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聚首 畅议热点
作为此次理事会的另一重头内容,与会代表就纺机行业智能制造、市场动态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产业转移进行了深入探讨。
最近我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尝试把握智能制造的方向,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智能制造一个是生产的智能化,另一个则是产品的智能化。为此,企业首先应该把设备做好,这是智能化的基础。未来几年,郑纺机将重点加强产品质量的提升。其次,注重用户的高度参与,与上下游企业联动,不让智能化脱离实际需求。第三,需要更多大数据作为支撑。第四,智能制造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目前,我们把自己该做的做好,紧跟时代发展,尽可能把设备做到互联互通。
经纬榆次今年的业绩实现了25%左右的增长。分析原因,有新疆和海外市场的拉动作用,也得益于技术创新的成果。我觉得,每一个订单都是挑战,在华孚、天虹、大生等项目中,企业得到了更好的成长。就当前的市场形势来看,国内的产能增量不会再如以往,但智能化改造升级还有空间,而重点可能在“一带一路”上。这样的形势下,企业该怎么做?
首先,产品的智能化发展;其次是打造经纬成套的特有优势,在“定制”下发挥成套优势;第三加大纺纱基础技术的研究,未来5~10年一定是属于“中国制造”的;第四,把握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机遇。
随着这两年跟国外客户接触,发现周边国家比较好的企业无论是装备技术还是产品档次,都非常高,就连非洲一些小国家的企业,跟我们谈,都在性能以及设备配置上要求非常高。现在,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很大,一些国家的企业希望采购我们国家的设备。面对这样的状况,我觉得:
首先,行业领军企业,品牌企业,值得往外走。以前,一些小公司提前“走出去”但其设备的性能和品质都不太好,直接影响了中国纺机的口碑,现在我们企业在陆续出去,他们对我们的设备有明显好感,用起来放心。第二,通过跟东南亚等市场的接触发现,他们在进行设备采购时会拿我们的设备跟欧洲的比,因此,我们必须把自己最好的设备和技术推出去,才可能在这些市场站住脚。第三,我们的产品出去了,服务也必须跟上,企业必须考虑,通过什么手段进行服务,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目前,小小的钢丝圈越来越引起行业的重视,作为专用关键基础件,它与每一根纱线都有关系,其作用越来越凸显。当前的产业升级,棉纺设备速度不断提升,这并非把产品进行小改变就能实现,其实每一次都面对着脱胎换骨的考验。
在智能化生产方面,我们的产品有其特殊性,1000多个规格,即便在检测环节,也很难实现自动化。但我们也在努力,单机智能化是重点。目前,我们完成的这次改造,是我们几十年来具有颠覆性的改造,还申请了专利,改造非常成功。
依托在产品技术上的创新和产品加工的精益化,行业在钢领和钢丝圈方面到2020年实现替代50%进口同类产品的目标,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完全能够与国际一流PK。
在价格方面,我们一直在不断缩小与进口产品的距离。做小产品,需要工匠精神,我们会立足这个小产品,为纺织强国建设出力。
环球纺机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年同去年相比增长不会低于30%。青岛环球业务涉及5个行业,在纺织机械方面包括了粗纱机、粗细联系统、筒子纱自动包装物流系统和喷气织机。就喷气织机而言,2001年我们开始做,五年中,我们一直限量生产,没有盲目扩张,考虑到了喷气织机的市场状况,我们不想参与恶性竞争,最后伤到自己。
关于智能制造,平时我们谈得也很少,更多是在谈效率提升的问题。作为企业,就应该俯下身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
智能制造一方面是生产智能化,另一方面产品本身的智能化。第一方面,环球在合理布局,有传统的加工设备,也有智能搬运机器人、智能焊接设备,而目标是为了验证这些产品和技术。对于下游用户,智能需求也有两种,一个是面子上的需求,另一种则是真正的需求。环球在智能化产品方面,一直在引领,依托我们强大的团队,让企业和产品都很有竞争力。
纺织行业是中国百年不倒的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行业当前的转型的确对自动化的改造提升有了需求。
作为纺机企业,面对这样的状况,首先,在智能制造方面,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走服务型制造业的道路,为企业提供新的服务,满足不断提升的织物需求,朝着服务型制造业的方向努力;其次,勇于尝试打开一种新服务方式,通过设备服务更好地促进设备和产品的共同升级;第三,必须要提供技术稳定、可靠的产品,加强与客户的粘合度,当然企业的产品创新要与行业和国家发展方向一致;第四,希望借助协会来加大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加强兄弟单位、主配件之间的信息交流,利用现有的技术实现更及时、更快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