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洪斌
摘要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图书馆在网页设计实践中逐渐产生了审美意识。网页设计的审美化能够改变网页的表现形式,从而改善读者对图书馆网站的使用体验。文章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等网站为例,发现和总结图书馆网页设计的审美化特点和趋势。
关键词图书馆网站 网站建设 网页设计 网页艺术设计 网页设计的审美化
图书馆网站是图书馆的网络化存在,是图书馆客观情况的抽象表达,也是图书馆主要的网络门户和人口。对用户而言,网站主要由一个个网页组成,网页设计的合理性影响着网页的效用,继而影响读者的感知和利用。在当今,诸多因素促使图书馆网页发生改变。例如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呈现出异常多样的形态,图书馆的内外部信息环境及读者信息行为与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者对网页的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对使用体验的挑剔,以及网页设计技术和设计艺术对图书馆网站系统建设的影响,等等。
1图书馆网页设计的审美意识
审美的过程是主客体统一的过程。图书馆网站的网页作为审美客体,既可以是内在规律,也可以是外在特征,而其审美主体既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是馆员。随着用户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其对网页的形式美感和使用体验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已不再满足于功能良好但缺乏美感的网页。好的体验是对功能的超越,设计者和用户共同构成了网页再设计的主观驱动因素。客观方面,影响网页表现力的诸多因素都在变化。如网速越来越快、屏幕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进步、网页制作者的水平越来越高,网页艺术设计甚至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艺术门类,这些都在客观上为提高网站的艺术表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多数大学图书馆网站肇始于世纪之交,从最初的纯静态页面,到后来的CMS整站程序,到当前的定制开发,功能越发复杂,内容越发丰富,形式越发美观,馆员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经验,也越来越重视网站制作和网页设计,开始探究人与网页的关系,并逐渐深入到内涵、思想和细节的考究,审美经验与心理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北京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几次改版(图1-7),就能反映出审美意识从无到有到内化于心的发展历程。
图1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最早期的主页,采用左右框架结构,以文本和超文本链接为主,彩色分割线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设计元素之一。图2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最早期的中文界面主页,有了版块概念,开始有了图标、按钮、计数器等要素。图3有了醒目的Logo和背景图,萌生出微弱的设计感。图4出现了主菜单,“百年馆庆”动态显示,新闻向上滚动显示,子菜单滑动显示,“加法”迹象明显,显示出设计者早期刚刚起步的审美心态。图5字体缩小,显得俊秀。弧形线条和不规则图形的运用,透露出设计者试图挣脱刻板布局的禁錮。梳理服务、罗列链接是世纪初大多数图书馆主页的做法,缺乏版块和场的概念意识。设计者审美意识大大增强,处于探索、学习与快速成长的时期。图6中学科服务方兴未艾,占据了比较重要的页面位置和较大的幅面。检索框过于狭小,犹抱琵琶半遮面。有了配色意识,阴影元素试图给人以视觉层次。有了版块意识。整体布局泄露出设计者难以取舍的矛盾心理,逻辑性不强,审美化处于摸索中。图7中网站向门户概念转变,检索框占据了相当大的幅面,布局、配色从容不迫,扁平化之风明显,做了大量减法,逻辑性强,兼容性强。主体幅面还有增大的空间,审美化走向成熟。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新版网页采用优雅的Metro风格,缘于其敏锐地看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但因其采用过于追求移动设备触控体验的大色块及翻转动画(图8),大色块和翻转动画更适合移动设备触控操作,有着鲜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烙印,在PC上的显示则密不透风,略有窒息感,反而影响了网页在PC上的表现。
虽然审美是一种主观活动,并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但是作为本体意义的网页,其客观存在的美不能被忽视。而目前多数图书馆只重视内容而忽视外表,并未真正意识到网页设计的审美意义,或者因为人员、技术等因素的掣肘,无法对网页的表现形式倾注足够的热情和精力,导致一些图书馆网站给人一种粗陋、冷漠的印象。这一点,通过观察北京数十家“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就可以看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开发第三版网站历时一年半的时间,也足以说明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良好网页效果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知网以“网页设计”为主题的120余篇图书馆学科的论文中,专门论述网页审美的文章不多,但是从对网页设计制作的分析和主张里,能看出图书馆对于网页设计逐渐增强的审美意识。如郑勇在《从言语到话语——赋予高校图书馆网站以对话性格》中从话语的视角谈到了当前图书馆网站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深刻认识到图书馆网站的人文色彩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彭楠在《高校图书馆网页设计中的视觉传达艺术——以中美高校图书馆为例》中,着重分析了网页设计的布局、色彩、文字、图形等要素,并把美对于图书馆网页的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徐方在《浅谈高校图书馆网页的美术设计》中,总结了高校图书馆网页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网页美术设计水平的方法。总之,图书馆网页的审美化还有更多值得探索和深入研究的空间。
2网页表现形式对于审美的意义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感受首先是直观的、感性的,这主要源于客体的表现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的相继出现,形式问题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甚至“被提到了艺术创作本质的高度来看待”。可见形式之于设计艺术和事物本质的意义,可以说,整个世界都在艺术化。在设计领域的通俗意义下,艺术意味着形式上的美。从认知的角度看,“所有对设计物的消费都是建立在外部感觉的基础上,进而形成内部的感觉,引起生理与精神的愉悦。”这是增强网页艺术性的心理学理论依据之一。乔布斯对世界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他通过对产品的艺术性的近乎变态的苛求,深刻地改变了产品的存在形式,让人们意识到艺术形式或视觉形式之于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心理。这与李克强总理提倡的“工匠精神”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人们追求更加美好事物的时代精神。下文各节的讨论亦不脱离表现形式的范畴。endprint
网页的重构不单是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网页本身趋于完美的内在发展要求,网页需要创新和重构。网页设计要契合时代精神,不单要考虑到网页设计的理性、技术、科学、逻辑、系统、秩序、严谨,也要考虑到网页设计的感性、艺术、人文、韵律、个性、情感等有助于增加网页表现力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特点,重视网页的视觉秩序和视觉传达,以更符合艺术规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和形象,彰显自己的品位和气质。甚至将网站拟人化,赋予其性格,并通过人的直觉性给人以美感和享受,使读者在精神层面感受到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境。更重要的是,用艺术提升网页表现力,有助于传达信息、表现内容、展示功能,达到内涵与外延、内容与形式、功能与表现的和谐统一。及时改变我们的网页,以美的名义,会提升网站的友好性;注重人的感受、体验、品味,避免用户产生审美疲劳,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读者暂时找不到所需信息时的不满情绪。
3用减法思维提升网页的设计感
早在100多年前,日本文化中的“素简”审美意识就已产生,这与西方流行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异曲同工,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去繁就简”运动。及至苹果手机等系列产品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对繁琐的对抗达到了顶峰。这就是减法思维,其逻辑终点是至简、专注、适度、控制、无为,重视“空”与“无”。“减法思想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善于利用这种思想,我们能够提纲挈领、去芜取精、删繁就简、由浅入深,从而抓住本质,免于无病呻吟和盲从迷惘。”减法的本质是回归纯粹,是否定之上的肯定。但减法是思想和意识,是一种审美倾向,减法不是为了降低网页的丰富性。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主页的几次改版可以看出,网页设计经历了先加法后减法的发展过程。
3.1少就是多,减少用户的选择
“禅宗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句也是多,一说就是错。”取舍是艺术,选择是追求艺术的手段。在设计领域,无论是古代宋汝窑,还是现代海报,极简主义风格历来都是一股清新之风。所以,更重要的不是在主页上放什么,而是不放什么。放多了容易,放少了不容易。越简单,越难,但越容易被读者记住。我们需要对现有网站及其包含的所有东西陌生化,方能做出大胆地取舍。可以说,重新设计网站的本质,就是大胆地舍弃。秉承减法思维,让单一、简单、纯粹的有规则和有秩序的元素占据绝大部分幅面,视线自然会集中到突出的部分。这种强烈的对比,让页面拥有更强的表现力。尝试去掉可有可无的内容、选项、功能,将用于表现的要素扁平化,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因素,避免罗列、堆砌和囤积形成的信息干扰和视觉干扰,剩余的部分自然会渐渐凸显,页面信息的辨识度会渐渐提高。少就是多。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网站为例(图9),Google Analytics对页面点击行为的统计显示,图书馆网站上很多栏目、文字、图标、按钮都是没必要的。根据统计分析,综合考虑后,新版网站去掉了首页将近一半的链接。减少用户的选择,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因为选择很多时候是一种负担。
3.2不试图取悦所有的读者
主流读者永远占据80%的多数,不要因为试图取悦或满足少数新生、专家读者,或者炫耀网站的技术和设计,而降低主流用户的满意度。减法是反个性、反定制、反Web2.0的,谷歌早在2013年关闭了用户可自定义的iGoogle和可订阅的Google Reader就是例证。过多的自定义和读者参与,会让读者困惑,显得设计者没有主见,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因而,设计者应该在与领导和读者的协商中不轻易妥协和迁就,不轻信读者问卷调查的结果,不试图取悦所有类型的读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主页就非常简洁明了,分类清晰,导向明确(图10)。另一方面,降低网页的复杂度,精简网页的内容,砍掉华而不实的、无法提供足够水平服务或连续服务的栏目,注重网站的实用性,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浓度,有助于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其专注度和工作效率,继而提升网站更新频率和服务层次,体现出网页的主张、个性和活力,保持强有力的持续性和存在感。
3.3权衡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的“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后来成了设计中的一个时尚说法。这一观点也体现在形形色色的网站上。在实用性极强的网站上,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形式被弱化,甚至退居一旁。比如,几乎没有人会关注火车购票网站的形式布局,只要网站能够清晰地呈现所查询的结果,并顺利地引导购买到需要的车票,其他一切因素都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但是,一旦其在购票过程中遇到了一丝麻烦,用户很可能火冒三丈,这就是功能的意义。图2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早期网站,在缺乏审美意识的时代,在社会信息化起步的阶段,仅仅是信息传达也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故形式与功能在很多情况下是标本关系,切忌本末倒置,谨防形式削弱网页主体的诉求效果。减法的前提是加法和周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信息构建的规律。
4页面布局的内在逻辑促进了审美化
“心理模型是指人們通过经验、训练和教导,对自己、他人、环境以及接触到的事物形成的模型。一种物品的心理模型大多产生于人们对该物品可感知到的功能和可视结构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当系统表象(System Image)杂乱或不恰当时,用户就会觉得该物品操作起来很难,如果系统表象不完全或自相矛盾,就会给用户带来麻烦。”同理,读者总是带着某种目的去访问和使用图书馆网站,即使其行为看起来有些试试看的随意性,那也会引导和影响他的心理模型,这种心理模型蕴藏在遇到问题一信息需求一信息检索一信息获取一信息运用一解决问题的模式中,受其认知和预期的影响,并会随着浏览的进一步深入而动态变化。当网站的组织逻辑呈现出的系统表象与读者的心理模型偏差太大时,读者由此产生的困惑也会相应地变大。网页的逻辑性设计的内因是网站的内在规律性,外因是图书馆对业务工作的理解与把握以及设计者的认识和技术水平。增强网页设计的逻辑性,能够纠正网页的感性和艺术性设计可能带来的偏差。一个好的网站,必然是一个逻辑性强的网站,能够让读者达到一种“最佳体验”:即“当人进入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时,他会感到一切都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网页的逻辑影响着网页的审美,网页的审美化又倒逼网页不断强化自身的逻辑性。endprint
4.1符合视觉规律
大多数网页内容的重要性的分布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从左上角到右下角,呈现F型或扇形。也就是说,从左上角到右下角,内容越来越不重要。这一视线运动特点在有关网页设计的诸多文献中都有提及或讨论,此规律也符合用户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视觉流程。经观察,大多数的图书馆主页都符合这一规律,如标题和Logo总是在左上角;统一检索框总是置于页面中央或偏左上方;友情链接等非核心或次重要的功能总是在页面的最底部。尤其互联网早期的网站这一特征非常明显。根据网页要素的重要性进行符合视觉规律地布局,读者就可以自然依据直觉做出判断。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早期的主页这一特征尤其显著(图11-图12),但2003年出现搜索引擎后,这一特征在逐渐淡化(图13)。网页也从早期的文字和链接为主,逐步开始有了布局审美,出现了主菜单和检索框,链接增多,“加法”迹象明显。“Ask a Librarian”同时出现在主菜单和页面左栏,强调了图书馆的咨询服务,但最终只保留在主菜单里。伴随全球信息化大发展,电脑硬件迭代速度加快,电脑屏幕越来越大。设计者意识到网页幅面过小的尴尬,图14中设置了全屏的背景图。图15中无论是布局还是配色都精细考究,显现出审美化日臻成熟。纵横幅面大幅增加,减法迹象明显,链接明显减少,主菜单经反复调整后基本定型,逻辑性和兼容性强。大幅面的检索框极大地改变了页面的布局,具有强烈的设计色彩。相较于早期的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主页,现在的主页(图16)给人的感觉是稳重、大方、简洁,舒适。这种感觉源于审美客体诸多要素的逐渐演变:内容的取舍、版式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字体、间距和配色的不断磨合,这些要素的演变脉络显现出设计者的审美日臻成熟。
4.2设计的自然演进
如果你的抽屉里还有第一代的iPhone手机或者小米手机,不妨拿出来和现在的手机比较一下,你会发现,新一代的手机总是更加好用。除去技术进步的因素,在手机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经过每个人无数次地操作,绝大部分人最终会趋向于一个固定的使用习惯,这种习惯促使更新一代的手机按键回归到它最合适的地方(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早一代的某些手机电源键设置在手机顶部,大大增加了单手操作导致手机脱手的风险),而非必须的按键就会被淘汰,这也让所有品牌的手机工业设计也趋于一致。这就像是自然选择和演进。这种自然的演进反映在网页设计上,就是网页构成要素和形式要素的自然而然的优化调整。绝大多数主页的标题下方都有主菜单,登录框往往在左上角或者右上角等。这也符合读者的期望路径。我们经常会在公园里看到人们在草坪上走出来的小道,那并非人们的错,而是大家本能似地走出来的期望路径或者叫愿望线。人们之所以没有走设计好的石子路,就是因为设计者和使用者的期望错了位。这种错位,或者是喧宾夺主,会浪费读者的时间,也会增加图书馆和读者交互的成本。以主菜单的演变为例,从图13—16中可以看出,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主页在2003年开始出现主菜单,几经演变,最终保留了“Home、About Us、Li-braries and Hours、Ask a Librarian,Help、My Ac-count”等最常用的几个链接。
4.3让网页更具层次
链接的目标通常是网页。链接是放在主页,还是放在二级、三级等页面,要遵守需求决定的原则。即首先是假设链接是次重要的、次需要的,除非有足够的理由,才谨慎地将其从低一级的页面提到高一级的页面,直至放置到主页面。整个网站就会逐渐呈现具有审慎意味的逻辑层次。另外,把页面链接用具体而不是笼统、具象而不是抽象、明确而不是两可、单一而不是复杂的用语清晰地表义,同时做好归类便于读者需要时能按照正常的逻辑去发现。或将关系紧密的链接聚集在一起,或通过页边相关链接或文中的超级链接将主题延伸,从而优化导航体系,有助于读者集中注意力,感知到内在的指引和信息的流动,让信息需求引导读者跟随设计者的思路去探索和发现。
图17为典型的信息堆砌与罗列,缺乏层次与逻辑,影响了信息的表达和读者的体验。新版网站中,重新组织了页面层次,如将与本馆相关的所有介绍降级为二级页面,以突出资源与服务。
4.4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细细考虑每个链接的相互关系,将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优化组合成一个功能区,要优于粗糙地罗列。比较典型的就是检索框,将有因果关系、互补关系、逻辑关系、相关关系、隶属关系的链接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进行布局或呈现,是涉及到为读者提供深层服务的一种体现。比如,馆藏查询,通常是馆藏书刊目录的查询,把与此互补与延伸的馆际互借服务聚集于此,符合逻辑。通过占据一定的空间,按重要性程度多向度排列,避免罗列。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很多图书馆的主页,都是传统的、典型的以罗列为特点的布局形式,这种设计不易区分要素的主次。
5形态要素和构成要素的审美变化
网页设计的构成要素是指将形态要素进行组合的形式法则及艺术规律。构成要素包括版式设计、导航设计和色彩设计。其中版式设计“决定了网页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并以视觉配置为手段影响着网页页面之间导航的方向性以吸引浏览者注意力来增强网页内容的表达。”形态要素通过版式设计,会形成特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传递出的信息要大于要素本身所具信息之和。版式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对网页的效用和整体的视觉印象。形态要素和构成要素在设计上的改变涉及无穷的细节,如沈奎林等在《浅谈高校图书馆网站基于用户体验的Web界面细节设计》等着重探讨了网页设计的诸多细节。上文中康奈爾大学图书馆主页的演变,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图书馆对网页设计审美的变化,这里简要探讨当前若干易被读者察觉的一些设计特点,也是很多设计精良的网页具有的共同特点。
5.1加大网页的幅面
当前,各类显示终端的屏幕分辨率越来越大,常见的也是主流的桌面电脑显示器为19英寸屏幕,方屏样式分辨率为1280像素*1024像素,宽屏样式分辨率为1440像素*900像素。更大尺寸的显示器的分辨率则更高,即使是笔记本电脑,13英寸的笔记本分辨率也不低于1440像素*900像素。更大的分辨率意味着更大的网页幅面,网页设计者拥有更多的空间去展现内容。于是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将页面主体宽度和长度加宽加长,以适应越来越大的分辨率。较宽页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宽页面多超过1100像素,但小于1280像素,以避免在主流的1280像素*1024像素显示器上出现横向滚动条。国外大学图书馆网站除了页面宽,页面长度也大,其中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页面长度达到3219像素。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的主页(图19)除了有大量的空白,还有大量的内容:开馆时间的安排,对功能的解释,对图书的推荐介绍甚至是图书馆活动内容的介绍。相较早期网站的局促和逼仄,更宽更长的页面幅面更有张力,页面布局更从容不迫,页面元素更多元化,视觉上更加舒适,同时能够容纳更多的内容。endprint
5.2突出检索框
谷歌搜索引擎诞生后,很快就取代了风行一时的雅虎分类体系。检索框的出现,也改变了网页信息构建的特点和规律。图15-16可以看出,图书馆主页检索框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主页的整体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主页设计的审美取向。尤其是对于存储海量信息的图书馆来说,检索框部分是页面中最重要的功能版块,是整个页面的逻辑中心,读者的大部分信息需求应该由检索框来响应和满足。尤其发现系统整合了各类资源,对元数据进行分类、聚合与分面,赋予检索框更多的意义和更重的分量。检索框在整个页面上需要浓墨重彩地着重打扮:加大幅面,设置背景图等。另外,以解决读者信息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增加检索项目和检索项目的相关链接,对读者进行精细的思路引导。
图18给人的整体视觉印象是既稳定又不失活力,既理性又闪烁着感性,布局清晰有秩序。检索框部分面积达到890*460像素,定期更换的背景图形成的背景场起到了占据空间的作用,结合留白和聚散,形成了整个页面的视觉中心,诱导读者通过检索快速获取信息。具有半透明效果的png前景图,使背景图不完全显示,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使之有进一步了解的渴望,产生点击动作,进入到圖片数据库中。定期更换背景图,也会减缓读者的审美疲劳,同时也扩展了图书馆资源展示的维度。
5.3要素的扁平化
近几年,设计领域兴起了扁平化之风。操作系统、网站页面、手机UI、APP图标、PPT演示等应用都有表现。扁平化是极简主义思维在操作层面上的表现,这里,主要是指要素在视觉形式上的扁平化设计。相对传统设计的浓墨重彩,扁平化摒弃了华丽的装饰,追求单一、纯粹的表现,具有“天然去雕饰”的朴素典雅,让人视觉安静、心里平静。具体而言,就是用点代替线,用线代替面,用面代替立体,要素设计讲究少、小、细、浅、平、淡,整体视觉上显得轻盈、淡雅、飘逸、灵动,颇具风格,见图7、图20。5.4要素的精细化
2016年6月,小米手机即将发布MIU18版本,该版本采用了小米兰亭字体。小米公司与方正合作,经过18个月的精心打磨,从中宫调整,到重心设计,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展示和阅读特性对新字体做了细致的设计。如果比较单个汉字,几乎看不出小米兰亭与微软雅黑有何不同,但是当汉字呈整齐的线性排列,读者的阅读体验就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对于心细敏感的读者来说,舒适的文字能够让他们感到妙不可言的愉悦。文字是网页上最重要的形态要素,是信息的主要承载者,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采用雅黑字体作为网页的主要显示字体。字体的变化,显示出图书馆对要素的精细化的要求,注重读者在视觉上的细致入微的体验。
5.5直接呈现内容
国内的网站,极少有在主页上放置成行甚至成段的文字、图片、头像等。然而,国外不少大学大图书馆网站,在主页上直接显示新闻、博客的图文内容,或者相关功能的文字介绍,以及有关阅读推广的内容,甚至放置馆员或读者的头像,这种做法一改图书馆网站的刻板印象,给人扑面而来的亲和力。这些内容主要有:
●馆员的头像及其博文的内容;
●图书馆各种活动场景的照片;
●推荐的图书、图片的图文介绍;
●阅读推广的图文内容;
●读者阅读或者交谈的照片;
●关于搜索框或者链接的注释;
●图书馆新闻或事记的摘要;
●开放时间的具体内容。
如此显现一种具有杂志风格的平衡和均衡之美,如图19,也给网页增添了些许媒介的特质,一下就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也正是上文阐述的减法思维,才让网页的丰富性得以彰显。
5.6不吝运用色彩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表明,色彩不仅能引起人们大小、轻重、冷暖、膨胀、收缩、前进、远近等物理心理感觉,而且能够唤起人们不同的情感联想,因为不同的色彩相配合能够产生热烈兴奋、还清喜悦、华丽富贵、朴素大方等不同的情调。”通过对一些国际知名大学图书馆的网站的观察,发现其敢于也善于运用色彩,尤其是在页面顶部、底部的大幅面的色块,使网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国内大学图书馆网站则鲜有这种运用。这些颜色大多为纯色,顶部多为红色等积极、活泼的暖色,底部多位黑、灰、蓝等冷静、沉稳的冷色。简要来说,色彩、色块具有以下几种作用:①使页面显得稳定、沉稳、厚重。②分割页面、区分功能区域,改善页面的结构。③使页面更具活力和美感,营造网页的主色调。④运用色彩的情感作用,影响用户的心理、生理和感知。善于运用色彩,是对设计人员思想成熟度的反映与考验。
6富有兼容性成就移动显示的审美化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存在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折射出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技术的进步总是超乎人们的意料,也更加影响网页的表现形式,图书馆网站需要适应各种形式的信息展示途径。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为例,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知识发现系统、校外访问系统、学位论文系统等相关系统的不断升级促使图书馆网站不得不做出相应调整和完善,涉及到内核、安全、功能、内容、风格、样式等多个方面。图书馆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软件建设项目,既要考虑网站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对接和交互问题,也要考虑到网页对各种环境的兼容性等问题。
首先是采用响应式Web设计。“响应式Web设计(Responsive Web Design)的理念是:集中创建页面的图片排版大小,可以智能地根据用户行为以及使用的设备环境(系统平台、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等)进行相对应的布局。”响应式网页设计的出现,除了需要适应不同显示器大小和浏览器窗口大小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需要适应移动设备的显示环境。以手机为例,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可以说,未来属于移动设备。响应式网页设计使网页富有弹性,当网页遇到不同的显示环境时,能动态调整布局和图片大小,从而给用户呈现最舒适的显示效果和触控反馈。当前,网页对移动设备的适应性有以下几个方面:endprint
●各类移动浏览器直接解析普通网站网页。
●建设WAP移动版网站,以适应移动设备浏览器的显示。
●基于HTML5的自适应网页设计(如适合微信传播的专题页面)。
图20在1920*1080像素手机的UC浏览器中显示的效果,页面淡雅,视觉舒适;检索框幅面略小。在不放大的情况下,可以完成检索等各种触控操作。良好的移动设备兼容性成就了移动显示的审美化。
其次是减少浏览器兼容性问题。浏览器及其版本(包括32位和64位的区别)的多元化,导致现有网站或网页存在浏览器兼容性问题,而差异性主要在于Chrome、IE8.O、更高或更低版本的IE以及其他浏览器之间,并且差异性非常大,涉及大量的代码格式。“因为不同浏览器使用内核及所支持的HT-ML等网页语言标准不同;以及用户客户端的环境不同(如分辨率不同)造成的显示效果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另外,一些链接、按钮的点击以及回车键对于登录、检索等事件的响应方面也存在兼容性问题。比如在CSS文件中,字体样式可以写为“font-family:微软雅黑”,而aspx文件中,必须写成“font-family:Microsoft Yahei”。再如IE和非IE浏览器对“margin”的解析差异就非常典型,在非IE浏览器中要实现元素水平居中,需要定义"margin"为“0 au-to”。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主页就因为全局“mar-gin”的值缺少一个“auto”导致页面顶部、中部和底部出现了明显的错位。
要解决浏览器兼容性问题,首先要把设计语言升级到最新的版本。通常最新的CMS都遵循HT-ML5、CSS3等最新的技术标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兼容性问题的产生。另外,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时常用不同版本的IE和非IE环境对网页进行对比調试,尤其是注意网站与其他应用系统交互的环节。还可以通过W3C的免费在线服务(http://jigsaw.w3.org/css-validator/),随时检查网站的CSS,及时修正错误或不规范的代码。
7结语
从北京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本世纪初开始,图书馆的审美化倾向发展迅速。审美化发展前后期的形态要素与构成要素的主要变化如下如表2。
国内外大学网站及大学图书馆网站都试图摆脱拘泥古板的视觉窠臼,尤其是国外大学图书馆的网站,无论是配色、版式还是风格,相较而言更富有个性,不但对读者,也对其他网站设计者的社会心理和审美习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总而言之,网页设计要脱颖而出,馆员需要在三个维度上发力:效用、表现和情感,而立足点是读者心理,他们对应着读者的三类认知。如图21所示。
不脱离内在,更注重表象。王尔德的见解颇具意味:“只有表面的气质才能持久,深层的秉性很快就会被人看穿。”从用户角度看,打开图书馆网站感受到页面的美观、简洁、协调,界面友好,语言通俗,分类简明,重点突出,能迅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找到他们通过别的途径难以得到的文献,就会产生欣喜不已的成就感,进而产生对图书馆网站的信任感,继续利用的热情与信心就会油然而生并沉淀在心。这就是网页审美化的终极意义。这要求图书馆具有艺术和人文思维,时时考虑、懂得并尊重读者的心理,常怀诗意和远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