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伟东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悟,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怎么教,教什么”这个问题也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困惑。语文,它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它还承担着很多责任。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教好语文这门学科呢?我认为,教学功夫要下在课外。一篇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课文,老师不管做了如何充分的准备,可能都会收效甚微。相反,学生如果充分准备,则事半功倍。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小结出一些做法。
一、充分预习
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课文,都要学生做出充分的预习。预习时要给出要求:①明确预习步骤。②明确预习内容。有了明确的步骤,还要规定预习的内容。如,在预习精读课文时,首先要给课后生字注音,并且找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在预习本上写一遍。预期目标是对本课生字有初步掌握,为朗读课文扫清障碍。其次要熟读课文,做到读正确、通顺、流利。目的是练习朗读,感知课文整体大意。再次,找出课文中难懂的句子,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帮助理解。这样可以扫清理解整篇课文的障碍,抓住文章的重点。最后,尝试去理解课后练习。课后练习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细节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因此,对课后练习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果再能尝试进行解答,就会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③明确预习的方法。知识是无穷尽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因此,根据学生的原有学习水平,预设学生预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以便于更好的完成预习任务。在理解课文中句子时,就要抓关键词语。在感知课文大意时,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预习和其他作业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具体操作上就需要每一位老师都动一番心思。如果预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那不如不做,免得学生浪费时间,没有收效,费力不讨好。
二、拓展外延
教材只是工具,我们教师是借助教材来教语文,那么仅仅教教材是不够的,要尽可能地进行拓展。如,学《冬阳童年骆驼队》这课,就读一下《城南旧事》,学《最后一头战象》,就读一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学《将相和》,就读一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甚至《史记》,等等。除了阅读方面,还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拓展,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儿童诗两首》,可以让学生再阅读其他诗歌,甚至可以让学生再仿写一首两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经常写。阅读一些与教材中的课文相关或类似的文章、书籍,我想,这就是给学生插上一双翅膀。
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平台,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来分享自己的感悟。充足的外延材料能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了解更深入,认知更全面,收获更丰富。通过阅读,学生的思维能更加灵动。教材是支点,可以利用这个支点不断地去挖掘生活中的各种语文知识,让语文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生活处处皆语文。
三、加强巩固
一节课上完之后,就真的完了?当然不是,通过一节课,学生都会有一些收获。那么怎样让学生把这些收获成果内化、吸收呢?巩固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练习要有针对性,要有指向性,不繁杂、不以数量堆砌。针对性练习,就好比是一个小梯子,学生踩一踩,就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小台阶。
对于语文课堂,我个人觉得,还是简单一点好,还是朴素一点好,还是实在一点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足够的引领,给学生以足够的启迪,让学生能够在课内得益于“法”,在课外运用此“法”。
在产生这种想法之后,我不断把这种想法融入到教学中。经过不断尝试,现在我觉得有一点点成效。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比较自觉而有效地进行预习,上课之前,都能看到书本上有注音,有批注,有勾畫。上完课之后,进行拓展训练时,学生也比较喜欢,也愿意配合。讲到《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提起林海音,就能想起《窃读记》了。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外的时间是丰盈的,让学生学会如何把功夫下在课堂之外,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在做法上,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得法于课内,迁移于课外,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