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

2017-11-08 08:46孙伶俐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态度职业高职

一、引言

认知失调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当今世界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多元化、开放性、竞争性、流动性,当市场经济相关运行机制不健全时(如中国的市场经济),以上这些特点给高职学生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高职学生对就业存在认知失调的问题。

二、相关术语

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环境中的某一对象(人、事物或事件)评价性的看法,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是指个体的信念、意见、知识或信息;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是个体的情绪或感受部分;行为(意向)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是指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表现出某种行为的意图。由此可见,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是指人们的内在体验,又包括人们的行为倾向。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个体感受到的自己的两种或更多态度之间的不一致,或是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不一致。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三、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里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试图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费斯廷格认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如思维、想象、需要、态度、兴趣、理想、信念等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独立的(不相关),有些是相互关联的。有相互关系的任何两个认知因素之间呈协调关系或不协调(失调)关系。其中任何两种元素的不一致,就产生失调。失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前后两种相矛盾的态度、信念、价值观),一是与自己的态度相矛盾的行动。认知失调不仅可以造成心理不适还会对生理产生影响,失调的任何形式都是令人不愉快的,个体试图减少这种不一致或不快乐,并力求达到认知和情感协调一致的目的,因此,个体将寻找最小失调的稳定状态。

认知失调是一种普遍现象,没有人能完全避免。个体试图协调不同态度并使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从而使自己显得理性和始终如一。人们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该理论指出,人们在减少失调时出现的困难由三个因素决定:

①造成失调的因素的重要性(不重要,纠正不平衡的压力就小。反之,个体也许会改变行为或态度或找出一些比失调因素更重要的其他因素)。

②个人认为他对这些要素的影响程度(对失调别无选择,他觉得就没必要改变态度或是需要接受它。尽管失调总是存在,但它可以被合理化,人们会辩解这是在执行上级的指示,即个人无法进行选择或控制)。

③失调可能隐含的报酬(当严重的失调伴随着高额报酬时,可以通过激励个体相信一致性的存在而降低失调所产生的不适感)。

具体来说,费斯廷格认为减少不协调的途径有:①改变行为,使主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②改变态度,使主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从而达到协调。

③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来消除原有的不协调感。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主动避开那些很可能使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

四、高职学生就业认知失调模型

对高职学生而言,毕业之前对就业的认知与进入职场后对就业真实体验的认知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认知。当现实的体验符合之前的想象时,两个认知因素之间就是协调的,当二者冲突时,两个认知因素之间就是不协调的。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就业的理想与现实认知总是有差距的,只是差距大小有别。在工作、生活、人际关系诸方面表现出的“迷茫”,即是认知不协调的表现,这也是态度转变的开端。

如何减少认知的不协调,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职场生活,适应工作环境呢? 基于认知失调理论,本文建立了高职学生就业认知失调模型,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某一认知元素、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和引进新的认知元素等途径,来消除不协调。因而,学校可以选择适当的教育引导手段,帮助学生具备达到新的认知协调、改变态度、适应环境的能力。

图1高职学生就业认知失调模型

高职学生毕业之前已经形成的基本价值观、世界观与进入职场后在实际工作中做出的行为(如说谎)之间也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认知元素。这种认知与行为之间普遍存在认知失调。

假设A代表“应该诚实、不说谎”的认知态度,B表示“诚实、实话实说”的行为,表示“诚实、说谎无所谓”的态度,表示“说谎”这种行为。当面临A→即应该诚实、不说谎,但是实际情况要说谎时,就存在认知失调。为了减少由此产生的认知失调,行为主体可以采取的行动包括:(1)选择不说谎、实话实说。(2)改变原来的想法,善意的谎言,有利于团队的合作。(3)引入新的认知元素,将行为合理化,例如向上级隐瞒事实、说谎对自己有利,或是迫于外部压力不得不说谎。正确处理认知失调问题,有利于高職学生个人自身成长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正确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环境,努力添加一些新元素(如提高自身能力、积蓄力量),去更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单位工作。

图2高职毕业生认知与行为失调模型

根据对在校高职学生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认知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学生对就业认知存在失调,毕业后的认知与行为之间也普遍存在失调。因此,高职教育应该重视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就业认知,培养他们具备心理调节、行为调节等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适应环境、自我调节的能力对高职毕业生将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五、就业认知失调原因分析

高职教育为实现其目标,必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而这种对接既包括知识、技能的硬对接,也包括职业道德素养与企业文化的软对接。近几年,高职教育在围绕社会需求与就业技能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重视知识、技能培养,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素养教育。endprint

费斯廷格认为新情况或新知识与旧知识、观点或行为不一致,逻辑上的不一致,文化习俗的差异,观点的不一致和过去经验相抵触等都会产生失调现象。本文认为高职教育忽视职业道德素养与企业文化的软对接是高职学生就业认知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需要的是既有道德又有能力的人力资源,高职毕业生基本上具备了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他们缺少对社会、对企业的实际了解,会慢慢接触到各个层次的人及社会阴暗面,而刚刚踏出校门的高职毕业生在人际交往和处理事情时往往缺少健全心智。

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

六、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

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失调的任何形式都是令人不愉快的,个体通过改变态度、行为和理性化不一致性,试图在不协调的两个认知因素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减少这种不快乐的压力,以降低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学生要减少对就业认知的不协调,就必须在理想就业与现实就业之间取得平衡,弥补差距,增加自我效能感,顺利适应职场生活。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单靠学生自发地减少不协调,学生可能会步入误区,影响自身发展,比如:很多毕业生在遇到不如意的地方或困难时,不是很好的解决问题,去适应环境,而是通过频繁跳槽、转换工作去逃避,或破罐子破摔,這些都不利于自身职业发展。

由此看来,学校的引导是必要的。高职教育要使个体对就业的认知协调起来,转变态度,达到个体与环境的良性的新平衡,引导其向着有利于成长成才的方向发展。为了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就业与发展,学校对高职学生的引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角色认知

高职学生就业认知失调的直接表现就是角色失调。而正确的角色认知是克服角色失调、研究学生就业认知不协调的表现、成因及引导策略,进行角色扮演的前提。角色认知的引导,其主要作用是纠正学生先前对就业的认知偏见,明确职业人角色期望和角色规范。高职学生一直处于校园生活,长期的学校教育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就业情况有着美好的期待,对未来从事的行业、职业、岗位缺少真实认知,对将来的角色定位不清。

2.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步入社会之初,目标的缺失,是高职学生产生茫然感觉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诸多不适应产生的重要根源。在学校中,求职观的塑造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进行对于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求职观正确,职业生涯规划清晰,才会破除学生对于就业的幻想和恐惧心理,避免学生在就业中走弯路。求职观的塑造要依靠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进行。学校应针对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开设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师应该结合该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描绘出该专业一个大致的职业发展情况,让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就业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到与专业相契合的职位或者方向,指导学生向正确的职业方向发展。在课程中可以以作业或课程考核的方式,要求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认清职业定位,提前制定好求职策略,并对其进行点评和指导。另外,在职业规划课上教师可以请一些毕业生介绍就业经验和职业情况,给学生直观的感受,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对就业的曲解。

3.引导学生遵守校规校纪

群体的公约、规则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就学生而言,对于学校的“游戏规则”、校规校纪的教育和约束是必要的。因而,学校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将校规校纪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长期开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约束的框架下,学生慢慢学会做人做事的规范,与现实的接触更加紧密,转变己有的消极态度,进而培养遵纪守法、坚守道德底线的高素质人才。

4.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管理与自我管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引导人们参加实践活动有利于改变其原来的态度。在针对学生的就业教育中,可以开展形式各样的具有学校或者院系特色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并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大学文化和精神,提高对学校的赞誉度,提高对学校的评价,进而转变内心对现实的消极态度,塑造良好的品格。

5.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训

高职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人际交往和处理事情时建立健全心智。通过参加校内外实训,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正视社会现实,不埋怨不抱怨,从自身的角度尽量了解职业对于择业者的要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抱着坦然而诚恳的心态面对将来的就业。实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这些事情,可以培养高职学生心态调整的能力,学习自我欣赏和自我接纳,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安慰和帮助,寻找适合自己舒缓压力的方法。

七、结论

大学阶段正处于由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转化的一个发展时期,他们的认知结构正处于不断形成和构建的过程中,一些必要的社会认知元素还十分缺乏。如果说20岁以下的时间对于个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那么20~30岁,人在智力和职业习惯上的发展和养成更为重要。大学阶段形成的价值观、社会观、职业习惯对将来的工作、生活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对接,必须要从更深层次的软对接(企业文化)入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明确高职教育改革目标和重点,深入进行高职教育改革。包括:改革高职教育理念,修订真正适应企业需求(软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计,添加更多人性化、职业化的教学与实训内容等。当然,许多相关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和解决。

[课题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广东省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GDGZ12 Y125)。]

参考文献:

[1]於莉.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认知的变迁——基于社会与制度演进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

[2][美]斯蒂芬P.罗宾斯,戴维A.德森佐,玛丽·库尔特 著,管理学:原理与实践(原书第7版)[M].毛蕴诗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9-1.

[3]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M].郑全全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刘光.大学新生认知不协调的表现、成因及引导策略[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5]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孙伶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现状分析[J].广东教育(职教),2014(1).

[7]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何丽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态度职业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我爱的职业
态度决定一切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