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及其整合思路

2017-11-07 12:02丁奎文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33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丁奎文

摘要: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边疆多民族地区特殊历史和政治环境中的一对关系,这种关系可能会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分化或重构。因此,在边疆治理中如何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保证国家认同在跨境民族的认同序列中保持优先地位是现代民族国家进行认同整合的关键所在,也是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边疆;跨境民族;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认同整合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3.024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政治学、民族学、边疆学等学科中的重要概念,如何有效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将两者之间的张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每一个民族国家都会面临的重要政治事务,也是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国土面积广大,陆上边境线绵延两万余公里,与14个陆上邻国接壤,有30多个跨境民族生活在国境线两侧,其中仅云南就有16个跨境民族。这些跨境民族由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跨境而居,但他们在族源历史、经济生活、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保持着极高的相似性,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但是,跨境民族毕竟各自属于不同的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逐渐又对所属的民族国家产生了较强的国家认同。因而,这两种认同自然也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具体到现实中,跨境民族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如何?影响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让国家认同在跨境民族的认同序列中保持较高的地位?这些都是本文力图回答的问题。

1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复杂关系

“认同”最初为心理学术语,而后逐渐被纳入政治学、民族学、边疆学的学科视野之中,“主要表示个体对自己与特定的群体、组织或政治单位之间同一性或一致性的确认。”

“民族认同”时而被一些学者称为族群认同,“是指人们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可。这种认可分为意识感受的部分和行为的部分,也可分为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可、民族成员对民族群体的认可、民族群体对民族成员的认可,因而可以说,民族认同的方向是双向的。”“国家认同”主要是指国内人民对自己归属于哪个国家的认知与评价,“它不仅仅表现为具有国家意识、尊重国家的主流文化,最根本的是效忠于国家,并将政治忠诚集中于国家。”相较于民族认同而言,国家认同的建构在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国民的国家认同度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和谐稳定。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我国跨境民族中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矛盾与冲突,又可和谐共生。一方面,民族認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其一,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历史记忆和身份归属的认知,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具有原生性、相对稳定性;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一种政治认同,主要体现为公民对于自身国民身份的认知,这种认知是在后天学习中获得的,因而也具有易变性和可选择性。其二,跨境民族又是独立的利益群体,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都希望国家在有限的资源分配中实行差异化的政策从而使其更多地受益,而这样的利益诉求一旦得不到满足,他们便很有可能对国家有所怨言,甚至爆发一系列不可控的族际冲突,进而对国家的稳定造成巨大冲击。

另一方面,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又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其一,从民族国家的构成主体来看,各民族实体是民族国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也就成为了整个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地,国家认同之中往往也就兼容了各民族的民族认同。其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相互依赖,共同构成民族国家的认同基础。”各民族的利益诉求往往都是通过民族国家这一政治实体来实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往往需要通过国家认同来巩固;同样地,国民的国家认同也需要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来加强。总而言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了现代民族国家重要的认同基础。

2边疆治理中影响跨境民族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因素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民族问题有激化趋势,我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分裂分子在其影响下策划并发动了多起暴力恐怖事件,对边疆地区的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亦对我国的边疆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1经济因素

“国家认同的构建需要一定的现实性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实在的利益。”由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经济基础条件差加之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相较于内地而言,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依旧十分低下,且这一发展差距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年来,尽管国家针对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战略措施,极大地改变了边疆地区贫穷落后的现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不容忽视的是,边疆地区和内地的发展差距依旧很大,边疆地区的贫困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长此以往,这样的发展局面如若得不到实质性的转变,跨境民族在身份认同选择时很有可能将国家认同降至次要地位,转而强化对本民族的认同,为我国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

2.2政治政策因素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已经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然而,我国边疆地区的民族问题依旧十分严峻,边疆地区的安全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民族政策中的部分内容安排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反思和调整。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现行民族政策的方向是正确的,国家能够有效针对各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群体的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而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实行一定的倾斜政策,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然而在这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分界意识也更加清晰。此外,民族政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难免不会对民族政策加以“改造”,甚至与民族政策的设计初衷相差甚远。这样,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被大大削弱了。endprint

2.3文化因素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化的民族成分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并且这种多样性深植于各个民族的血脉中,这是任何人无法靠外力消解的。“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在我国得到了深入而迅猛的发展,呈现一种多民族杂糅、古今交汇、中西碰撞的复杂态势。”历史经验表明,文化多元化政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在实行文化多元化政策的过程中,难免不会出现少数民族过分强调本民族文化特性的可能性,如若这种趋势不加以控制,国家的主体文化势必会受到严重的冲击,从而使少数民族与国家主体之间出现难以愈合的裂缝,极大地削弱跨境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进而严重威胁到国家的政治稳定。

2.4国际因素

冷战结束以后,中国周边的主权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民族主义的复兴。以哈萨克族为例,哈萨克族在中国是一个跨境民族,而与其同属一个民族的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哈萨克人却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哈萨克族难免会对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产生“羡慕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為民族主义的复兴埋下了种子。此外,哈萨克斯坦曾号召世界范围内的哈萨克人“回归祖国”,这就很可能助长我国境内的哈萨克族滋长不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强化了他们的民族认同弱化了国家认同。近年来,活跃于新疆的“三股势力”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主义的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反华势力一直企图遏制中国,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西方敌对势力在我国边疆地区的渗透和破坏愈演愈烈。“从西南边界的情况来看,这样的渗透相对隐蔽,往往打着传教、扶贫、社会关怀的幌子,并以助贫济困、发展公益事业的方式来进行;而且,这样的渗透在宗教领域和一些宗教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样在无形中,边疆各民族很有可能被反华势力利用,进而产生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我们现在尤其要警惕那些带有政治目的的渗透行为,防止其进一步恶化我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避免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边疆治理中跨境民族认同整合的实现路径

我国边疆是各种矛盾的交汇地,问题复杂、形势严峻,治理任务重且艰巨。“历史证明,历朝历代边疆治理的成功与否、得失与否,与历朝历代存亡兴衰休戚相关。”身份认同问题是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解决好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3.1转变边疆治理思路,将边疆地区的发展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强化跨境民族认同整合的经济纽带

边疆地区处于国家的边缘地带,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是造成边疆跨境民族出现身份认同危机的症结所在。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加快转变边疆治理思路,将推动边疆地区发展作为跨境民族认同整合的重要途径。第一,从政府角度来看,应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要加大对边疆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注重吸纳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到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中去,增强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合力效应;大力发展边境互市贸易,使边疆地区的人民群众从中受益。第二,从社会角度来看,市场主体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利用好政府大力发展边疆地区经济的有利契机,不断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此外,要积极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带动边疆地区人民群众就业,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境遇而不是单纯地讲利益、求回报。第三,人民群众要有“不等不靠”的精神, 利用好国家大力发展边疆地区经济的有利契机,积极投身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之中,改善自己的生活境遇。

3.2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运用政治手段为增强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创造良好的环境2008年以来,我国边疆地区爆发的多起暴力恐怖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正在滋长。造成民族分裂主义情绪不断滋长的因素较为复杂,总的来说是境内民族分裂分子和境外分裂势力相互勾结的产物。为此,笔者认为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入手方能促进边疆民族问题的解决。从国内方面来看,一是要继续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

本原则,充分发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大基本原则对民族工作的引导作用。二是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少数民族参政议政、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创建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三是不断完善现有民族政策,“在边疆治理中淡化民族主义取向的治理方式,强化区域主义的治理方式”;在政策实行过程中要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管,减少政策实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从国际层面来看,一是要坚持“大国是关键”,处理好与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积极谋求与大国的合作,形成联系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和打击民族分裂势力。二是要坚持“周边是首要”,睦邻友好,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为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外交支持。三是针对某些大国在边疆地区的渗透行为,我方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予以坚决回击,决不让其分裂中国的阴谋得逞。

3.3加强中华民族建设,实现对跨境民族身份认同选择的正确引导,增强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

边疆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跨境民族国民意识的培养。同时,由于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的文化渗透,造成境内外文化在边疆地区发生激烈碰撞,更加剧了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危机。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边疆治理中的认同整合必须要强化我国的国族建设,从而增强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为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文化教育手段强化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国民意识培养中的积极作用,要更加注重对跨境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增强其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感。二是要发挥好舆论宣传作用,在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跨境民族吸引力;同时,要注重正面宣传党和政府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好制度、好政策,从而增强跨境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总的来说,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治理手段方能在边疆治理中提高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感,从而实现边疆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参考文献

[1]周平.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117.

[2]肖锐,胡琦.伊犁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调查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01):32-38+69.

[3]李崇林.边疆治理视野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探析[J]. 新疆社会科学,2010,(04):4042.

[4]陆海发.边疆治理视野下的认同整合研究[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711.

[5]王丽娜,朱金春.西南跨境民族的边界意识与身份认同——基于相关研究的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04):4752.

[6]蒋红,王超品. 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路径探析[J]. 思想战线,2014,(02):5659.

[7]廖林燕,王燕飞.云南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04):49.

[8]陈霖.我国边疆问题与边疆治理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2009,(6).

[9]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117.endprint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局部抗战时期知识界的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
从美国“边疆”意象看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