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敏华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更是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愿景。在此背景下,对于历史悠久、积淀丰厚、传承久远的语文学科,信息技术对其的助推并不仅仅是提供日益丰富和便捷的网络环境、智慧平台、各类学习终端中的海量资源、便利的学习条件和强大的支撑工具,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师生对学习的新思考,以及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甚至是语文课程内涵的重构。本文将聚焦语文教学重心之一的阅读教学,以“粤教云”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为例,对信息技术助推语文阅读教学变革进行探讨。
一、“粤教云”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三位一体”阅读理念
“粤教云”计划是《广东省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五大行动计划之一。该项目致力于建设自主、可控、安全、绿色教育云,提供终端、内容、平台和服务一体化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创新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应用模式和服务模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云端”模式的智慧课堂建设,即融合云终端、云服务、数字教材、数字内容超市等,采用轻巧的平板电脑、触屏一体机、强大的无线网络环境和Forclass软件搭建高效的云互动课堂环境。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阅读方面强调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理念,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王本华在《部编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的设计及教材使用策略》专题报告会上提出,“三位一体”的阅读理念力图实现三个转变:由精读、略读不分,教师为主导转变为学生自主阅读;由单篇文章阅读转变为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的阅读;由课内阅读为主转变为向课外延伸拓展,增加阅读量,力求实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些教材、课程层面上对于阅读教学的变革要求与“互联网+”时代对于一个合格的阅读者的基本要求非常契合。因此,“互联网+”时代的语文阅读教与学,应着眼于在互联网所提供的便捷化学习环境下,融合传统阅读课堂学习与在线阅读学习,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实现向混合式学习的转变,实现课程的优化。
二、“粤教云”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变革
变革一:突破单一的教室学习空间,实现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学习模式。美国学者迈克尔·霍恩和希瑟·斯特克在他们的专著《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中认为混合式学习的特点是:学生至少进行部分在线学习,期间可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路径或进度,另外至少部分时间在家庭以外受监督的实体场所进行学习,并将某学科某专题的各种模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整合式的学习体验。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只限于教室的物理空间,而信息技术则为在线网络学习和线下学习一体化的阅读教学提供可行的实施路径。
初中阶段名著阅读的教学可以实行混合式学习。例如,组织学生阅读部编本七年级上册推荐名著《西游记》时,让学生不只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还将阅读与思考延展到课室外、网络平台上。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各个学习阶段的需要,可设置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学生的课堂学习部分。在“粤教云”环境下的智慧教室里,在师生人手一台的平板电脑上运行Forclass教学辅助软件,整合云服务平台的数字教材教辅资源,可高效地开展《西游记》的导读课: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性地观看平板电脑上的数字教材资料,快速了解作者资料、创作背景、各章节内容梗概等呈现性知识;教師通过展播的方式,与学生共读共品“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等精彩片段,引入精读与跳读的读书方法,还可以推送相关资源到学生的平板电脑让学生加深理解,甚至另选文段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演练并互动点评。在“粤教云”环境下的智慧教室里,还能很好地开展阅读问题探讨、阅读成果汇报展示等活动:学生以先小组后班级的方式分享自己对某一个专题的探究成果,并将文字报告、图片、自制PPT或微课等成果,通过平板电脑和教室的一体机分屏呈现,其他组学生通过Forclass软件参与讨论,提出质疑、共同分享,将阅读思考推向纵深处。
第二种形式是学生的在线学习。教师通过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对所任教班级学生进行管理,按照《西游记》探究专题合理设置若干讨论主题和任务,如取经故事会讨论区、唐僧师徒人物评价区、艺术特色赏析区等,在大专题之下细化出若干小切入点,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或适合自己阅读进程的讨论区参与讨论学习,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驱动学生深度阅读。学生在所选讨论区进行学习过程中,可随时观看他人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讨论,甚至如在讨论过程中触发新的思考,还可以自己发起主题、分享阶段性成果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控制学习时间、地点、路径或进度。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各大讨论区捕捉学生的观点并随时在线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引,适时推送动态助读资源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支架性材料,甚至设计挑战阅读游戏、积分闯关游戏、竞争选优等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促进学生有效阅读。
第三种形式是学生课堂外的线下自主阅读。与以往无序无导的随意翻读不同,通过“粤教云”的兴趣激发、方法引领、任务驱动等方式,使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与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不仅要达到教材所要求的以“精读”与“跳读”并用的方式读完《西游记》整本书的标准,还要根据在线学习、课堂学习的任务指引,有针对性地研读相关章节文字,以完成探究任务,提升思维。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要求其阅读自主阅读推荐的《猎人笔记》《镜花缘》,拓展其阅读面。
总之,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在名著阅读实施中得以充分展现,同时也有效地克服过去学习阅读名著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弊端。
变革二:改变传统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式,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endprint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仍有教师习惯将语文学科知识、课文文本或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起点,有的放矢地预设教学流程。课堂以教师的讲授分析为主,教读课文尤其如此,学生依然被教师牵着走,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以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读课《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教学参考书上列出以下三个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摹紫藤萝之美;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瀑布上的“志”。倘若因循旧习,仅以上述教学重点为起点预设教学,课堂就容易陷入教师逐段逐句细细讲解,学生一字不漏地赶抄分析笔记的窠臼,看似“实在”,但最终难以内化为语文素养。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创设融合知识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并在新的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这样的学习,学生真正从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接收器转变为信息加工者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最优的学习支持。
预习阶段:通过“粤教云”平台将可视化的、多种多样的资源推送给学生,如紫藤萝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作者个人简介、创作背景等,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或调动阅读期待,或与学生的经验、以前所学进行关联,以引导、铺垫、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通过“粤教云”平台发布课前阅读任务,从内容、情感、主题、写法、疑难等角度设计题目,如找出引起你共鸣的景物描写并揣摩其妙处;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对课文第十段第一句话的理解;提出一个你不能理解的问题等。同时将有关句子赏析的微课、理解散文主题的案例分享到班级空间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或通过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聚焦典型问题,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深度研讨。
课堂学习阶段:为加深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的理解,在“粤教云”环境下的智慧教室里,在师生人手一台的平板电脑上运行Forclass教学辅助软件,开展群文阅读课。群文选择可以是同一作者写的不同文章,像《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等;也可以是同样使用托物言志手法,不同作者写的文章,像《槐花》(季羡林)、《燃烧的木棉》(梁惠娣)、《生命之芯》(佚名)等。借助平板电脑、Forclass教学辅助软件、触屏一体机的交互式讨论、展讲功能,对群文之间进行求同、辨异、语言赏析、手法赏析。这样的阅读活动是积累、品味,更是拓展、延伸,与文本以外的内容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由理解把握文本到积累梳理语言材料、扩大拓展学习资源,举一反三,最终内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后阶段:通过“粤教云”平台发布练笔任务,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学生可写本课读后感,也可以学以致用,选取生活中某一物,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散文。在发布写作任务的同时,教师推送适量的有关对本课赏析的文字、托物言志写作指导、往届学生优秀作业等资源。在此,学生围绕主题构思,借助各种途径去阅读、搜集、筛选写作时需要的材料,并独立写作、修改,甚至重写。学生写完后将自己的作品分享到班级空间上,师生共读共评,优秀作品被置顶推优或彩打出来贴在班级学习园地,或向校刊推荐刊发。
注:本文系广东省“粤教云”计划专项研究2015年度重点课题《粤教云平台信息化环境下,数字教材教辅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作用研究》(课题编号:2015YJYZ034)研究成果之一。
本欄责任编辑 罗 峰 黄博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