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写:语文腾飞之双翼

2017-11-07 13:20武国屏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比喻书籍读书

武国屏

我一辈子和语文打交道,一辈子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是专职的语文教师。三句话不离本行,现在就结合自身经历和人生体验,谈谈学习语文的问题。

学习语文要紧紧抓住两个关键词:“读”和“写”。

关于“读”,或者说“读书”,有一段话写得很深刻,值得我们好好玩味,仔细解读。这段话是:

读书是学习,更是一种生活;是提升,更是一种滋润。读“有用”之书,让我们得到生活的技能;读“无用”之书,令我们收获精神的丰盈。在阅读中,我们可以自如地穿越古今,和群贤交流;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容地游历世界,与自然对话……

第一句话讲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掌握必要的技能。这可以说是今天我们这个功利社会中最为常见的读书目的。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学生在发奋苦读。高雅点说,这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际点说,这是为“学习应试知识和应试技巧”而发奋苦读——他们属于典型的为了“学习”而“读书”的人。这类“读书”,正是为了在某一方面“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或是“提升”自己某一方面的素质以迎合社会的需求。另一种是基于兴趣的学习。这是一种剔除了功利成分的读书方式。读书已经成了这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就跟吃饭睡觉一样,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人,无论走到哪里,书籍都会是他们必备的行李。宋人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可见在黄庭坚的生活中,读书已是一种“生活的必需”。

第二句话是从读书的作用或意义方面来说的。常有人将书籍划分为“有用”“无用”两类。前者如课本以及各种实用书籍,后者如各种思想、文化、艺术类读物,尤其是文学作品。没有前一种书,这个社会就难以发展。但是,没有后一类书,就无法体现出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质特征——精神世界的璀璨和思想礦产的丰富。世代传承的那些有关思想、文化、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书籍,正是人类精神和思想的宝库。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这些“无用”之书,不只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生活”,为了从“人”的本质上提升自己。

第三句话讲的是阅读感受。书籍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书籍让我们放飞思想,舒展灵魂;书籍让我们瞻仰群贤,俯瞰众生。正如一位作者所写,夏日在树下,在时时吹来的清风中,读圣贤之书,能涵养身心,体会大道;读君子之书,能知察天地,通晓人情;读见闻杂记,能抒发思古之幽情,能在瞬间品味“日行万里”的快意。读过了,看过了,不仅获得了美感享受,还净化了心灵,排除了烦恼,在不经意间进入“心静自然凉”的境界。而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就我体会,一要选一些书来精读,二要选一些名篇来背诵。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要直接读大师的作品。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句话:“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我国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这是因为,读书有着特殊的规律,必须经历一个吸收、转化、升华的过程。再说熟读成诵。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讲了十遍、二十遍的经典课文,不如背会记在心里来得牢靠。只有背会了,烂熟于心了,讲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我最近背的一诗一文。诗歌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文章是苏东坡的《赤壁赋》。都比较长。《琵琶行》,七言诗,88句,616字;《赤壁赋》,537字。我是向八之人,明年按虚岁来说,就是八十岁的人了。我能背会,年轻人应该更能背会。读书须趁早,趁你还年轻,应该多背一点,多储存一点。

不少家长向我反映,小学三、四年级的语文阅读题,孩子无法下手,大人也辅导不了。至于初中学生就更不要说了。这是事实。这里除了少数试题出得刁钻古怪、毫无实际训练意义外,多数试题学生之所以感到棘手,不排除许多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未能掌握这个因素。文学鉴赏题里经常考到修辞手法。山西省201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卷里有这样一道题:“文中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是如何表达的。”画线句子指的是“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该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而赏析语句一般总会涉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即如该句将“恶性考试”比作“煮鹤艺术”,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明乎此,再结合句子所描写的内容来思考,就不难分析出林语堂所表达的情感了。答案为:该句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地比作“煮鹤艺术”,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先生对学生遭遇的惋惜之情。教师如果由这道题受到启发,再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加以拓展,则肯定会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对某一事物采用与其相似的事物来描述,使其具体、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就是比喻。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比喻词多用“似、好像”等)、暗喻(比喻词多用“是、成为”等)、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

看下面几个句子: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3.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例1是白居易《暮江吟》诗中的后两句。前句交代时间,深秋月明之夜;“可怜”,可爱也。下句连用两个明喻,既写出圆滑的露珠,在新月的清辉下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又写出一弯新月初升,像一张精巧的弓,悬挂在碧蓝的天幕之上。两句诗写出了新月初升的美丽夜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例2是朱自清散文《春》的结尾。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多个比喻连用称博喻),构成递进关系,既表达了时间(孟春、仲春、季春)的推移,显现了具有无限生机的春境,又抒发了自己要紧跟春的脚步,努力“上前去”的心境。升华了主旨,很好地总结了全文。

例3是陈涉针对其他几位佣者所说话(“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的回应。这里,燕、雀皆小鸟,喻见识短浅之人;鸿、鹄皆大鸟,喻胸怀大志之人。但本体隐去,直接以喻体代替本体,乃比喻中之借喻也。

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每次阅读文本的测试之后,都能作这样的延伸训练,既补充讲授有关的基础知识,又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题的作答,又何难之有!

灿烂的祖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是人类艺术的殿堂,在诸多的艺术形式背后,都闪耀着炫目的人性光辉,浇铸了伟岸的人格丰碑。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广博的阅读,学生才能打开这座文化艺术之宫,撷取瑰宝,增加养分,享受快乐,走向成熟。

关于“读”就谈到这里。下面,我们谈谈“写”。

“写”或者说“写作”,是感悟,更是一种释放。是完善,更是一种愉悦。写作,可以把自己对书籍、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舒心惬意地表达出来,与人共享;写作,可以与先哲、与伟人对话,或认同,或赞赏,或质疑,酣畅淋漓地宣泄出来,与人交流。读也无涯,写也无涯。展翼奋飞,此乐何极!

由于教学的需要,也由于个人的爱好,各种体式的文章,我都有所涉及。既写教学札记、学术论文,也写随笔杂感、怀人散文;既有长篇宏论,非五六千言乃至万言,不能尽意;也有精悍短文,言约意丰,二三百字足矣。概言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因文定制,决无什么条条框框。

学习语文,驾轻就熟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愿大家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既读又写,读写并重,鼓起语文腾飞的双翼,创造翱翔长空的辉煌。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喻书籍读书
鲁迅与“书籍代购”
比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比喻最爱
我们一起读书吧
什么是比喻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