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扶贫队长余静:一户不脱贫一天不撤岗

2017-11-06 21:16一润
妇女生活 2017年11期
关键词:金寨县大湾贫困户

一润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是全县出名的穷山村。2015年,一个叫余静的“80后”女子,受命来到这里驻村扶贫。连续近三年,她克服重重困难,走进大湾村的每个农户,千方百计帮助大伙脱贫,使昔日的负债村一跃成为年收入10万元的小康村,成为中国精准扶贫的一面旗帜,得到了各级组织和当地老百姓的一致赞扬。其间,余静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17年6月,她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主动请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

“多亏有了她,我们才能在好政策的引领下,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得到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脱贫户们连连称赞的她,正是该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

余静是金寨本地人,出生于农村的她,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考进了金寨县中医院。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是县中医院的帮扶联系点。大湾村深处大别山腹地,全村总面积有25.6平方公里,辖37个居民组921户3521人。长期以来,这里的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或在家 从事养殖业为生,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根本挣不了多少钱,有的家庭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学,村集体更是负债累累,是一个全县出名的穷山村。2015年5月,金寨县中医院响应上级号召,决定派一名同志到大湾村驻村扶贫,出任“第一书记”。

然而,大湾村距县城有150多公里,坐汽车需2个多小时,然后还要走六七里的山路。路远暂且不说,村子十分偏僻,村民居住又很分散。“派谁去呢?如果让自愿报名,谁又会愿意到这穷山沟去扶贫呀?”正在院领导为此事感到头疼之际,负责医院信息工作的余静敲开了院长办公室的门,自愿去大湾村扶贫。为人质朴率真的余静是一个能胜任的人选,但院长知道她的孩子只有5个多月,还没断奶,她怎么能走得开呢?院长正想说什么,却被余静抢先說道:“院长,就这样定了!”说着就一阵风似的旋了出去。就这样,余静忍痛为不满6个月的女儿断了奶,把女儿交给婆婆,自己拿着铺盖行李来到了扶贫点大湾村。

进村工作后,余静很快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份工作的难度。首先是不能回家。“规定很严格,必须住在村里,不能早出晚回。”实际上,即便规定没这么严格,余静也无法每天回家。她所在的大湾村有170多户贫困户,分布在大约37个村民组,很多村民组地处深山老林,去一趟要翻山越岭花上大半天时间。

而村民们看到县里派来这样一个秀里秀气的“女干部”,都不以为然。有人甚至说:“一个姑娘家,能干什么?还是趁早打道回府,免得在这里吃苦出洋相,犯不着。”“确实,我刚来的时候,乡亲们对脱贫政策信心不足,我开展工作相对来说困难一些,有时候连与村民对话都会有障碍,可后来接触多了,信任也就慢慢有了。”回忆起刚来大湾村时的情景,余静记忆犹新。

为了摸清底子,余静和队友一头扎进走访之中。“我们要确认需要帮扶的人员名单,分析他们的致贫原因,这需要一家一户上门走访。”一座座青山上,很快留下了余静的脚印,有时候早上出门,晚上才能回到村部,中午就吃方便面充饥。“有时候忙得真的连吃饭都顾不上,需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不到半年,余静的体重下降了15斤,皮肤黑得让家人和朋友不敢相信。

呕心沥血,对症下药咬定精准扶贫

经过认真走访与调查,余静和队友搞清楚了每一户贫困对象致贫的原因:有因病致贫的,有建了新农舍欠债的,有家中缺少劳动力致贫的,也有家庭成员残疾而致贫的,还有因为小孩上学致贫的……任务显然很艰巨,但群众脱贫的积极性特别高,让余静心里有了底气:“看到贫困户能主动动起来,他们对生活有盼头,我对如期完成脱贫任务也有了信心。”

按照“精准扶贫”的原则,余静提出实现“两业脱贫”:即就业脱贫和产业脱贫,得到村两委会的赞同。针对每家农户自身的情况及优势,她又很快制订出了大湾村“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扶贫细则。如贫困村民陈泽申之前以养殖黑羊为主,现在针对他的现有劳动力和时间安排,为他提供了一个辅助性公益岗位,即每天早上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做“美丽乡村保洁员”,打扫村道的卫生,每个月有200元的收入,下午则可以继续他之前从事的养羊工作。

60多岁的杨行友有两个孙子,一个读二年级,一个读四年级,因为住得偏远,小孩上学交通费用特别高,导致家里负担很重。而他的儿子与媳妇,都靠打零工谋生,赚不到什么钱。为了帮助这个家庭脱贫,余静替他们申请小额贷款,让他们养鸡增收,并帮他家出售“山黄鸡”,一年下来能赚个六七千元。66岁的村民汪能耀家里缺少劳动力,而他自己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余静就与县里联系,帮他申请了光伏发电项目,面对面向他传授光伏发电的知识。“平时只要把发电板清洁一下,不用花太多力气,每年也有一千多元的净收入。”

余静的几招“扶贫拳”打下来,让村民刮目相看。“没想到这个文气的女子还真有两把刷子,点子还不少呢。”村民们碰到她,都尊敬地喊她“余书记”。

在一本红色的《扶贫手册》上,记录着陈泽平夫妇的脱贫和生活变化情况。58岁的陈泽平是村里最年轻的低保贫困户,也是余静的扶贫对象。他没文化缺技术,想搞养殖业又没资金,而老伴右手重度残疾,丧失劳动力,儿子几年前发生意外离世,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余静来到后,看着这对贫困夫妇有些心酸,她多渠道为这个家庭提供帮扶。就业扶贫上,村里为陈泽平安排了护林员的工作;产业扶贫上,村委会提供茶苗3000株供他种植茶叶一亩,还为他提供一头猪仔;社会兜底扶贫方面,为其申报B类低保;金融扶贫则借用公益金5000元为其入股光伏发电,年底可以参与分红;健康扶贫上,村里为老两口缴纳240元新农合及1000元补充医疗保险。一年后,陈泽平夫妇热泪盈眶地算了一笔账:“我家光伏发电入股收入3000元,土地流转收入1500元,护林员每个月有500元工资,一年6000元,平时打零工还能挣3000多元,加上低保金,全年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这全靠余书记帮助啊!”

69岁的贫困户汪能保老两口都身患疾病,要长期吃药。当时金寨县落实安徽省健康脱贫兜底“351”工程,老两口看病报销比例可达90%。“虽然他们挣不来钱,但给他们节省钱,也是一种帮扶。”余静说,这是一项健康脱贫工程。在汪能保的扶贫手册中,除了当地政府购买大病医疗补充保险,代缴了新农合保险金外,村里还给他们安排了保洁员工作,老两口也非常乐意做。汪能保高兴地说,医药费报销比例很高,他看病花不了太多钱,而如今他家里4.6亩茶园流转费用一年2300元,光伏发电入股每年3000元,保洁员一年2400元,如果再养一头猪,家里收入就可达到1万元。“余书记扶贫真是扶到咱大伙的心坎里了!”

立“军令状”,一户不脱贫一天不撤岗

2016年4月24日,这一天让大湾村的村民兴奋无比。因为这天,在安徽省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来大湾村了。得知这个消息,整个山村都沸腾了,余静更是激动万分。习总书记来到大湾村走访了解贫困对象,并在贫困户陈泽申家的小院子里,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余静向总书记汇报了实施精准扶贫的相关举措,并讲述了她的扶贫历程。听到总书记的肯定和殷殷教导,余静热血沸腾,当即向总书记立下“军令状”:“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

此后,这位瘦弱的女扶贫队长带领乡亲脱贫的劲头更足了。

建一处移民新居,一直是余静心头的一件大事。看着全村有几十户农户住在深山老林里,自然条件恶劣,且大多是危房,余静咬牙说:“一定要让大伙住进新房。”她几次跑到县上,为安置点选址立项、争取资金、落实招投标。在余静的努力下,占地15亩的大湾扶贫移民安置点,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于2016年底拔地而起。32套两层小楼组成的崭新居民区,水、电、路设施完善,还有绿化带和停车场。与原来破旧杂乱的房屋相比,白墻黑瓦的安置点漂亮大气,同周边的秀丽风景相得益彰。

孙子考上了合肥大学,春节前有望搬入新居,茶园、光伏发电带来稳定收入,家里养的山羊又添了3只小羊羔,共有16只了……回想起这一年的变化,贫困户陈泽申感到很幸福。这个只剩爷孙俩的家庭,曾相依为命,经历诸多苦难。“生活能有这么大改变,我简直不敢想象,共产党的政策好啊!”70岁的陈泽申是余静的扶贫对象。说起余静,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赞许之余泪光闪烁。“16只羊能卖1万多块,下半年搞民宿能赚几千元,我还享受光伏扶贫,3.5亩茶园流转1750元,今年脱贫肯定是没问题了。孙子的学费也有了着落。”陈泽申乐呵呵地算着收入账。

2017年2月,另一贫困户陈泽平一家也搬进了安置点新居。“做梦也没想过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而且还是楼房。”一说起新房子和新生活,陈泽平和老伴就笑得合不拢嘴。余静说,陈泽平家按照政策,享有房屋腾退、危房改造等多种补偿,再加上扶贫、库区移民的补贴,老两口住进新房基本没有花钱。对新居二楼的两间房,陈泽平有自己的打算,其中一间是他和老伴住,另一间则租出去,如村里发展旅游业就作为民宿。“这也是余书记为我们想的增收方式。”

生活条件的改善仅仅是脱贫的一部分,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才是精准脱贫的关键。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点,余静将目光盯住了大湾村的特色产业茶叶(六安瓜片),她心中盘算着一个计划:寻找一家企业合作开办村里的茶厂,流转农户的茶园,成立专业合作社,这样既能帮村民增收,又可发展集体经济,可谓一箭双雕。2017年的春节还没过完,余静便开始行动,她径直来到从大湾村走出去在县城创业的张老板家。经登门拜年和一番恳谈,张老板被余静为乡亲们谋福祉的精神所感动,欣然同意出资,与村方联办一家茶业公司。

2017年3月28日,大湾村“六安瓜片”炒制中心挂牌成立。余静和村里的十几名贫困村民在师傅的指教下,每天都在这里学习炒茶,“炒一个小时茶叶即可获15元报酬,也可以卖鲜叶,60元一斤,无论是炒茶还是采摘,一天都能赚100多元。”说起自己的新工作,炒茶贫困户周秀凤脸上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茶厂的建成将会解决大湾及周边茶农茶叶销售难题,带动大湾村400余户茶农增收。目前,茶园流转已带动全村37户93人脱贫。大湾村的脱贫攻坚驶入“快车道”。

随后,余静又看到大湾村毗邻六安市马鬃岭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区位优势,同村两委会商量,决定挖掘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

不久,大湾村的汪家老屋、十二檀等景点就吸引了大批游客。余静又趁机推出一个“高招”——发展民宿经济。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火了,村民的腰包自然也鼓了。

“从大湾村到金寨县城路途遥远,我每周五晚上到家7点多,第二天早上8点钟之前就要赶回村子,每周我陪孩子的时间就这一晚上,只得辛苦婆婆和丈夫了。”说起孩子,余静一脸愧疚,但为了深山里的老百姓早日脱贫,她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金寨县大湾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安徽省教育厅到六安金寨县调研智慧学校建设
融入大湾区
大湾区提速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
金寨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基于扶贫开发的金寨县生态补偿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