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梅
《史记·孔子世家》记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1]司马迁言辞恳切的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孔子一生成就卓著,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历久而不衰,其中蕴藏的教育智慧在中华文化殿堂里熠熠生辉。孔子之后的中华文化绵延发展至今,深受其影响。姜广辉教授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个自觉对经典进行创造性诠释的人”,“近年一些出土简帛资料向我们展示,孔子不仅研究经典,并且对经典的深层价值曾加以发掘和诠释。”[2]作为教育家的孔子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在长期从教中总结出来的教育智慧,对当今的国学教育有着深远的启迪。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智慧来源
1.孔子教学立足德育,注重人格培养。
孔子之前的时代是“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利接受教育,自从“文化下移”之后,孔子开始兴办私学,施教杏坛,广收门徒,才实现了“平民教育”。在政治动荡、礼坏乐崩的春秋时代,孔子有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旨在培养弘道的仁人志士。但是,从《论语·子罕》中颜回“仰之彌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的慨叹可知,孔子教学已经远远超出“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致力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孔子的教学内容广泛,涉及《诗》《书》《乐》《易》《礼》《春秋》等“六经”,也称为“六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说明孔子尤其重视“诗”“书”“礼”“乐”的教学。《论语·先进》中孔子所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也把“德行”放在第一位,因为“德行”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修为。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教学立足德育,注重德才兼备,这在春秋时代堪称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素质教育”。
2.孔子博古通今,集古代文化之大成。
中国在世界上被称作“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多与孔子的思想分不开。《论语·述而》记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庸》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可见,孔子的教育智慧来源于中华古代灿烂的文化。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称赞孔子是古代文化集大成者。[3]夏商周三代之礼乐社会,是儒家政治理想的寄托。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孔子设立杏坛创办私学,传承和发展三代文化。但是,孔子对于传统典籍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在长期施教过程中,不断从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精髓,精心筛选后再整理加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仪,而成之。”认为《诗经》系孔子删定而成为今天的“诗三百”。孔子晚年时期致力于整理古代文献,“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4]被成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先生说过,“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对孔子在文化典籍方面的贡献给予极高的赞誉。[5]孔子汲取古圣先贤思想之精华,可谓博古通今,堪称传承古代文化的“鼻祖”,他筛选整理古代典籍的方法值得后世学习借鉴。
3.孔子注重生活化教育,教学形式不拘一格。
从《论语》以及相关典籍可以看出,孔子常常利用生活中的细节不失时机的教导启发学生,应该怎样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志向,应该怎样待人处事等等。孔子的教学形式不拘一格,除了杏坛之外,处处都可以作为施教的课堂,有时在大树下,有时在小河边,有时又在周游列国的道路上。其教学方法也非常灵活,有时集体说教,有时个别指导,有时随机点拨。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开创“生活化教育”,并将“因材施教”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学习的主体性,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施教,才会使弟子学有所悟德艺双修。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指出,“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正在于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特殊性的发掘和实现,注重个体的独特性,这应被看作孔子思想的一大特色。”[6]开展国学教育应以孔子为楷模,将国学教育内容融于生活之中,言传身教,活学活用,才能教有所成。
二、孔子的教育智慧对国学教育的启示
1.从教学目的看,要以德育为先,注重提升人文素养。
在当今社会,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学思想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传承下来的儒家文化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体地位,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道德取向。习近平主席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极其重视,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习主席希望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正是来自于儒家思想中人文教育的精髓。开展国学教育,贯彻落实习主席讲话精神,不妨借鉴孔子教学之道,在继承中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学之中,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成为富有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
2.从教学内容看,要注重教材遴选,让国学教育回归经典。
2014年,教育部对大中小学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从上至下形成一股“国学热”,掀起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潮。“国学热”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各地区的“国学教材”琳琅满目,内容却良莠不齐。面对现状,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呢?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国家课程改革“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为国学教材的选择指引了方向。“四书”“五经”一直是儒家传承的经典,自宋代以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成为儒家传道授业基本教材,许多语句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礼记》中的《礼运》《学记》等篇目富有教育意义;《诗经》中也有些篇章既有丰富内涵,又朗朗上口,适于诵读学习。编写国学教材不妨取法先人,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沙里淘金,以儒家典籍为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国学经典教材。endprint
3.从教学模式看,要注重学习体验,让国学教育回归生活。
孔子的教学方式启发我们,教育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当前的国学教育也应该与生活接轨。目前,山东省率先倡导实施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发布了《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倡导“价值引领与情感体验相统一”,“学习经典与生活实践相统一”,“增强学生主体学习体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调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体验有机结合。在此背景下开展国学教育,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1)专题讲解课
国学经典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不同和学情的差异进行教学设计。有些国学原典内涵深刻,宜采用重点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品味、理解、感悟。比如“四书”一类的原典,内容纷繁复杂,教师先要做到熟知经典内容,然后归类整理,结合典籍写作背景,从人生追求、志向抱负、品德修养、思想成长等方面,分专题进行讲授。《论语》中的“仁爱”“问孝”,《孟子》中的“性善论”“道德论”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专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首先设计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引导学生诵读原典,对经典内涵进行理解探究,最后学以致用回归生活。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及时反馈与评价,重点从思想价值层面引导学生,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经典诵读课
国学原典中的精美华章,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崇德向善的精神,饱含着圣人的睿智思想和谆谆告诫。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既能陶冶学生性情,又能增加语言积淀,提高文化底蕴。根据不同的年级和教材特点,可以采取个别读、合作读、集体读等灵活多样的诵读形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对于国学原典中某些朗朗上口的经典篇章,可以选取不同的主题,以读代讲,边读边悟。《诗经》中的很多篇章都是“重章叠句”的句式,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形式,配以古典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想象优美的意境,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好。从而让学生爱上经典诵读,成为热爱国学的“朗读者”。
(3)阅读交流课
要进行国学教育需要回归经典,逐字逐句的品读感悟。对于比较浅显的国学原典,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学生先自己阅读原典,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理解内容。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师提前设计精要问题,然后在学生回答基础上适当点拨。第二步,教师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主题,让学生按照要求写读后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不要“尽信书”,要善于质疑,写出富有个性化的理解。第三步,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对于同一篇文章或者同一个问题,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要给予鼓勵,通过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以加深学生对经典内涵的认识。
(4)情景体验课
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开展“情景体验”课,是以体验为基本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之在体验中获益。以前的“情景体验”主要用于现代文阅读教学,通过课本剧表演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当前新兴起的“戏剧表演课”更让学生趋之若鹜。对于国学经典教学来说,这种“情景体验”同样适用。大部分国学原典都是文言文,学生往往不感兴趣,不妨把“戏剧表演”借鉴到国学经典教学中,通过角色表演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论语》中“弟子侍座”“弟子问孝”“师徒言志”等经典篇章,可以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理解经典内涵。《诗经》中的《蒹葭》《采薇》《芣苢》等经典篇章,也可以稍加改编,让学生在唱诵舞蹈中进行情景再现,感受诗歌的美妙。2016年12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召开首届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年会,倡导实施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理念,探索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方式。我们当以此为契机,在国学教育中开展情景体验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品质。
当然,以上国学教学模式仅供参考,只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热爱国学经典,教学手段可以灵活多样,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
当前的国学教育,如果能够以儒家经典为核心,通过诵读原典,传承忠孝爱国、仁爱修身、礼义廉耻等优秀品格,将其内化到学生的血液里,有利于培养具有君子之风的现代公民。适宜的国学教育达到的效果就是,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即使忘记了所学过的书本知识,但是,从国学经典中习得的美好品格也将会使学生终生发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9.
[2]姜广辉.《从孔子到董仲舒》.光明日报,2014-01-27.
[3]宋.朱熹.《孟子集注》.中华书局,2013.
[4]宋.朱熹.《论语集注》.中华书局,2013.
[5]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9.
[6]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华书局,2016.
[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09-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