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评传》评介

2017-11-04 20:28黄燕婷兰华礼
学习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朱元璋思想研究

黄燕婷 兰华礼

作者简介:黄燕婷(1992.05—),女,汉,广西平南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兰华礼(1992一),女,壮,广西河池人,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人物研究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界中有大量关于历史人物传记相关的材料。以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多年为时间跨度,于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中遴选杰出人物两百余人作为传主进行评述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便是史学界中人物研究领域的一套珍贵资料,在我国的历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黄冕堂、刘锋所著的《朱元璋评传》便是《丛书》中的一颗闪亮明珠,对我辈后生而言,是研究明史与朱元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在《朱元璋评传》出版面世之前,学术界关于朱元璋的研究不在少数,材料性质囊括正史、野史、笔记小说等,其数可谓车载斗量,然,这些汗牛充栋的论著所讨论的主题却又多陷于阐释朱元璋作为一代开国君主的历史。黄冕堂、刘锋直言:“迄今已发表的有关朱元璋的论著,除《朱元璋传》的最后部分同时述及了少许朱元璋的学问外,其余皆仅限于阐述他作为一代开国明君的历史,有关其军事史、政治谋略史尤其是思想史等几乎全系空白。”而对于朱元璋这样一个在军事、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等多个方面都有所建树的君王,光是研究其开国历程是不够的,要想对朱元璋一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其他领域的研究十分必要。

该书作者在朱元璋取天下和治天下的非凡经历、雄谟伟略、善政嘉猷、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等传统课题上,继承了已有的学术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于不同的侧面重新审视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朱元璋评传》共分为八章,包含六个大的论题:第一章到第三章,元末的社会背景及朱元璋缔造大明帝国;第四章,建国后的法规建设;第五章,朱元璋在经济领域的举措及丰富、创新的经济思想;第六章,朱元璋统治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对外关系;第七章,君主集权制度建设;第八章,朱元璋思想史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在该书的第二章到第三章中,作者对朱元璋幼年经历到投身反元义旅到后来建立大明帝国进行了分析阐述,朱元璋的军事史及其卓越的军事思想亦融入到了这两章的闡述中,这些内容连同第一章的社会背景构成了该书的开篇论题;此外,在第八章中,作者阐述了儒家思想对朱元璋早年的影响,为读者理清了其帝王之学的来源与演变,并对后来朱元璋吸收的释、道、法、兵等各家的思想进行了相关的论述,揭示了朱元璋前期哲学思想内容驳杂的事实真相。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打开了窥探朱元璋的思想的窗口,使人们能够通过其思想世界的内在繁杂性来理解其在晚年时期表现出来的矛盾行为。

该书在编撰方法上,采用的是分板块研究为主辅之以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方法。如著作前两章的内容,从元室王朝内部的腐烂、社会危机空前严重到朱元璋幼年成长、起家过程再到最后夺取金陵。这些内容的铺陈探讨除按内容性质划分归纳外,大致都是按照事件发生先后的顺序来描述探究。对金陵城的占领,是朱元璋反元建国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夺取金陵之前,朱元璋部队的主要目的是图存,主要任务是反元,其所有的反元行为在性质上来说仍是农民起义的一部分。在攻下金陵城后,朱元璋的农民起义集团所展开的反元斗争,其主要目的则由“图存反元”转变为建立汉族封建新王朝的军事斗争。在朱元璋夺取金陵之后,即在该著作的第三章起,作者对朱元璋的评论探讨,同样的亦是在划分不同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建国前为王朝建立进行的经济、思想举措;建国后的法制建设;经济领域的思想;外交举措等等各方面的内容铺陈都是以划分领域进行研究。这样做,更容易帮助读者构建一个详备的历史知识系统,而同时,对于偏向提高学术性的学术专著来说,亦是可圈可点之处,并且,书中的各个专题,很多都有各自的社会、历史背景,都可以单独成书,全编也可算八个单行本的结合。而今的史学界中,这样的研究方式已是常用手段。

对人物的分析,有多种模式,有从文化、心理方面入手的,有从情感、理智方面展开的,有从国家、社会进行探讨的,而在该书中,黄、刘二位前辈通过以史带论的方式,描述并评价了朱元璋从乱世挣扎图存到开创盛世伟业的过程,并将朱元璋的治国举措、治国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不同的领域加以分析阐述,然而就其研究模式而言,从大体上讲,可将该著作的人物研究模式归纳为“善—恶”二分模式。

按其研究模式进行划分,该著作又可直接大致地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章起到第五章止,可视为是“善——恶”二分模式中的“善”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前的艰苦生活以及起义后的军事、政治斗争活动,建国前夕与建国后恢复生产、笼络人心、稳固边防的举措以及极富创新的重农而又不抑商的新经济思想与政策。在这一部分的内容里,随处可见作者对朱元璋的赞美之情,是对其治军打仗能力的高度评价,甚至是对其人格品质的某种赞美。如在第一章中,作者除了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外,还分析了朱元璋以外的各个势力之所以会在反元大潮中失败的原因,而这一部分却和第二章里对朱元璋的分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善”这一部分里,朱元璋各方面的能力个人格魅力被强烈地烘托出来。对于“善——恶”二分模式中“恶”的描写主要集中于著作中的后三章,即始于第六章,止于第八章。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或许会感觉到作者对朱元璋“善、恶”的阐述、评价中,变化得似乎有些突兀,“善”、“恶”之间缺少一个合适的过度,这让人感觉犹如坐过山车一般。然细细思考,或许这又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作者通过摆出相关史实问题,以专题的形式来进行讨论,并将专题中的相关史实拿出来作为案例来分析朱元璋的善恶问题,并且,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也没有对这千古一帝做出一个似总结一样的评价,这样一来,又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空间按照史实对朱元璋进行客观的评价。由此看之,作者在做朱元璋评传时仍坚持了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原则。作者在描述朱元璋的“善”与“恶”时,虽没有一个较为明显的伏笔或过渡,然而,在著作的前后两部分,作者却对朱元璋早年以及建国后所进行的知识汲取做了阐述。朱元璋幼年避难于皇觉寺时所接受的知识绝大部分来源于儒家经典,孔子的思想和儒家学说对幼年的朱元璋产生过极大的影响。黄冕堂、刘锋指出:“早期的朱元璋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但是以农民思想的和以儒家的优良文化思想影响为主。”而在朱元璋建国后,涉猎了各流派的思想,《朱元璋评传》中直陈:“洪武建国后,他(朱元璋)自己直到晚年一日既往地经常阅读研究历代典籍,除四书、五经外,还有《唐书》、《汉书》、《宋史》、《大学衍义》、《说苑》、《道德经》以及《心经》等。他还曾亲自为《尚书·洪范篇》、《道德经》、《心经》、《说苑》做过注解。写过《释道论》、《三教论》、《道德经序》、《心经序》以及《佛教利济说》等许多文章。”并且,“朱元璋在尊孔崇儒的同时并给释道学说和释道二教以历史上所罕见的或者是仅见的崇高地位。”从作者在上下文中交代的朱元璋早年及晚年思想的来源,我们亦大可猜测出朱元璋早年与晚年思想之间巨大差异的理论渊源。

黄冕堂老前辈曾指出,无米之炊的历史研究绝对搞不得,他还指出,在剖析问题如若采取的是孤立举例的方法,这在历史研究中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和危险性。在《朱元璋评传》这部著作中,作者仍坚持理论于史实想结合的原则,通过援引不同时期、不同出处的丰富材料来进行反复辩证、阐述问题,将理论与史实提升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书中征引的史料,如按时间性质划分,则多是引用古典资料;如按体裁性质划分,著作中援引的材料包含有记叙性史书、日记、诗歌、文集等。此外,在许多方面,如在阐述元代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膨胀、洪武三十年中历年上赐给军队的物资、洪武年间明与周边国家的往来等问题上,作者除广泛网罗资料,征引尽可能多的真实材料对问题进行证明外,还适当地运用图表方式,揭示出问题的各个方面和来龙去脉,这一做法是作者继承了在《明史管见》中的成功经验。

援引材料之丰富,析理之透彻深邃、富有新义,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以及论述之相对全面是该书的几个突出特点。然而,“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无可否认,该著作同样存在着若干缺点。从整本著作的主要内容来看,所涵盖的领域相当宽泛,但在某些领域上却局限于从朱元璋这个主题人物的视角来看问题,这便可能会导致对相关论题的讨论稍显片面。以洪武年间的社会矛盾来说,作者只从朱元璋这一方的角度论述其平定明朝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合理性,将当时复杂的民族矛盾全归结为少数民族狭隘的利益观,这明显片面。但同时,这也为从明朝周围少数民族割据政权角度探讨当时复杂的民族矛盾留下了探讨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黄冕堂,刘锋,《朱元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徐国利,李天星,《陈寅恪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和理论特征》,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3] 孙丽华,《从朱元璋的身世来剖析性格特点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

[4]宋丽亚,高希中,《历史人物评价“善恶褒贬”论》,兰州学刊,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朱元璋思想研究
最含蓄的画谏
画谏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