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东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生活实践。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是每一位教师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源于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8.200
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任务,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不仅是数学本身的需要,也是培養高素质,跨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而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
如何把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呢?
一、让学生体验“生活离不开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重要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把要写的东西发现和创造出来。”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数学素材,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眼光。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0页《圆柱侧面积》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帮助饮料公司设计饮料罐的外包装的情况。同学们立刻来了兴趣,讨论要设计这样、那样的包装,不一会就有同学发现问题了:我们设计饮料罐外包装就必须确定要多大的包装纸,也就是先求出圆柱体饮料罐的侧面积。当大家提出这样的疑问后,教师接着问:“你们能有办法知道饮料罐的侧面积吗?”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大家各抒己见,外包装纸“脱”下来剪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圆柱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 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同学们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感到学习是身边的数学。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起源于生活,有作用于生活。数学课堂在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在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66页《元、角、分》一课时,教师把学生模拟购物的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在小组内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学会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计算,提高购物能力。在活动开始之前,要为每组学生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1)每组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书籍,小玩具( 商品参考价格:小刀一把9角、圆珠笔一支1元、铅笔一支4角、尺子一把3角、故事书一本1元4角、科技书一本1元5角、小汽车一辆2元6角)等等。(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主买了那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而且自主探索出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并学会进行换算,同时把学会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并用数学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感受生活
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生活实践。数学问题,在六年级学生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符号或公式,而是生活实际的一部分,是多姿多态的,富有感情,具有活力的。因此,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而又充满智力活动氛围,使学生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鸡兔同笼”时,出示数学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鸡、兔各几只?”利用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的游戏引入课题。而后给学生设置疑问:教学在这里我发现学生对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很高,极力想解决它,顿时,整堂课就进入了积极解答疑难问题中。学生通过讨论、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学生的解法有:(1)猜测法 (2)列表法 (3)用方程解(4)假设法。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开发。 最后总结出两种简单的解法如下:
解法一:
鸡的只数:(4×35-94)÷(4-2)=23(只)
兔的只数:35-23=12(只)
解法二:
兔的只数:(94-2×35)÷(4-2)=12(只)
鸡的只数:35-12=23(只)
四、动手操作,激发创新意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数学上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而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一系列的阶梯。而最初的来源又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在课堂上,教师多让学生动手,通过对学具的摆、剪、拼、移进行操作来调动眼、耳、手等各种感官参与感知创意。
例如我教学苏教版数学一(下)第16—18页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时,每小组观察拼搭的积木,想一想在拼搭的积木中分类认识图形。先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画面图形等活动,从物体上“分离”出面以后,把“面”从“体”上剥离下来。加深对“面”附着于“体”的感受。更好地感受“体”与“面”、“面”与“线”的联系和区别,更好地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再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然后摸一摸、描一描等方法引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面的形状,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的特点,形成有关图形的正确表象,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如画一画、找一找、围一围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在知识层面上得到巩固和深化,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中,发展了数学思维,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样让学生再动手操作中迸发出创新意识,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
五、让学生在教学应用题教学中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中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我们的应用题特别要注意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就必须把数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多创设生活场面,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了解数学在人们生活中意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总而言之,创新能力来源于生活。
参考文献
1.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 《内蒙古教育》 2016年1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