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红
思辨性阅读,让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在一次次阅读比较、辨析反思、对话合作中,開阔视野,学会独立地思考,理性地分析,辩证地表达,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开展思辨性阅读,可以还语文教育应有的高度。
一、开阔多元的阅读视野,客观独立的个性思考
自媒体时代,文化价值多元化,每个人的生存方式、价值选择都是多样的,多层次的。思辨性阅读引导学生细细思量每一种选择,对人物形成新的认识,学会客观、全面、灵活地看问题,培养严谨务实、独立独到的表达态度。阅读首先是一个汲取智慧的过程,因而思辨始于对文本原意的尊重。教材所选大多为经典文本,要引导学生用宽阔的胸怀、多元的视野来阅读,在阅读中质疑并提出自己独到的、科学合理的见解与判断。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在充分感悟人物的吝啬特点之后,教师出示了原著中相关文段:“严监生兄弟出事了,他花了两千钱;老婆王氏病了,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之后引导:“人都有多面性,这两个片段表现了严监生人性的另外一面,此时你再来评价严监生。”此时学生对严监生评价就不仅限于“吝啬”,还有“爱家人”“关键时刻该大方就大方”等。教师借机引导学生:“每个人都是个多面体,看问题要全面,不要一叶障目。课文的描写重在‘吝啬这一特点。我们评价人物要学会就事论事。”这样打开学生胸怀和眼界,关注人物的多重性格,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多元化、多维度和多样化的思考和思维。阅读中多元意识的形成,有助于保持不拘泥于常规的、自由创造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了解并认同客观世界的丰富形态以及多种生存方式,从而培养和而不同的公共理性精神。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彩色的非洲》一文,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非洲的“色彩斑斓”之后,教师出示几个片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阅读:科学家眼里的非洲、外交官眼里的非洲、旅行者眼里的非洲。学生发现:正因为非洲的独特,才富有生命力。就像威尼斯的小艇,泰国人与象共舞,还有维也纳的圆舞曲……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充分的讨论后,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教师所出示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多元的阅读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广阔的智力背景,对人和事物各不相同的特性产生由衷的尊重,从而摆脱各种束缚与惯性,学会就当下生活,作负责任的个性表达。用宽阔的胸怀、多元的视野解读,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思辨与阐释,应是阅读教学的最大追求。
二、言必有据的规则意识,富有逻辑的表达能力
公共理性精神的原则是公开、开放,以相互探讨、相互沟通,求得共识。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任何观点,须在文中或在生活中找出相应的材料和细节来支持论证。即便找出的答案与个人原有的观点不相符,甚至与个人信念背驰,或影响自身利益,也在所不计。学会基于文本事实,辨别问题的价值,抵制毫无根据的想法。如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称象》一课,引导学生讨论是否有更好的称象办法。学生会说出很多方法: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此时教师再让学生进一步讨论:这些办法曹冲为什么不用呢?在充分发散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发现:当时的条件造不出那样的大吊车;动物是不太听话的,要把这么多猪赶到船上,会引来更多麻烦;人比石头大,但比石头轻,可能船上站满了人,船也不会下沉到画线的地方……
通过反证,进一步领悟在当时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之妙。最关键的是,培养言必有据的表达意识,能基于客观事实,联系社会生活来理解文本。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除了认可文中强调“移山这样顽强的意志”,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即使是幻想,也不能太自由,也要受现实的一系列限制:如把山往哪儿放,只凭“担”“箕畚”能够把山移走吗?自愿参加移山的只有自己的子孙和极少数志愿者(邻居的孩子),他们能够长期坚持吗?作者并没有安排愚公把山移走,这说明作者意识到愚公的移山壮志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他的胜利,不在实践,而在精神。适当引导学生讨论愚公移山为何不可行,避免产生“人定胜天”“只要有了坚强的意志,没什么做不到的”这种思维误区,以培养学生准确的判断力、周全的推理能力,获得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
三、主动反省的学习习惯,回馈生活的阅读追求
思辨性阅读意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诸环节要素的敏感性和反思习惯。在反思的过程中基于事实不断修正观点,运用相应的材料和细节来支持论证。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引导学生理出借箭的主要情节,明确借箭成功的前提条件:东南风、雾天、曹操的疑心、周瑜不知情、鲁肃的忠厚可靠等,由此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知天文、懂地理、晓人心。在此基础上,再来梳理文章开头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学生马上明白诸葛亮说出“当然照办”“只要三天”“甘受惩罚”时,其实是早已胸有成竹,这样,学生对诸葛亮“料事如神”这一特点印象更深。此时再引导学生分角色读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再指名学生说出每一次对话背后相对应的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文章线索安排、悬念设置的妙处。阅读教学引向思辨,像这样引导学生在面对某种意见时,能对其本身的可靠性进行独立的、有条理地分析与考察,扩展思考的空间,展现思维全过程,体悟不同人的特定思考方式、看世界的不同角度。
英国阅读研究专家桑顿指出:教育要追求有智慧的阅读,才会带来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也就是说,通过阅读,能够掌握更多工具、更多能力、更多方法去反省和解释生活,从而使语文学习回馈生活,实现有效的文化陶冶。经典的价值在于思辨和阐释本身,学会平视或俯视经典,才能使阅读真正回馈生活。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井底之蛙》一课,了解浅井之蛙与东海之鳖各有自己的快乐之后,教师问:“你们觉得老师是井底之蛙还是东海之鳖?为什么?”之后教师改变参照物:“与伟人相比,老师又是什么?”学生马上转变观点,并提出理由。像这样,让学生习得初步的辩证思维方法,明白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小好坏是相对的,所以考虑问题要灵活,说话做事不要太过绝对走极端。在阅读中,抓住文本的核心,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文本,不断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从阅读中习得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让生活因阅读更有意义。
语文教学积极开展思辨性阅读,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再前进一步,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同步发展,因而值得倡导与坚持。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群惠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