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国先 赖治和
(1.三明第一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1;2.清流第一中学,福建 清流 365300)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地理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聂国先1赖治和2
(1.三明第一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1;2.清流第一中学,福建 清流 365300)
2017年高考有关地理试题评价,众说纷纭。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分析评价试题,找出其命题的基本方向与变化规律,是把握好2018年高三复习教学的前提条件。2017年全国Ⅰ卷地理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融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关注学科素养,注重高考试题研究,找准备考方向。
试题分析;核心素养;备考启示;教学建议
2017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重新修订,集中反映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也明确了高考试题要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完善考核目标的内涵。试题充分体现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保持了高考地理试题的鲜明特点。试题在题型、风格、难度、区分度、考查形式等方面变化不大,以稳为主,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同时又在稳中求变,尤其是第37题给师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注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和选拔功能。(见表1)
表1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地理试题核心素养维度统计
(一)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高考地理试题注重从生活实际中获取素材,捕捉社会热点创设试题情境,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看问题的敏感性,突出“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这两个学科思想和方法。全国I卷第一组题“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图”,第二组题“海德堡印刷机”,第三组题“葡萄越冬的双层覆膜保温技术”,综合题的“剑麻生产问题”,旅游地理的“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这几道题都是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设置新颖的情境,以一条主线为引导,逐步分析地理信息,通过分小题设问,一步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试题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诠释了地理知识对生活是有用的,又突出考查学生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两个核心素养。
(二)融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彰显地理学科特点
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试题侧重考查自然地理,试题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比重几乎达到了65∶35,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彰显地理学科综合性。选择题组合为三组自然一组人文,且各问的设置均有较高的能力要求,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心理应对素质。第一组题目“街边灌木”考查了植被类型、街道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属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中的水热条件与植被的关系、小尺度分异并结合了信息的获取,很好地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考查有机结合,试题能力要求提升。第三组题目“流域剖面”考查水循环环节及地理意义,着重对降水、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的考查,既深入又抽象,考查学生处理好实地情况下几者之间复杂的关系,难度较大,前面两个小题考查蒸发量属于自然地理内容,第三小题“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则结合农业种植分析,属于人文地理考查。因此,试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机结合的考查,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提高许多,更进一步突出了地理学科综合性特点。
(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高考地理综合题试题的设计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描述论证能力的考查,要求具备能够充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如全国I卷第37题给出“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在某山峰南北坡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法和区域比较法,最终实现了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域规律中坡向的判定。题目围绕坡向设置了“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四个地理问题层层递进的探究。首先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然后判断干扰时,阳坡和阴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后面两个小题都是原因分析。这类试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对中学教学有新的启迪和指向。
(四)关注学科素养,突出区域认知与人地协调观
高考地理试题关注学科素养,通过区域揭示地理问题,通过人地协调分析地理问题,选择题的第一组试题以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切入;第二组以德国海德堡地区切入;第三组以我国西北地区切入;既有中国区域又有世界区域。综合题第36题,以剑麻为切入点,从气候条件和用途的角度作为限定词,分析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再从区域间的差异性角度分析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新建农场的有利条件,最后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还传承了全国卷“小切口、小步走、自然原因入题”的命题特点。选考题43题“旅游地理”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44题“环境保护”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这两组试题图文材料信息人地关系始终贯穿其中。
(一)综合题必修题和选修题得分情况统计(见表2)
表2 高考地理综合题得分情况统计
(二)评卷中学生存在问题及失分原因分析
从两道必修题和选修题的得分情况看得分率都不高,失分比较多,学生主要失分原因分析:36题学生失分更多的是3-4两小题,第3小题没有写到热带气候条件或写错气候类型,也有学生只写易变质易腐烂;第4小题失分最多的是增加税收没有答到。37题难度较大,每题得分率都不高,主要存在问题是不能从题干给出的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正确理解图中“单峰变化的规律”,审题能力较差。第1小题关键要能够观察到阳坡违背了单峰规律,因此苔原带遭受干扰坡向或部位判断错误就严重失分了,学生没有正确理解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没有读懂坐标图中折线变化特点都是本题得分不高的重要原因。第2小题学生对“未受干扰”条件下阳坡生物多样高低判断出错,只看图中折线,没有转化成单峰变化形式,导致不能够准确描述依据而失分。第3小题部分学生审题不认真,只写到温度和湿度其中一个;另外对产生原因分析条例不清,描述混乱,缺乏因果逻辑关系。第4小题学生失分原因主要是提取和解读图表信息能力较差,2300-2600米图中差异在变小都没有看出来,随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都在变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减弱,学生描述论证能力偏弱也是失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学生对考纲要求的四项基本能力存在欠缺,这是今后的高考复习教学中最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选答题两组题目得分率都偏低,其中58℅学生选“旅游地理”,42℅学生选“环境保护”,44题得分率略高于43题。43题学生失分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材料信息捕捉不到位,对“村民生活在村中”“健康发展”等关键词理解不透彻,答题偏离题干要求,学生在答题中很多写成经济意义,答题思路不清晰,一个得分点重复描述,杂乱无章。44题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把握“柽柳入侵天然林”这一关键信息,答题中没有理清因果关系,不能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如“侧向枝条多,种子多”“移栽易成活”等信息就是参考答案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获取与运用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找准备考方向
教师备课要结合《考试说明》及《课程标准》来研究《考试大纲》,因为高考地理命题的直接依据是《考试大纲》。我们需要认真研读《考试大纲》中的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13个能力要求,关注考纲的重大变化,如:2017年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删去选修地理中“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可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其实并不是不考自然灾害有关考点,只是选修试题中由三选一变为二选一。在备考复习教学中要求吃透课程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考试目标,弄清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尝试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明确高考考查主干知识,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牢固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基本知识。
(二)注重高考试题研究,提升教师命题水平
分析近5年全国Ⅰ卷高考地理试题,体会高考命题立意,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规律;不同考点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从题型、内容、形式、难度、结构等方面开展研究。注意要分析命题者的意图,了解情境设置所提供的信息,理解设问要求,合理编制正确答案。高三教师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命制高质量试题,备课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参照全国卷考试要求认真选题、磨题、改题、编题、命题,通过精心命制试题,提升教师命题能力。
(三)有效开展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轮复习:时间安排9月至下学期2月,重点是以区域为载体,以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为工具,对教材进行重组,理清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构建主干知识之间的思维地图。例如,“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知识可以建构思维地图(见图1)。
图1 “地球上的大气”思维地图
第二轮复习:时间安排3-4月,本轮复习以专题为主,一般可按四大板块分19个专题进行。(见表3)
表3 第二轮复习专题
第三轮复习:时间安排5-6月,本轮复习可以多搜集最新高考地理信息和材料针对性设置微专题。例如,2017年高考第三轮复习,设置了“以植物、动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以河、湖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以物质运动及能量交换规律为主的整合题、以人口与城市和交通联系为背景的要素整合题、以工业区位为核心的要素整合题、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要素整合题、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的要素整合题、以研学旅行与户外课程为核心的整合题”等八大微专题。精选新材料、新题型、新背景开展指导,利用课内45分钟以考代练模拟高考训练,考后教师精讲细评,提高讲评课教学效率。
(四)指导学生规范答题,提高考试得分率
1.解读图文材料,科学审题。全面提取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确保信息无遗漏,可以在文字材料中划出关键词。审题总的思路——四步探究法,即是什么?在哪里(或什么方向)?有何数量特征?几时(或有何变化)?有些题要用到完整的四步探究,而有些题只需用到其中的一步或几步即可。用四步法找到题目里的关键要素,再加以综合联系推理,难题可变为易题。
2.调动储备知识,建构答题思路,实现答题要求。将试题设问内容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运用思维地图将知识重组与迁移转化,可以建立思维导图和答题模板。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为:通读试题——抓题干中的关键词——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链接到教材相关内容思考——提取相关有效信息——解决问题。
3.答题条理清晰,规范书写。在高三备考复习教学中训练学生表述要规范、合理,要正确使用地理术语,要讲究层次性、逻辑性,卷面要整洁、清晰。能够多角度、条理清晰地表述,学会分点作答,不能泛泛而谈。规范书写,不能写错别字,字迹要求工整。
综上所述,在高考地理全国Ⅰ卷背景下,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要不断创新与探索,深入开展试题研究,开拓教学视野,把握高考新动向。
[1]福建省教育考试院.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考文科评价报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2]李慎中.2017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3).
[3]申灵灵,罗立群.思维地图及其在美国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
(责任编辑:曾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