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聂森 黄朝法 林福平 徐新佳 洪桢华 冯诗
平潭岛生态建设现状分析及展望
平潭岛,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海峡,西隔海坛海峡,南近莆田南日岛,北望白犬列岛。2009年7月,正式建立“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2012年更名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简称“平潭综合实验区”;2013年7月,平潭综合实验区获行使设区市的管理权限,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福州、厦门和平潭三大片区;2016年8月8日,国务院批复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建立《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由此形成了平潭“二区一岛”的格局。
平潭岛位于福建省武夷—戴云隆褶带东侧沿海地带,地质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属华夏构造体系,地形属木兰溪与龙江丘陵台地平原岛屿区。受侏罗纪后期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和岩浆侵入伴随着强烈断裂的燕山运动,及各种内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岛礁、港湾、丘陵与平原相间排列等多种类型地貌,丘陵、海积平原分别占平潭岛陆域总面积的51.45%和42.7%。东海岸多港湾、暗礁;西海岸多泥沙、海涂。平潭岛土地总面积317.38 km2,其中主岛海坛岛陆地面积267.13 km2,地势南北高、中部低,最高峰君山,海拔434.6 m。北部呈现南北走向的三条的丘陵带,间以松散的堆积平原;中部为风海堆积物发育形成的海滨平原,有燕下埔、龙凤头埔、七里埔等;南部多低丘,有远中洋埔和苍霞洋、东昆洋等海积平原。除主岛外,尚有125个岛屿和702个礁石,分布在海坛岛四周,较大的岛屿有屿头、大练、小练、东庠、草屿和塘屿等。年平均降水量1196.2 mm,年均降雨天数131 d,多集中在2—6月,春雨和梅雨占全年降水量60%。受季风影响强烈,风向季节性变化明显,一年中秋、冬、春三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全年北至东北风向频率占62%,南至西南风向占19%。海陆风频繁,年平均风速6.9 m/s,全年≥8级风力天数为84.5 d,秋冬、春季北至东北风为主频率占70%,6—8月多西南风。7~9月台风登陆频繁,年均受台风袭击与影响达5~7次。
2010年以来,平潭综合实验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森林福建”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国土绿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宜居环境、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
图1 2010-2016年造林绿化完成情况
图2 2010-2016年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
截止2016年底(图1),全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0597.73 hm2,森林抚育2582.67 hm2,封山育林6400 hm2,累计植树7000余万株。特别是2010年起在长江澳沙荒风口开展综合治理,采取修建前沿挡风沙堤,内缘造林地设置挡风篱笆、种植老鼠艻、打机井浇水等措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80 hm2,构建起了东北部绿色森林生态屏障,防风固沙效果十分明显。2012年起在幸福洋吹沙地植树造林面积达1433.33 hm2,短短3年林分即进入郁闭,形成了一望无际的林海,登高望远、蔚为壮观,是近年来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成片面积最大、成林最快的示范区,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和会效益。2016年底,全区林业用地面积达11015.69 hm2,森林蓄积量达43.79万m3,森林覆盖率实现了从29.8%到35.82%(图2)的跨越式增长。
图3 平潭五大风口示意图
截止2016年底,完成金井大道、中山大道、环岛东路等绿色通道的森林园林景观建设90.23 hm2,绿色通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达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8%,人均绿地面积11.8 m2,完成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平潭历来重视提供生态保护、生态教育、生态体验与生态公共服务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公共平台的建立与建设。截止2016年底,平潭有三十六脚湖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面积1340 hm2;海岛国家森林公园1处,面积1295.7 hm2;十八村省级森林公园1处,面积1151.8 hm2;海坛风景名胜区(国家级)1处,面积4900 hm2;省级地质公园1处,面积57.64 hm2。通过区、园公共平台的搭建,为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图4 平潭裸岩山体(石漠化山体)分布图
平潭岛备受中央领导人的关心与关注,“二区一岛”的发展与建设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提升为国家战略,平潭的发展正逢其时。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平潭提出了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生态文明愿景。2016年8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建设宜居、宜游生态岛的首位,平潭生态建设步入大发展与大跨域时期。
平潭岛面朝台湾海峡东北向,从北到南依次分布有长江澳风口、流西风口、流东风口、燕下埔风口、远中洋风口等五大风口(图3),宽度合计达17.1 km,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冬季都会受到由东北季风气候带来的干冷强风强烈影响,沙质海岸线前沿形成飞沙和流动沙丘,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历史上就曾发生“一夕沙埋十八村”的惨剧。基于Google Earth影像平潭岛景观类型遥感分析显示,平潭岛中部及东部基岩海岸分布有815.9 hm2的裸岩山体(石漠化山体)(图4),该区域气候环境恶劣,具有风沙大、雨量少、蒸发量大、干旱等特点,人为干扰强烈,原生植被低矮、稀疏,种类贫乏、单一,岩质山体母岩风化程度高,侵蚀严重,伴随大面积的岩石裸露,土层薄、土量少、石砾多,土壤蓄水能力极差,漏水、漏肥,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带。
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指出,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加强森林生态安全建设,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的实施意见》中对“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宜居宜游生态岛”提出了“实施全岛绿化工程、森林花园岛绿地系统建设,继续支持平潭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推进长江澳、流东、流西等五大风口退耕还林、退违还林,填平补齐、加宽加厚覆盖全岛基干林带的防护林体系,力争2020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国际森林花园岛。”的生态建设目标。
2017年3月15日,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式启动森林城市的创建工作,以贯彻省政府实施意见为抓手,通过森林城市的建设带动平潭生态文明体系化的建设步伐,推动平潭岛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平潭综合实验区2009年7月成立以来,项目建设对林地和其他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林地可补充的来源缺乏,导致森林和林地面积面临减少的趋势,不利于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平潭林地补偿与耕地补偿标准差异悬殊,林地补偿27万元/hm2,耕地补偿225万元/hm2(耕地补偿按69万元/hm2+耕地7%预留地返回按商住用地折算)。基于标准差异悬殊,群众阻扰造林、毁林开垦现象渐呈蔓延之势,造林地落实难度加大、现有造林成果不易巩固。
平潭对外自由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增大了林农产品有害生物进境与入侵的概率。此外,由于全球气候升温的显著影响,有害生物的爆发呈周期性上升趋势,森林火险的发生也呈周期性上升态势,这些都严重地威胁着平潭岛的国土生态安全。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不断提升森林质量,积极推建森林城市、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是构建平潭“智慧岛、和谐岛、旅游岛”的生态基础,是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积极开展基岩海岸815.9 hm2裸岩山体(石漠化山体)的生态治理,通过造林与植被恢复,预计可提高森林覆盖率2个百分比,将现有森林覆盖率从35.82%提升至37.82%;将绿色通道(环岛路、福平大道、县乡道)建成满足2排以上,间距少于4 m的标准,并纳入林地管理,一方面作为林地“占补平衡”的可补充林地来源,一方面可提高森林覆盖率2个百分比,将平潭全岛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
积极开展全岛绿色生态屏障(木麻黄沿海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网)7591.8 hm2的生态修复,“加宽加厚”、“填平补齐”,充分发挥绿色生态屏障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完善防护林体系的建设。
严格按森林城市创建二阶段实施步骤,2018年前完成省级森林城市创建,2020年前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目标任务,运用生态学的视野推建森林城市,将作为平潭特色的海洋岸线、浅海湿地、海蚀地貌等纳入森林城市建设与考评体系中,最终形成森林环岛、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四季皆绿、生态优美的宜居城市格局。
生态安全是维系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平潭岛沙质海岸前沿风口生态脆弱区与岩质海岸前沿生态脆弱地带裸岩山体(石漠化山体)生态修复及生态屏障构建,事关平潭国土生态安全,地块征转用于造林和植被恢复,涉及林地与耕地补偿标准不一的问题,应从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统筹,制定和出台有效政策,切实解决造林地块落实、造林成果巩固等系列生态建设问题。加大与提升动植物检验、检疫与防治的力度,积极防控有害生物的入侵、传播、扩散,积极防控森林火险的隐患、发生、蔓延,切实有效地保障国土生态安全。
平潭岛典型海蚀地貌主要分布于平潭海洋近岸、海岸线,承载了平潭作为国际旅游岛开发与建设的重要基础资源,其作为平潭可供开发的独特的原生态旅游产品,自然天成不可复制,岸线湿地及其海蚀地貌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应列入平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导向。
(作者单位: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平潭综合实验区林业局)
责任编辑/罗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