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荣
【摘 要】采用《大学生学校幸福感问卷》,对绵阳市3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绵大学生学校幸福感水平总体情况良好,但如何将大学生的幸福教育进行有效管理,还没有发挥出对“幸福绵阳”整体建设的举措作用。加强落实高校幸福管理理念,提升学生学校满意度,完善学生学校幸福感电子档案,多渠道践行幸福管理,全面开展幸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幸福观。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为幸福绵阳建设提供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幸福感;幸福管理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加强大学生的幸福教育,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如何将大学生的幸福教育进行有效管理,方法途径创新的程度依然不够,还没有发挥出对“幸福绵阳”整体建设的举措作用,这值得进一步思考研究。
一、大学生学校幸福感的现状情况及其不足问题
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的方式方法展开,选取绵阳市部分高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校幸福感整体情况良好,但是依然存在不足。
(一)大学生幸福感存在不平衡性
从表1中可以发现,当前绵阳市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状况良好。被试中有痛苦感觉的共占16.46%的学生,其余绝大多数学生的幸福感是比较满意的,其中有些幸福的人数最多,占样本总体的42.39%,其次是很幸福的占总体的34.57%,排第三位的是非常幸福的占总体的6.58%。从有痛苦感——有些幸福——幸福感强三方面看,比例约为2:4:4。可见还有20%的学生没有幸福感,40%的学生幸福感有待于加强,40%的学生幸福很强,各高校大学生的学校幸福感仍存在不平衡性,而40%学生的幸福感又该如何保持长期性,有利于影响40%的有幸福感的学生,并带动20%没有幸福感的学生。
(二)大学生学校满意度优越性不高
从表2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学校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整体教育服务与学生的期待有一定距离,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不强。从中反映出高校在教学设备、住宿条件以及校园美化等硬性物质建设上虽然不断努力,但是是否和学生的需求相契合,值得反思。大学生对高校的满意度正处于一个满意和不满相平衡的关键时刻,需要加强引导大学生的主人精神。高校提高自身的教育服务质量,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重视在校生的学习生活体验,提升学生的学校满意度,是赢得学校声望,塑造品牌学校的有效途径。
(三)大学生学校幸福感的获得途径单一化
调查结果反映担任学校干部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高于非学生干部;学业情况良好的大学生在学校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高于一般学业情况的大学生;大一学生的学校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上都要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较强。从调查中反思,大学生主动介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途径单一,学生参与学校的活动较少,1/3的学生担任干部学校幸福感较强,如何带动剩余部分则是有待思考的地方,1/2学生的学业优良,幸福感强,而剩余的一半学生的幸福感又该如何提升?
二、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落实高校幸福管理理念,提升学生学校满意度
学校“关爱心灵 励炼心志”的理念,既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又体现了让健康学生成长成才的幸福育人思想。“像关爱生命一样关爱心灵,像终身锻炼身体一样砺炼心志”。对学生无条件的关爱是他们成长所必须的阳光,而乐观执着的砺炼则是经风雨、见世面的保障。在心理教育方面,学校通过“蒲公英学生成长中心”实践基地引导学生了解自我,管理自我,开发潜能,最终实现育人的终极目标。在贯彻“以人为本”科学教育观的实践中,坚持把教育与人的心志发展、价值探索和自我实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学校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校幸福感的长期性,也是对学校满意度有效提升的心灵营养液,更是对所在大学城市的幸福指数提升的微元素之一。
(二)完善学生学校幸福感电子档案,多渠道践行幸福管理
目前各高校都力争多元化、多渠道的开展幸福教育,定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校满意度以及学校幸福感的调查测评并存档。通过对档案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关键问题,再次实施评估,检验,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来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高校已经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学校管理中,把幸福管理融入到学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从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延伸到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中,全面致力于学生的幸福成长。
(三)全面开展幸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幸福观
提升大学生学校幸福感这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做到“量体裁衣”。第一,通过“师生服务点”、“行政会开放日”、生活恳谈会听取学生的心声,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点到面,全方位提高学校的教育服务质量。第二,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成长课》引导学生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幸福观,提高大学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第三,通过对大学生个体性格特点和需求的了解,有针对性的设计同辈辅导和团体辅导,如人际沟通、恋爱观、情绪管理、自信心强化等主题辅导,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获得更高水平的学校幸福感的体验及其人生幸福感的升华。
【参考文献】
[1]苗元江,赵英,朱晓红.学校幸福感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2(09)
[2]赵英.大学生学校幸福感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12(12)
[3]田丽丽.《青少年学校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心理發展与教育》,2008年第3期
[4] 李浩.《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第11期
【该成果为:2017年度绵阳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为“幸福绵阳”建设提供动力:在绵大学生学校幸福感的研究与思考》,项目编号:MY2017ZC0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