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勇 陈锐雄 曾新福
(1.博罗县杨侨镇卫生院,广东惠州516100;2.惠州市中心医院,广东惠州516000)
老年股骨转子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与防旋髓内钉修复治疗效果差异
黄 勇1陈锐雄2曾新福1
(1.博罗县杨侨镇卫生院,广东惠州516100;2.惠州市中心医院,广东惠州516000)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防旋髓内钉在老年股骨转子不稳定骨折患者中修复治疗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不稳定骨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选用锁定钢板行髓外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选用防旋髓内钉行髓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通过随访形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总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龄股骨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髓内固定术,其疗效显著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髓外固定术,能够促进患者骨折愈合,达到早期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锁定钢板;防旋髓内钉;老年股骨转子不稳定骨折;治疗效果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发生概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尤其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常不稳定,手术处理是首选治疗方式。由于老年人骨质均有不同程度疏松,造成内固定术失败或术后骨折再次移位的风险较大。当前,对于老年性股骨转子不稳定骨折患者常采用锁定钢板髓外固定与防旋髓内钉髓内固定治疗,但经相关研究证实,其疗效不一[1]。为进一步探讨两种不同内固定术修复治疗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不稳定骨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参照《创伤骨科学》诊疗标准[2],明确诊断为股骨转子不稳定骨折患者,且具备手术指征及适应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原因以及受伤到手术时间等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x±s)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髓外固定术:经全身麻醉起效后选择股骨大转子外侧切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并行牵引复位,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认复位满意,选用合适锁定钢板型号置入股骨近端外测,克氏针临时固定,再次用C型臂X线机确认满意复位,换用3枚锁取代克氏针来固定股骨近端,同时选择合适螺钉固定钢板与骨折远端,防止移位。最后常规关闭切口。
1.2.2 实验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髓内固定术:术前全身麻醉,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骨折部位闭合复位,以股骨大转子近端为进针点,置入导针至髓腔内,并沿导针行纵型切口约2 cm,钝性拨开臀中肌,空心钻开口器开口,随后选用合适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髓腔内,撤出导针,固定股骨远端,拧紧钉帽。常规关闭切口。
1.2.3 术后处理:两组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 d进行预防感染,同时予以止血、换药等对症支持治疗,且须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通过随访安排患者做X线片、CT等辅助检查了解患者骨折术后解剖复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评价:根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3],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69分)四个等级。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用SPSS22.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后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2.2 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比较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4.8356,P<0.05),详见表 3。
中老年人群骨质逐渐老化疏松,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据统计,股骨转子间骨折占成人骨折的3.1%,且股骨转子不稳定性骨折占据最大比例(约20.1%)[4]。股骨转子不稳定骨折多呈粉碎性骨折,且可能伴有骨缺损,保守治疗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股骨转子不稳定骨折大多采取手术治疗,主要有两种:股骨近端锁定钢板髓外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髓内固定术。在黄奎等[5]研究中指出使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进行髓外固定,更符合解剖学特性,且操作简便。而在李群等[6]对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疗效进行对比,表明近端防旋髓内钉使骨折复位更稳定、更契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达到患者早期功能恢复目的。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总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髓内固定术对患者骨折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更具有优势。
表2 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表3 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 [n(%)]
综上所述,对于高龄股骨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髓内固定术,其疗效显著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髓外固定术,能够促进患者骨折愈合,达到早期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荐运用。
[1] 吴晗,张鉴,李强,等.防旋髓内钉与锁定钢板置入修复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髋关节功能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2):3550-3554.
[2] 张铁良,刘兴炎,李继云.创伤骨科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3:649.
[3] 吴勇刚,王科学,鲜成树,等.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J].骨科,2014,5(1):36-39.
[4] 陈孝平,汪建平,秦新裕,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80-681.
[5] 黄奎,张记恩.锁定解剖钢板与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骨科,2013,4(4):181-183.
[6] 李群,吴守群,陈优民,等.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1):4131-4133.
R683.42
B 学科分类代码: 32027
1001-8131(2017)05-0442-02
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50802)
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