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自信”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点潮”

2017-11-06 00:56王金平
学习导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王金平

【摘要】: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潮起潮落,“中国模式”创造的世界奇迹正在推动社会主义“有点潮”,“四个自信”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更高潮必须坚定的信念。

【关键词】:四个自信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有点潮”

一、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潮起潮落

世界社会主义有着近500年的发展历史。它的最初形态是空想社会主义,时间從16世纪初(准确地说是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的问世。)到19世纪30-40年代,其影响几乎遍及欧洲,并达于美洲。托马斯·莫尔等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者,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集大成者。在那个时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有点潮”。

社会主义在空想的原野上艰难跋涉了300年。到19世纪40年代,伴随着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特别是无产阶级登上社会历史舞台,空想社会主义自身的缺陷越来越明显。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热切期盼新的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工人运动,进行了艰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跨越。可以说,这是人类思想史和人类解放史上的一次壮丽日出。再次掀起了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运动高潮。

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运动到制度的跨越。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而艰辛的探索。斯大林带领苏联党和人民进行巩固和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造性探索,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使世界社会主义在二战结束后走向高潮。可斯大林去世后,特别自上世纪50年代,尤其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并最终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历史悲剧,世界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建设一度跌入低谷。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国的面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发生了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乃至“文化大革命”等脱离实事求是轨道的严重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走到了一个历史转折关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翻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崭新一页。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不移、接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历史将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傲立潮头

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明确提出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后的30多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模式”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活力,带动了世界社会主义新热潮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点潮”之“思想潮”

社会主义不是聪明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高尚者慈悲为怀恩赐出来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最初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思想,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社会主义思想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而且,随着各国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实现民族化、具体化。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为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引,而且,也为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点潮”之“运动潮”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入低潮,但这本质上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教条主义的终结,而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潮的积蓄力量,蓄势待发。当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潮中,中国不是孤立的,主要表现在:(1)、现在的(中、越、朝、古巴、老挝)五个社会主义国家顶住压力,稳定局势,攻坚克难,顺势而为,是当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潮的中坚力量;(2))、原苏东地区重建共产党,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潮的新生力量;(3))、资本主义国家中共产党在重建恢复中发展,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潮不容小视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不忘马克思主义老祖宗,开辟社会主义新境界,在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下,独树一帜,背水一战,埋头苦干,成绩斐然,全球瞩目,成为当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潮的旗帜和标杆。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点潮”之“制度潮”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曾经一度跌入低谷,根本原因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以至于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出现重大失误和偏差。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即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层面来解读社会主义本质。中国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国家制度,把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贫穷落后的国家,在30多年的时间内,发展成GDP总量居世界第二、经济、科技、军事实力都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世界强国,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无不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两种评价:A、它是中国近百年来最好的社会制度,B、它是全球6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效应最佳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成为国际社会熠熠生辉的旗帜,昭示着社会主义制度“有点潮”。endprint

三、“四个自信”与社会主义“有点潮”

2016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制度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全党、全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真理性的信念;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文化自信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理想,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明显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取得,“中国奇迹”的世界创造,根本原因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非照搬别国模式、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系列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引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总结。

1、 从“道路自信”看社会主义“有点潮”

新中国成立后,准确地说是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对于走什么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国际、国内情势决定了当时只能学习苏联“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帮助苏联在不到20年时间内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展现了较强的优越性,事实也证明中国在建国初期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只是后来随着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就暴露出来,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于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响亮提出“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辛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开创了一条举世瞩目、震惊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已经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能指引我们通向繁荣富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发展道路,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昂首阔步、充满自信地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前行。

2、 从“理论自信”看社会主义“有点潮”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伟大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先进的中国人找到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并把它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并创造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吸取了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经验教训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兴衰成败历史依据基础上,着眼与中国改革开放后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成果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将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3、 从“制度自信”看社会主义“有点潮”

“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高尚者慈悲为怀恩赐出来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其诞生于1917年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并且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兴起了社会主义制度高潮,而后,因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失败,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而跌入低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彻底改观,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下,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加强社会管理,使中国用不到40年时间GDP总量跃居全球第二,预计到2025-2028年,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综合国力极大提升、人民生活幸福,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活力,中国模式已成为整个世界的一面旗帜,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模式已为越南、老挝、印度等许多国家改革所借鉴,中国的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在世界上獨树一帜,成为许多国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展现,推动社会主义再次走向高潮。

4、 从“文化自信”看社会主义“有点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胎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且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对人类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深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每位中国人引以为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力量源泉。中国革命文化、改革开放后近40年建设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构,无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文化层面推动社会主义日益走向高潮。

可见,“四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点潮”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关系。“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13亿多中国人民历经近4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在与其它国家发展比较中得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经验总结。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只要坚定“四个自信”,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中国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更高潮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十五讲》[M],人民出版社,2016年;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M],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年;

[3]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