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静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怎样通过美育来提高幼师大专的钢琴教学,简要介绍什么是美育,以及如何用美育潜移默化的提高钢琴教学质量;美育在钢琴教学中的特殊运用。
关键词:幼专 钢琴教学 美育 音乐鉴赏 审美
一、什么是美育:
完整意义上的美育,就是通过掌握和运用“美的规律”,在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人类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各项教育工作中,通过一定的教育行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
1.美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及其主导作用
美育的基本功能,是由美育的使命决定的。美育实践是以追求美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因此,美育的实践及其基本功能,必然包含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和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无论是追求美的社会发展还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上都与这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关。
因此,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美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具有的最为重要的功能,不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人对自然、社会的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审美关系的形成。它对与人的审美能力密切相关的审美态度、审美理解、审美趣味以及审美评价等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里,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和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美育功能的两个方面,其中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是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显然是不足的,这也是必须给以明确指出的。
美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符合一定审美理想的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中培养出的、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取舍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自觉定向的价值取向的建立。只有当人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判断以及相伴随的情感体验,是符合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取向的时候,才可以被认为是受到了美的教育的。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和自由的发展,也必须用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美的精神来培养个性,因此,审美价值的建立和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并非是矛盾冲突的,而是可以和谐统一的。
在美育中,对于人的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永远是必要的。在审美价值的建立和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方面,我们始终强调两者的和谐统一,这是美育的任务得以全面实现的保证。这方面,应当排除把某一方面绝对化的观念和行为,即不能不讲美育的特性,将道德教育作为美育的完成,也不能不讲审美价值的建立对于美育功能实现的重要意义,而将美育仅仅视为职业性的、远离美育根本任务的艺术教育。
美育功能的实现,还取决于在审美价值取向上形成怎样的人对世界(自然界、社会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审美关系。就像人对法的关系、道德的关系本身就反映了人对社会的关系那样,在美育中,也体现着人对社会的关系,并且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人对社会的关系。在美育中,越是具有精神性的审美对象,就越是具有道德的意义。即使是在一些似乎属于艺术形式范畴的东西,其创作也并非与审美价值的取向无关。
在美育中,越是具有精神性的审美对象,就越是具有道德的意义。即使是在一些似乎属于艺术形式范畴的东西,其创作也并非与审美价值的取向无关。
2.美育的基本功能之二: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及实施途径
作为美育基本功能之一的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指的是人的创造美、鉴赏美能力的培养。在美的创造中,人的所有与审美相关的精神能力(包括人的感觉、情绪、想象、联想、意志、理智等),都在审美情感体验中有機地结合在一起。美育中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在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行为中的。仅仅一般性地强调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在今天的教育工作中,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这方面,如何掌握美的规律、运用美的规律来进行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具体的攻关目标。要在教育中“按照美的规律制造”对象,就要在教育过程中主动地建立美的形态。建立外在的、可以感知的美的形态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建立内在的审美心理结构。
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依赖于审美内化结构的建立。能够欣赏美的音乐的耳朵,正是对欣赏者的审美能力这样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在教育行为中,运用“美的规律”来进行教学活动,其范围是多方面的,总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立美审美能力,建立起内化的审美心理结构。
在教育活动中,发现和掌握、运用“美的规律”用以教育的实践,培养体现在人的各种素养方面的审美能力,并将这种审美能力转化为促进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使美育的实践真正上升到人类改造社会的总体实践高度,正是每一位教育者的使命。
二.钢琴教学中如何渗透旋律美、和声美、节奏美:
1.音高与旋律的知觉判断以及旋律美的课堂渗透:
音高基本上决定于音波每秒的振动次数,即声音的频率。据粗率计算,在对乐音的听觉感知中,人们对音波频率限域的主观选择大约是在20至5000赫兹范围内的音(钢琴和管风琴音域)。音高是相应于音波频率的听觉上的主观心理量,音高感实际上是人耳频率分析能力的结果。
良好的音高关系知觉力,依靠对音乐专门知识的了解,特殊的训练与长期熏陶,是可以培养起来的。这种能力一旦建立起来,便会在音乐审美中直接影响其知觉判断力。
旋律的音高结构关系及其节奏的选择等良好组合,是音乐审美中对旋律以感知、判断并由此进入更为复杂、深刻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一个好的旋律结构模式,必然具有这类良好的组合关系,它直接影响到心理感知效果与反应。可以设想,在好的旋律模式中,构成旋律的各要素之间必然具有组合的倾向,如具和声意义的旋律、具某种音阶、调式特征的旋律进行,以及有序而呈现某种特性音程的旋律结构,加上节奏的律动,都会使人从知觉上倾向于认为音列的组合从属于一个整体。
对旋律的知觉需凭借听觉感知上直觉的把握,同时,人的知觉判断业已参与其中。在乐音感知过程中,知觉的辨认作用是比较重要的。例如,一首乐曲中音乐主题的发展、衍变甚至变异,都能在知觉过程中给以辨识。我们知道,知觉的基本结构是由它的组成部分的模式来决定的,因此,只要基本的模式保持不变,即使某些组成部分发生显著变化,仍然可以把握其整体特征。endprint
例如:笔者在钢琴教学中教授肖邦夜曲Op.9Nr.1时,我描述到,乐曲第一段的旋律就像仙女自天上飞下来,要用连贯流畅,飘逸的风格去弹奏,触键用指腹,而不是用指尖。
肖邦夜曲Op.72Nr.1的整首都像是在雨夜观赏窗外雨景,夜雨顺着窗户哗哗而下,在弹奏的过程中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模仿夜雨顺窗而下流动的声音。
2.和声的知觉判断以及和声美的课堂渗透:
和声作为纵向复合关系的呈现,包括乐音之间同时或连续序进的协和或不协和性的结合。人对和声音程最直接的主观感知判断,便是与听觉感觉上的愉快与否想联系的协和感与不协和感。这是人的听觉分析器分析、选择并产生相应主观判断的结果。
后天音乐听觉能力与习惯模式的建立,以及形成的心理适应,极大影响着对和声协和感的知觉判断。即使从共时性的和声心里特征来看,和声连续序进中的调性感、终止习惯方式及其相互关联的进行模式,都由于后天习得的听觉心理模式的形成而被反复强调。和声协和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种进行规则,主要依赖于经后天训练形成的和声知觉心理模式的建立。
例如:笔者在钢琴课上给学生讲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3第三乐章时,由31小节至37小节,和声紧张度不停升级,由属和弦-重属七和弦再解决到属和弦的两组,进行到属和弦-建立在七级音上的重属七和弦-解决到属和弦。这里是由和弦推进的这一乐章的高潮部分,在弹奏时要表现出来。所以,在弹奏之前就要注意和弦的分析与掌控。最后几小节的和声也明显表现了乐曲的结束,在教学中我也有意强调。
3.音强与节奏的知觉判断以及音强与节奏美在钢琴课上的渗透:
音强是人耳对乐音强度反应的主观量,它决定于声波的振幅。从听觉感觉的一般效应来讲,声波的振幅愈大,听到的声音就愈强;声波的振幅愈小,听到的声音就愈弱。在对乐音的感知中,音强是构成节奏律动的要素之一,我们是从乐音力度律动的整体关系中去认识其存在。
音强在节奏中的体现可以提到音乐节奏中的重音。人的听觉具有一种聚合印象并使之有序化的能力,能够在一连串的音响运动中,主动地以节拍的强弱使之聚合成有重音的节拍,如2拍子、3拍子等,当然,在不同的听觉心理中,这种重音的位置可以改变,也会产生一些完全随意于心理律动感的拍序。
如果说音强只是乐音力度律动关系中的一个变量,那么,节奏则是其整体结构意义上的一种存在。这也决定了音乐的节奏知觉主要是对乐音节奏运动以及乐音的整体结构以辨识。节奏感(包括音长感、速度感等)的主要基础是心理的活动,音乐的节奏功能突出的特征在于有助于音乐情绪的表达以及从时间的过程中聚合、并把握对乐音运动的整体感知。节奏使零散的单个乐音有序地组合成乐节、乐句、乐段乃至乐章。以有序的节奏性来把握,就能从听觉感知上使乐音运动变得易于辨识、理解。
节奏的最主要功能,还在于它的情绪效应,而节奏的情绪效应的明显特点是它的主观性。节奏感是人对节奏感觉的心理效应,由听觉引起的运动神经的节奏冲动,是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官能冲动。节奏的功能却主要是依赖于人的心理效应而得以发挥的。尤其是在对音乐节奏的感觉上,主观的节奏比那些划分的非常确定而方整规则的客观节奏,要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在音乐艺术中,节奏的个性抒发对于乐音的表现来说,往往是最富于艺术性之处。这时候,节奏的律动融进了主观心理节奏,它对于音乐作品的动力性发展及内心细微而富于变化的情感生活的表现,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在美育中,也因此而获得更有意味的美感体验。
例如萧邦的《玛祖卡舞曲》具有特性节奏的使用,使得旋律更具舞蹈性;肖邦的玛祖卡创作中,其中有一类与舞蹈音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即舞蹈性旋律。跳进与级进结合的旋律,再加之特殊的节奏,将充满兴奋情绪与欢乐气氛的舞蹈场面表现在节奏上,或直接引用波兰民族音乐的节奏素材、或将其综合,使得音乐充满着波兰气息。
三.关于音乐鉴赏的相关问题及其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校有一部分钢琴课是八十分钟连堂课程,新课教学一般控制在二十分钟到半小时时间,余下时间是回课时间,每个班有大约二十五名学生回课,每人回课大约两分钟(曲目较短小)。由于幼师的学制原因,定制的曲目范围较小,可听性就受到限制,因此,我们采取分组回课的方式,两人一组回课(电子钢琴教学模式)每两节连堂大课就可节约出大约二十分钟时间,给学生进行音乐鉴赏,这样就可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使他们能直接提高钢琴弹奏水平。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的欣赏音乐呢?
1.用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观引导学生:
汉斯立克是奥地利音乐美学家,音乐评论家,他在他的代表作《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中,于第一篇便开宗明义指出:“就是它不去探索什么是音乐中的美,而是去描述倾听音乐时占领我们心灵的情感”“情感根本不能作为审美规律的基础,此外,关于音乐感受的稳定性,我们也要提出一些重要的反证。。。。。”从根本说,一首乐曲与它所引起的情感波动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绝对的因果关系,我们的情调是跟我们的经验和印象的不断变化的观点而转变的。
在论证方式上,汉斯立克是从情感美学问题着手,论证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既然如此,音乐美的存在也与情感无关。他的主要思想有:“表现确定的情感或激情完全不是音乐艺术的职能”,“情感是以生理和病理状态为其先决条件,它是以观念和判断,即理智和理性思维的全部领域,也就是被人们看作是情感的对立面的那个领域为依据的。”
漢斯立克还论证了音乐的美,他说:“音乐的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音乐艺术组合中。”“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正如一首乐曲的美纯粹来自乐曲的音乐方面的特定条件,同样乐曲结构的规律也是按照音乐的条件而决定的。”endprint
例如:在欣赏肖邦前奏曲OP.15《bD大调前奏曲》时,(被誉为雨滴前奏曲)我不去讲述音乐的形象,而是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意境,这样才是提高音乐理解力及音乐审美能力的正途。
综上所述,最好的音乐鉴赏方式就是凝神观照。就是不带主观情感,客观的去鉴赏音乐,才能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2.音乐的结构之美:
有人说音乐的结构犹如建筑,黑格尔曾这样提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建筑的结构形成于数学和力学的创造,而建筑上的整体美观又与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识的数学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
建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人们是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美感的。虽然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是,类似于建筑材料的音乐语言及其要素也必须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合理的组合形成多样化的统一,才能使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感。
音乐的美包括音乐结构的美。但是,音乐的结构受限于作品的题材内容,并服务于它。结构在主题的呈示,展开,再现过程中有时强调变化,有时强调统一,完全以内容需要为依据。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再现部中,作曲家根据作品內容的需要就省略了呈示部中曾出现过的“同窗共读”的副部。
西方音乐结构多呈三部性:呈示、展开、再现。总体呈一种三角状,似乎不太稳定。这也体现了西方人的哲学思想及审美观。我们在授课时注意给学生分析每一首曲目的曲式结构,使之对音乐的结构之美有所领悟,从而提高钢琴演奏水平。
例如:在讲解克列门蒂,作品36之1《小奏鸣曲》时,笔者讲授并细致分析了这首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同学们也学习了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对奏鸣曲产生了极大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音乐背景之美:
学习钢琴,不能只学习十几首乐曲和练习曲,而要扩大视野,了解与音乐有关的文本背景。笔者在钢琴课上都会抽出大约五分钟时间讲一小段音乐家的背景,并用美丽的语言表述。
例如:在讲到莫扎特时,莫扎特圆滚滚的小身影出现在宫廷大门口,后面跟着他的爸爸和姐姐。他们第一次觐见皇后,有点惴惴不安。只有莫扎特一人乐呵呵的上前笑,皇后朝他弯下腰,他攀着她爬到她膝上,抬头亲吻他的脸颊,然后乖乖爬下来。这个场面逗人又心酸。他们在宫廷里举行了三小时的音乐会,贵妇绅士们都来了,宫廷礼仪全都取消了,人们喜气洋洋的观看表演。幼年的王子公主们围上来,惊讶的望着两个山里来的孩子,空气里满是羽管键琴敲奏的童话音符和圣诞礼物的香味。
在讲解肖邦时:在声嘶力竭的浪漫主义运动中,肖邦是一位另类,他天生优雅,遗世独立。常常一个人独占着钢琴弹到天明,然后悄无声息的消失。肖邦的音乐风格无比鲜明,非常容易辨识,每一个忧伤的蓝色音符与一串串颤动的装饰音都仅属于他。而肖邦又是复杂的:他欢快的玛祖卡里有伤感的旋律,他的进行曲里有序幕的步伐,他温柔的夜曲中有壮阔的乡愁,而他的练习曲唱的是情歌的调子。他天才地采撷浪漫曲调,和声与结构自成一格又浑然天成,丝毫不受传统的困扰,这一切都说明他即独创又有着非凡的协调音乐组织等才能。
这些优美的文字及背景之美,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注意力,调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结语
我国著名美学家王国维说:“美育之作用:无用之用”他说:“至就其功效之所及言之,则哲学家与美术家之事业,虽千载以下,四海以外,苟其所发明之真理与其所表之之记号尚存,则人类之知识感情由此而得其满足慰藉者,曾无以异于昔;而政治家及实业家之事业,其及于五世十世者希矣。此又久暂之别也。”因此,美育是一个长期渗透的过程,需要学校及老师重视起来,不光是上好一节或两节钢琴课,也要把其当做音乐鉴赏课,音乐历史文化背景课等等来上,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喜欢钢琴,自愿练习钢琴,潜移默化地提高钢琴课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美育十五讲》曾繁仁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301-19926-8/G.3283
2.《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著 杨业治 译 ISBN 7-103-00002-6
3.《当代高校美育新探》金昕 著 商务印书馆 书号:ISBN 978-7-100-10504-0
4.《音乐美学通论》修海林 罗小平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书号 ISBN 7-80553-75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