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亚飞
农民合作社党组织建设的探索及思考
——以四川省崇州市为例
■魏亚飞
农民合作社党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抓手,从崇州的试点建设来看,其对于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凝聚党的向心力产生积极的作用,不仅保障了国家土地保护红线,而且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开展方式、作用发挥等进行积极探索,解决了农业农村和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一些问题。
农民合作社;基层党组织;农业农村
2010年发展之初,崇州市农村劳动力36.95万人,但外出务工人员比例高达73.4%。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流动,使农业被“边缘化”的趋势愈加严重。农业发展不仅要面对“谁来种田”的现实问题,还要应对“种怎样的田”和“怎样种田”的深层难题。[1]针对这种问题,崇州市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实践。初期,崇州市委率先在桤泉镇进行试点,当地镇党委、村委结合本地“地碎、人少、缺劳力”等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劳作实情,不断鼓励个体农户及生产大户农地流转,集中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入股年终分红,释放劳力用于副业创业。由政府出面做担保,党组织协调引领,党员带头领办,使试点区农民由不信任到信任,逐步参与进来。2010年起,将桤泉镇整合的3000余亩农地划为300—500亩不等的连片地块,动员和引进种田能手进行水稻生产经营。桤泉镇的农地流转为接下来崇州全域农民合作社发展带了好头,同时基层党组织的政策指导和先进党员示范引领,使这一农业新兴生产方式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桤泉镇打造了农民合作社的初步模型,农地流转所带来的初始效益和赞新的生产方式,使得农民合作社在崇州全域铺开有了“底气”。随之,崇州市委规划出“十万亩现代新型农业基地”的农民合作社蓝图,在白头镇、隆兴镇等乡镇重点打造合作社的组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合作社的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建设也步入了正规。在这一过程中,带领农民走向合作化道路的党员干部“功成而不自居”。同时,由于合作社对于现代化、专业化、数据化的高经营素质的要求,大量合作社内党员干部主动有序退出合作社的领导权,聘请职业经理人或者招募社会能人经营,使农民合作社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崇州市农民合作社的壮大发展一路以来都是在市、镇、村三级党组织的引领及支持下开展建设,特别是在成立之后,村党员干部放手让农民合作社进入市场化运作,在优胜略汰中使合作社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现代经营模式。合作社党建工作有序开展为新型农业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政策支持、财物支持,更多的是发展方向、方式的引领和定位,使其从“有型”走向“有质”。崇州市合作社党组织建设因地制宜的探索出了菜单式、多方案的合作社崇州模式,在不同的机制支撑下实现“补血”到“造血”的跨越式发展,农民合作社党组织建设方式无论在全市整体上还是镇村一域上都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随着农民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合作社开始跨村、多样化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社的党建工作便要跳出一村限制,寻求多村共建,使其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和生产规划。崇州市隆兴镇“志全合作社”跨村党建工作做的有声有色,该合作社于2011年成立,土地涉及黎坝村、石马村、顺江村,目前入社种植面积890余亩,入社农户200多户。“志全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王志全同时受聘于隆兴镇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石马土地股份合作社,三个合作社共有党员90余名。镇党委在三个合作社党建工作中考虑到同属一个职业经理人,合理实施“同业联接”,三个合作社成立一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党总支部,隶属于中共隆兴镇党委。合作社党总支下设四个党小组:科技服务党小组、专业服务党小组、品牌服务党小组、金融服务党小组。通过党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推动合作社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品牌共建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农民合作社成立之初,其主力军就是村党员干部,大部分合作社的良好开展也是村党组织上通下达、左右协调、谋划执行的努力结果。在村党总支领导下进行合作社支部分建,有群众基础、政治基础、实践基础。这不仅是党组织建设创新,更是合作社快速发展不跑偏的方向把握和政策引导。集贤乡梁景村党组织建设以本村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本村非公有制经济、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实情,形成了村党总支领导下的支部分建党建方式。
集贤乡党委在乡域内成立党组织试点改革工作指导站负责对各村党总支、党支部改革试点工作运行予以指导,协调解决各支部党建工作遇到的困难及问题。梁景村党支部提档升级为梁景村党总支,隶属乡党委管理,下设四个党支部:梁景土地股份合作社党支部、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新型社区党支部、流动党员网络党支部。党总支主要抓好党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党和国家及市、乡相关路线、政策的执行。各党支部依据自身组织实体,进行独立的党建建设及生产生活管理。梁景村土地股份合作社2011年5月成立至今,入社土地面积1500余亩,入社农户600余户。合作社有成效的探索出“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引领合作社建立党社各司其职发展策略,引导合作社发展壮大。
农民合作社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过去的个体小农经营模式,在农民合作社自主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机体下,显的弱小而孤单。农民合作社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基层党组织的单一政治性体征,使得发展经济逐渐成为基层党组织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投入、不得不重视的新任务。在强大的市场化竞争面前,合作社党建抱团发展,发挥党组织凝心聚力的优势,整合资源、共享平台、拓宽渠道、营造品牌、形成特色等便成为合作社“党建组团”的现实考虑和利益衡量。
白头镇“党建组团”建设以“土而奇禽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的发展为试验点。镇党委首先明确,合作社党组织成立要以合作社需求为导向,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土而奇禽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2月,至今入社社员112户,消费会员21758人,党员38人,是崇州本地相关禽业专业合作社的龙头。2015年3月底,白头镇党委依托“土而奇禽业专业合作社”的龙头作用,联合镇域范围内行业相近、长期合作的11家合作社,成立联合合作社,并同步组建“白头镇农业合作社党建组团”,形成联合党支部,隶属于白头镇党委。在党建组团的组织引领下,合作社开展智力联接,组织结对共建,集聚智力资源。土而奇党支部与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成都农林科学院等4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党支部“联姻结对”,寻求智力支持和科研研究的双边双向共利。同时,土而奇合作社党支部大力开展党员示范引领行动、党员帮带提升行动、党员暖心聚力行动等三大行动,提升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努力做到“一名党员就是一名旗帜”。
1.党员信贷机制。崇州市在合作社发展基金的筹划中科学打造党员信贷机制。首先,构建新型金融服务体系,精准定位农民合作社中不同发展主体的资金需求,因人而异解决问题。具体而言,引入农业中小企业贷款来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引入小额商业贷款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引入“代理+联保”的农村信贷模式来扶持农户的发展,构建基于不同农业主体细分的小微金融商业模式。其次,设立担保基金为优秀党员提供信贷担保,由崇州市委组织部、合作银行、担保公司三方共同制定星级党员、党支部评定机制。合作社党支部以组织信誉为保障,通过担保基金为“优秀党员农户”进行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实现农户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2]
2.党员“双向”培养机制。崇州市农民合作社实行职业经理人和支部党员双向培养。农民合作社中的经营能人、种植能手、技术骨干作为储备入党积极分子考虑,作为扩充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的后备人选。同时,合作社中的党员可以向社员中的专业经营能手、种植能手学习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党员培养的双向机制,使党员和社员共同参与党支部建设,有效促进双方了解基层党组织架构及工作流程,打通各方需求意愿的表达渠道。党组织在听取对方意见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工作方向与内容,及时化解双方可能存在的矛盾隐患,有利于巩固党组织与社员的关系。
3.三向讲评机制。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在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下不断成熟,党组织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更应该具有竞争力、前瞻性,为合作社发展做好智力支持。基于此,崇州市创新开展党组织建设三向讲评机制,以各级党委、支部在合作社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决策建设和实际效果为评判标准,使镇党委、村党总支、合作社党支部进行交叉联评。通过这种一针见血、直接面评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级党组织的决策合理化、指导科学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剧增、市场经济的强力推动,基层农业发展失去了改革开放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基层党组织建设软弱化、松散化和真空化日渐凸显。在合作社建立党组织,依托合作社的经济吸引力和组织联结力广泛的团结农村群众,扩大了党的影响力,积极的实现农村党组织的全覆盖,健全党组织生活与工作制度。
党的凝聚力彰显首要就是党的先进性体现,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打造根本就是要有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兴业的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现出核心力和创造力。通过农民合作社这一载体,基层党组织在经济发展、党的建设等领域,都体现了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充分体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进性意识也被全面的激发出来。成立党支部后,合作社的党员骨干普遍担负起传、帮、带的责任,推动合作社做大、做强。
党员先锋模范性不仅是党章党规的要求,更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崇州的很多合作社在党组织号召建设下积极成立“党员示范棚”和“党员示范基地”,将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具体化。同时,一些基层党组织将合作社中思想进步、能力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使这些优秀社员逐步成为合作社负责人。农民合作社的成立为广大基层党员拓展了发挥模范性的平台,基层党员群众对于农村的熟悉也使得他们更了解怎样帮助农民创业增收。
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完善的管理机制应该是有科学的生产规划、充分的市场调研、完备的销售渠道、有效的售后服务。崇州当前有合作社225家,大多数合作社在基层党组织引导推动下形成了健全的管理机制。比如,请农发局技术人员讲解农业科技政策,定期组织技能培训,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进行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与电商联合拓宽销售渠道。目前,许多合作社的党支部成为其开展对外合作的“金字招牌”,并且在掌握政策方面更及时、全面、准确,各项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更加规范。
崇州市农民合作社经历了七年的探索,建立合作社225家,入社农户9.09万户,土地规模30万亩左右,打造出崇州市现代农业的雏形,成为全国农业发展的典范。但是,农民合作社党组织建设的根本是“以民为本”,核心是党的引领,基于此,一些方面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面对新的农村发展形势,基层党建工作要做到未雨绸缪,把握未来基层党建的工作重心和开展方向。农民合作社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发展的表现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要求。今后,会有更多的农户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各种专业合作社,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必将会跟合作社建立起息息相关的联系,合作社对广大农民的影响力也将逐步扩大。因此,把合作社党建抓好应该是基层党组织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基层党组织在新时期创新发展的方向,要早抓更要科学的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至今,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到现在的群众路线,都注重基层社会建设的创新和突破,以基层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的特色发展往往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农民合作社重塑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合作社党建创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架构。党对农村工作的引领不仅是成立一个党组织,建设一个党支部,发展一批党员,更多的是体现在政治方向、政策导向上的把握,农民合作社党组织的建设要围绕经济发展进行行之有效的开展,实现组织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车道”前行。目前,崇州市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在积极主动开展,建立党组织的合作社明显在凝聚人心、整合资源、政策理解、筹措资金等方面更加有效。在合作社中建立党组织,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党建工作道路的新探索。
农民合作社的“以民为本”总的来说就是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根本,避免形式主义,避免越俎代庖,避免变相掠夺。我们党长期以来的党建宝贵经验就是以群众的需要为根本,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积累了良好的党组织建设经验。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一定要有原则定位,党组织正是这个原则定位的监督者和守护者。现在媒体报刊上对于农民合作社的言论大多是积极的、赞同的、正面的,但是有一些声音,也需要我们深思,就是避免西方国家“圈地运动”的重演。土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怎么保护好这个本,这正是基层党组织所要做的工作。实践证明,只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根本宗旨,把群众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合作社党组织就能够“建得起、站得住、立得牢”,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农民合作社党建要立足制度建设。合作社的党组织建设仍然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新事物,要推动合作社的科学发展应该创新党员发展机制和明确党组织功能定位。党员发展机制的关键是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有计划的为合作社内党员开展组织生活做好政治教育,吸纳优秀社员入党。明确党组织功能定位关键是明细化党组织责任分工,党组织要遵守合作社“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独立地位,坚持做到党社分开,不把持、不包办,做好政策引领和后勤保障。同时,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党组织设置、组织生活开展、党员管理人才的培养、优秀人才的招募吸收等都应形成一个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制度性建设,为促进合作社的长远发展打好硬件基础。
[1]程国强,罗必良,郭晓明.农业共营制: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新突破[J].农村工作通讯,2014(12).
[2]王慧.党组织建设对崇州市农民合作社的促进作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责任编辑 卢莹莹
本文系崇州市委组织部课题“崇州市农民合作社党组织建设的探索及思考”的成果。
2017-04-29
魏亚飞,中共崇州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建理论。(四川成都,611230)
D267
A
1008-679(2017)03-0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