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萍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师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课文阅读、仿写、课外拓展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本文就以学会僧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学为内容,对其具体的对策进行几点研究分析。
【关键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0引言
作为重要的语言交通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文字运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因材施教,促进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1通过课文阅读,充分培养学生语感
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的前提是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获得该技能的有效途径就是培养语感。学生掌握语言文字逻辑性的程度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语感,所以想要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强化学生语感,这也是教师应在课文阅读训练中所要明确的重点内容。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可以先与学生共同分析该文章的重点,即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该过程当中,小蝌蚪遇到了许多小动物,并根据小动物们的指引不断地寻找妈妈,虽然找妈妈的过程并不顺利,但最后也找到了妈妈。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们来演绎这个故事,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叙述该故事,使学生能够从中體会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进而强化学生语感。以课文为基础,围绕课文,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语句来叙述精彩故事,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重点教学目标,也是强化学生语感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不应让学生拘泥于课文知识,应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具有科学、趣味、严谨有益的书籍中尽情的汲取知识。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积累,才能够将阅读过的作品顺利地表达出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文字运用能力。
2通过模仿写作手法,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和知识掌握能力也大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写作时,需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写作。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相对提高要求,让学生在描述具体故事和文章时确保清晰准确,并且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来进行写作。比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当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其中有一排比句让整篇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流畅,如其中的一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仿照该排比句,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事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奇思妙想,分小组来进行写作,然后挑选出一些较好的排比句来与学生们共同分享,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公园里小河边儿的花朵十分艳丽,深红的,浅粉的,橘黄的。一簇簇,一团团,争先恐后绽放着。学生通过仿照文章中的句子来进行写作,更好的领悟出语言的魅力,形成了良好的语言逻辑思维,掌握文章句子组成结构的同时,学会了将所积累的语言文字运用到描述事物当中。这种仿照例句进行写作的方法,除了可以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精华所在,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突破自我。
3拓展课文外延,灵活运用文字
想象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影响,教师可以就某些文章的描述空白处来帮助学生尽情想象。
例如:教师在教授《但愿人长久》这篇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有没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可以将有趣的事情描述出来,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苏轼的弟弟突然出现在苏轼身边,苏轼会对弟弟说些什么,他们会一起干些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便会踊跃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会说:“苏轼会和弟弟在一起作诗。”有的学生说:“一起吟诗作对吃月饼。”充分拓展课文内容不仅能为课堂增添不少魅力,还能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利用课本内容来对文章中的知识不断挖掘,不仅能增加学生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起到促进作用。
4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对策,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如此,才能够更好的奠定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核研究,希望通过文本的研究,可以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秀菊.将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张祖庆执教课例《穷人》赏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3(09).
[2]张艺.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还原语文课堂本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05).
[3]王春燕.文本解读应当指向语言文字运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