,共建银行柜台业务模拟训练平台,培养银行的从业人员;与证券公司合作,共建券商业务模拟训练平台,培养券商从业人员;与物流公司合作,共建物流业务模拟训练平台,培养物流管理的从业人员。(3)实践教学平台。与单位、行业、商会、协会等合作,大量建立各专业的见习和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在真实岗位实践,并在上述单位或机构业务骨干的指导下,提高业务实践能力,夯实职业技能。当然,这些实践教学基地也可成为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基地。(4)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通过多方共建,在校内和校外创办多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在校生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丰富理论,加强实践,提升能力,增强创业的成功率或提高就业能力。
4.充分利用校友乡贤等社会资源。构建新时期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整合各方资源合作办学是重要渠道,也是地方高校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地方高校拥有大量校友和社会各界乡贤等社会资源,可以从人、财、物等方面大力支持母校办学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友、乡贤等资源的重要作用,为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助力。
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输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地方高校辦学的重要任务和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