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研究述要

2017-11-07 11:53陈丽芬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陈丽芬

回顾与展望: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研究述要

■陈丽芬

国内学界对于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公民道德”和“道德信仰”两个层面,形成了五个方面的学术成果:有关“公民道德”和“道德信仰”的本体论研究、有关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关“公民道德”的比较研究、有关道德信仰危机问题的研究和有关公民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国内对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的研究,从无到有、从现象到本质,取得了巨大进步,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研究视角上,应进一步深化对“公民道德信仰”这一主题的研究;研究内容上,应进一步搭建“公民道德信仰”概念的分析谱系,梳理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危机的生成逻辑以及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重建的战略选择;研究方法上,应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多层面、跨学科的视角加强对“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的研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方法体系。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公民道德;道德信仰

一、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很多重大而深远的变化。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伴随这种社会实体变迁,传统价值观迅速瓦解并碎片化。这一背景之下,由社会公共生活失序、社会公共道德失范引发的关于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的争论经久不息,以极端个案方式出场的各种关涉公共道德评价的公共事件不断挑战社会良知的底线。这些问题传递出一种信号: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的公民道德信仰危机,它意味着过去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道德体系及其价值根基正在遭遇怀疑,而作为替代品的一种可以被广泛接受、普遍认同,与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变迁相适应的现代道德体系还没有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公共道德领域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主体的公民(群体)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国内学界就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在对国内学界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展望该研究的发展前景。

二、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研究成果述评

国内对于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公民道德”和“道德信仰”两个层面,相关讨论从无到有,由现象到本质,逐渐产生出蔚为壮观的系列学术成果。通过文献梳理与总结,可以将学界对于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的研究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有关“公民道德”和“道德信仰”的本体论研究

很多研究均围绕“公民道德是什么”、“道德信仰是什么”等本体论问题展开研究的,在该领域形成的诸多成果中,秦树理教授的《公民道德导论》[1]很有代表性,该著作整体呈现了公民道德的全貌,并且形成了一个关于公民道德的整体分析框架。而任建东的《道德信仰论》[2]与黄明理教授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3],则可视为新世纪以来在“道德信仰”研究领域出现的学术论著,前者系统阐述并理性建构了“道德信仰”的分析框架,后者则就“社会主义道德信仰”这一道德信仰的子命题进行了深入探索。许启贤研究员指出公民道德的特征是“四个统一”,即“普遍性和多层性、广泛性和平等性、个体道德和公共道德、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统一[4];卢先明对公民道德的层次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道德内化的延续性特征使得公民道德的发展轨迹包括了自发、自觉和自由三个重要层次”[5];李萍在“日常性”话语背景之下关注公民道德,认为“公民道德范畴不是只针对公民的个人,而是体现在组织文化、社会结构等多个领域”[6];张婷则从应然(即“为何应该”)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公民道德的“反身价值”[7]。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对道德信仰问题进行了分析,如魏长领教授主张“道德信仰就其内在表现而言是对于道德理想及其背后价值遵循的确信与践行”,具有提升道德境界、塑造道德人格、促发道德行为、提供价值定位、汇聚道德共识等等功能[8],是该研究领域极具权威性的一篇学术论文;任建东教授则主张,在其社会实践性上,道德信仰是在道德客体的对象化活动之中创造道德主体的,该过程也体现在主体经由对象化活动而形成道德客体[9]。

(二)有关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研究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对于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研究很快进入高潮,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出版的专著之中,以李春秋等人合著的《公民道德建设通论》[10]、戚本超与马润海两位老师合著的《公民道德建设评价体系》[11]、胡虹霞独著的《公民道德建设模式比较研究》[12]较具代表性。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检索结果显示(检索时间为2016年10月20日),2002年发表的文章中,从政策文件解读、现状分析描述和贯彻落实层面入手的文章占据了其中的很大篇幅,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理化水平较高、思辨性的深度文章也开始陆续出现,表明该问题研究由表层深入到本质,符合学术研究的一般发展规律。其中,王淑芹从多国实践及其类型学划分的视角分析了世界各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三种范式——“由思想到行为”的范式、“由行为到思想”的范式,以及“思想与行为双向互动”的范式[13];李兰芬在国家认同的视角下探讨了公民道德建设问题,认为“当我们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和视角出发观照公民道德,就应该将其理解为‘国家—公民’关系范畴中的一种‘间性’道德,它在国家和公民之间达成价值同构,契合于公民身份与公共生活领域”[14];庞俊来则在历史哲学、精神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话语之下重新审视公民道德建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对于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解构与再建构[15]。

(三)有关“公民道德”的比较研究

围绕公民道德问题展开的比较研究之中,既有基于多国实践的国别比较,也有从理论框架搭建与分析的角度进行的比较。就前者的国别比较来看,唐鹏教授的《新加坡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16]、龚群与冯俊两位老师合撰的《东西方公民道德研究》[17]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专著,此外,张鸿燕在对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的情况进行介绍和评析的同时,重点探讨了儒家伦理之于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以及这种教育实践对于我国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借鉴意义[18];冯永刚以俄罗斯作为个案分析对象,探讨苏东剧变后的俄罗斯通过爱国主义汇聚国家政治合法性,把爱国主义作为重建俄罗斯精神家园的动力与依凭的实施效果与借鉴意义[19]。就后者的理论框架分析而言,陈勇在《全球性与民族性:21世纪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视界和维度》一文中,从历史比较的视野讨论了不同时代条件之下公民道德教育的不同视界,而全球化与民族性则是未来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维度[20];廖小平教授则在《公德和私德的厘定与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中,从公德和私德的概念界定与关系梳理出发,指出了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问题和症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两个任务,即加强公德建设和私德素养[21]。

(四)有关道德信仰危机问题的研究

魏长领在该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他撰写的《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22]和时隔9年之后的《道德信仰与社会和谐》[23]是有关道德信仰问题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另据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检索结果显示,高兆明教授所撰的《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24]一文是目前国内学界探讨道德信仰危机问题的期刊论文之中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章,引用频次达到162次(2016年10月20日检索)。这篇文章立足社会存在方式及其历史变迁的历时性视角,运用哲学过程论的观点,着重讨论了社会转型时期出现道德信仰危机的原因,以及社会精神发展所承担的中介性价值。在作者看来,道德信仰危机的发生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精神发展中的否定性环节,它是人的存在意义系统发生危机的典型表现形式,为了摆脱这一危机,一个需要进行的环节就是现代生活世界的实践。除此之外,黄明理教授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道德信仰危机辨识》一文中从规范分析的角度讨论了道德信仰危机的多重性,指出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信仰危机既有发展型的道德信仰危机,也有倒退型的道德信仰危机,不要将两种危机混同,否则容易对此问题形成片面失实的判断[25];喻文德撰写的《论道德信仰危机及其化解》一文由本体论的视角对道德信仰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重建道德信仰的路径[26]。另外关于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占据很大比重,主要的代表性文献包括卢书欣撰写的《社会转型中的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27],吴云和王强合作撰写的《道德信仰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机制——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哲学解读》[28]、魏雷东撰写的《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探略》[29],等等。

(五)有关公民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

公民道德教育问题一直伴随着公民道德研究进程,这也足以说明道德教育在公民道德及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该领域较具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主要有:魏开琼在《论公民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一文从逻辑思辨的视野对公民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在关联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30];曹辉在《新中国60年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及其反思》中系统回顾与梳理了建国以来的公民道德教育研究,进而把过去60年的研究概括为四个主题与三个问题,对于理解国内该问题研究走向提供了重要的逻辑线索与文献准备[31];王利军与黄明理合著的《论公民道德知行关系张力的客观性与调适》从学理分析的层面讨论了公民道德“知”与“行”之间的张力互动关系,并强调道德批判可以发挥缓解两者之间张力的良好作用[32]。另外在这一领域,可以把檀传宝研究员的专著《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33]视为建国以来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可以认为,国内学界对于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的研究主要在“公民道德”与“道德信仰”两个层面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而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特别是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以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领域研究的重要背景,而这样一种背景也让“公民道德”和“道德信仰”问题研究成为当代中国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形成了一系列质量上乘的学术成果。

三、研究展望与发展进路

(一)研究规模有待扩大

从研究数量来看,目前学界对于“公民道德”和“道德信仰”的研究较为密集,展现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图景。但对作为两者交集的“公民道德信仰”这一视角的研究,寥寥无几,更未形成系统研究公民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的成果。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研究场域之下,针对公民道德信仰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是非常罕见的。

分别以“公民道德”、“道德信仰”、“公民道德信仰”为篇名,检索条件为“精确”的中国知网学术论文数据检索结果可见一斑。如下图1:

图1 中国知网“公民道德信仰”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图示

目前国内学界专门针对“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的研究文献较少,而这一问题又至关重要。因此,希望有更多学者关注此问题并加强研究。未来的研究进路,应扩展研究视野,扩大研究规模,加强对“公民道德”与“道德信仰”两者相交集的“公民道德信仰”这一视角进行学术研究与深化,争取多出成果,多出优质成果和上乘之作。

(二)研究内容有待深化

就目前学界研究的总体情况而言,对于公民道德信仰相关问题的研究,国内的文章和著作大部分集中于从现象描述、原因分析、对策探讨视角研究,真正具有学科建设意义和从学理层面系统阐述相关问题的文献研究比较少,缺乏有深度的学术文章,这对整个学科发展很不利。在未来中国的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研究中,中国学者有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搭建“公民道德信仰”概念的分析体系

由于公民道德信仰是主要研究对象,对于这一关键词进行概念厘定就显得至关重要——它是研究得以顺利进行,避免因由关键词歧义而引发争论和交流障碍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应着力在“从信仰、道德信仰到公民道德信仰”和“从道德、公民道德到公民道德信仰”两种学理进路导入“公民道德信仰”的概念界定,并初步形成对于公民道德信仰概念群的分析体系。目前国内尚未有研究直接涉及这一问题。

2.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危机的生成逻辑

只有发掘出隐藏在道德失范及道德不作为背后的深层逻辑即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危机如何产生的问题,才能“解构”危机,重建道德信仰秩序。为此,从“危机的场域”、“危机的根源”和“危机的实质”三个层面系统揭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危机的生成逻辑,剖析危机缘何而来,将在中观视野之下实现对于发生在“当代中国”场域的公民道德信仰危机“如何发生”的问题的系统认知,从而为“重建公民道德信仰”提供“会诊”结论。

3.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重建的战略选择

对于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危机的研究目标应从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路径探索三个大的方向给出重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的战略选择,最终建成道德、法治与民生福利相统一的现代伦理国家。

(三)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在研究方法上,学界对于公民道德信仰相关问题的研究,规范研究居多,实证研究居少;理论研究居多,应用研究较少;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欠缺,这种状况也在制约着该项研究学术价值的进一步彰显。

对于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近年来涌现出一系列学术论文及著作,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是吴潜涛撰写的道德实证研究的学术著作《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全书运用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大规模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统计和客观地分析调查数据,比较研究了改革开放初期与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34]。此外还有,李林艳博士的《体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基于江苏省抽样调查的分析》[35];朱金瑞与王莹合著的《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成就与不足——郑州市公民道德状况调查2008—2012》[36]。

总体而言,目前对于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叙述的层面上,对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和分析还很缺乏。实际上,应用研究可能是最容易出新的领域,也是最容易产生新的理论见解的领域。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中国学者有能力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多层面、跨学科的视角加强对“公民道德信仰”问题的研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方法体系。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概念厘定到理论框架搭建,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在这一领域将会大有作为。

四、小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社会实体变迁,传统价值观迅速瓦解并碎片化呈现,社会公共生活失序、社会公共道德失范事件频发,不断挑战社会良知的底线。当代中国社会公共道德领域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主体的公民(群体)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国内学界就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问题从五个方面即:有关“公民道德”和“道德信仰”的本体论研究、有关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关“公民道德”的比较研究、有关道德信仰危机问题的研究和有关公民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丰硕成果。同时也存在不足,诸如研究规模有待扩大、研究内容有待深化、研究方法有待完善等。未来的研究应立足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深化对“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的研究。

[1]秦树理.公民道德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2]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3]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许启贤.论开展“公民道德”的教育和研究[J].道德与文明,2001,(1).

[5]卢先明.略论公民道德的层次性[J].道德与文明,2005,(4).

[6]李萍.论公民道德的日常性基础[J].江苏社会科学,2003,(6).

[7]张婷.公民道德的应然逻辑:反身价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8]魏长领.论道德信仰及其功能.道德与文明[J],2003(6).

[9]任建东.论道德信仰的实践性本质[J].新疆社会科学,2006(2).

[10]李春秋等.公民道德建设通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11]马润海,戚本超.公民道德建设评价体系[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12]胡虹霞.公民道德建设模式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3]王淑芹.论公民道德建设的外在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8,(1).

[14]李兰芬.国家认同视域下的公民道德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14(12).

[15]庞俊来.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三重哲学话语生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4(3).

[16]唐鹏.新加坡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7]冯俊,龚群.东西方公民道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8]张鸿燕.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4).

[19]冯永刚.爱国主义:俄罗斯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J].比较教育研究,2015(1).

[20]陈勇.全球性与民族性:21世纪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视界和维度[J].道德与文明,2000,(5).

[21]廖小平.公德和私德的厘定与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J].社会科学,2002(2).

[22]魏长领.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3]魏长领.道德信仰与社会和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4]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1,(1).

[25]黄明理.两种不同类型的道德信仰危机辨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4(3).

[26]喻文德.论道德信仰危机及其化解[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7]卢书欣.社会转型中的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28]吴云,王强.道德信仰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机制——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哲学解读[J].江苏高教,2007(5).

[29]魏雷东.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探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0]魏开琼.论公民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J].河北学刊,2004(3).

[31]曹辉.新中国60年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及其反思[J].伦理学研究,2009,(5).

[32]黄明理,王利军.论公民道德知行关系张力的客观性与调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3]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4]吴潜涛.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5]李林艳.个体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基于江苏省抽样调查的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36]朱金瑞,王莹.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成就与不足——郑州市公民道德状况调查2008—2012[J].道德与文明,2014,(3).

责任编辑 刘 琳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青少年责任伦理建构研究”(编号12XKS042)阶段成果之一。

2017-04-18

陈丽芬,河南科技大学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公民道德建设。(河南洛阳,471023)

D648

A

1008-679(2017)03-0092-05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信仰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