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文化”沃土 绽放“素养”之花

2017-11-07 21:50陈优秀
新教师 2017年9期
关键词:居里夫人枫桥汉字

陈优秀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给予学生文化滋养、心灵润泽。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教育素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正确把握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呈现出来,在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种下文化的种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濡染和浸润,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从而由读书人升华为文化人。

一、辟“文化”蹊径,让导课与众不同

新颖且有文化味道的导语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传播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将相和》的导入,笔者做了这样的处理——

师(板书:和):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和”字,左“禾”右“口”。猜猜看,禾和口分别代表什么?

生■:我猜“禾”代表禾苗,“口”代表嘴巴。

生■:我觉得“禾”代表粮食,“口”代表吃粮食。

师:的确,“禾”代表粮食,“口”就是用来吃饭的。“和”的原来意思是:每个人都有饭吃,天下就和平;如果没有饭吃,那天下就大乱了。从古至今,“和”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请看课件: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2.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师:家庭里有“家和万事兴”这一说法,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商人讲“和气生财”,国与国之间讲“和衷共济”。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这个“和”是什么意思?

……

以上环节与常见的导课方式“介绍作者资料”不一样,教师另辟蹊径,从“和”谈起,引导学生初步认知中国历史悠久的“和”文化,把“和”文化潜移默化植入学生心田,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又提升了文化素养。这样具有浓浓文化味道的导课,显得高雅脱俗。

二、溯汉字之源,让感悟深入浅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的第二条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汉字的形成和演绎过程浸润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汉字与文化的特殊关系,决定了汉字教学的与众不同,必须把其内在的文化因素有意识地融入到汉字的教学中,适当的溯源,说文解字,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的广博深邃,领略汉字无与伦比的魅力,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福州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上,一位教师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给我们做了生动的演绎。这位教师对“烟熏火燎”一词的巧妙处理,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他先引导学生抓“词语”理解感悟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学生找到了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中“烟熏火燎”一词,并从中体会到居里夫人工作环境的恶劣。这位教师并未让学生浅尝辄止,而是出示了“烟熏火燎”这一词,带领学生观察这个词的四个字字形上的特点。学生发现了这四个字里有三个字都带“火”字。教师引导:“除了那三个字,其实‘熏字的四点底也是由‘火演变而来的。”教师相机演绎了“熏”字的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直观的“熏”字形体演变,一下子点燃学生的探究激情。教师让学生举一反三,列举归纳出其他带四点底字的涵义,还出示带火的“烟熏火燎”词语图片,使学生心中升腾起一种炙烤的感觉,对居里夫人的痛楚感同身受,对居里夫人的崇高精神产生由衷的敬意。这个教学环节紧扣一个原本平面单调的“熏”字,溯源解字,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对居里夫人的精神之美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又对汉字无与伦比的魅力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品文本内涵,让渗透潜移默化

课文赋予很多具体事物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恢宏雄伟的长城、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傲雪高洁的梅花……它们身上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和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一堂好的语文课除了有浓浓的语文味,还要有浓郁的文化味。我们要深挖“文本”承载的文化意蕴,拓展其外延,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分享、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感受厚重的文化魅力。想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睁开“文化之眼”,别开生面地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诗意语文的开拓者、领航者王崧舟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在《枫桥夜泊》一课的教学中,两次穿插了从古至今、时间跨度达1200多年的关于“钟声”的诗词,如宋代诗人陆游《宿枫桥》、明朝高启《泊枫桥》、清代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及现代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涛声依旧》。第一次的“穿插”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结课时诗词的再次出示进一步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拓展了古人借“明月”抒思乡、思人之情的一组诗句后,王老师水到渠成地总结了《枫桥夜泊》这首经典古诗带给后人的感触、感受,甚至感动,赞扬诗人张继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寄托给“钟声”的创举。这堂课的设计轻巧又内涵厚重,带学生充分感受了“经典的魅力,文化的力量”。

语文课上追寻“文本”承载的文化意蕴,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品味语言、鉴赏语言、感受语言的内在神韵。《景阳冈》一文中,“武松打虎”是教学的重点。打虎过程中老虎进攻时“扑、掀、剪”三招最为惊心动魄,武松则以三“闪”避其锋芒。沉着冷静、有勇有谋的武松形象通过这三“闪”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在教学时,请学生聚焦这三“闪”,引导学生先弄清“闪”的意思,再思考可用哪些字替换“闪”。学生纷纷说可以用躲、避、跳来替换。接着启发他们,那作者為什么单用“闪”而不用其他的字呢?小组讨论后,学生们发现“闪”字之妙,以及武松只闪不攻所呈现出的沉着机智。笔者又指导学生带着感受去朗读课文,学生读得神采飞扬,充分感受到名著的语言感染力和表现力。

语文课堂不应当单纯教授语言文字,而要根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甄选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更加自觉地关注文化,关注文化的传承。这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拥有一双“文化慧眼”。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课上绽放绚丽的“核心素养”之花,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润;唯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想,深刻学生的认识,达到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endprint

猜你喜欢
居里夫人枫桥汉字
吴健雄孙女眼中的“东方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枫桥夜泊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创新枫桥警务模式
———记诸暨市公安局枫桥派出所
枫桥夜泊
科学奇女居里夫人
“政经分开”的“枫桥探索”
居里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