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俊:情根深种黄土地,双脚沾满泥土香
——访我国水生蔬菜栽培专家李良俊

2017-11-04 03:20长江蔬菜杂志社刘婷
长江蔬菜 2017年18期
关键词:水芹水生莲藕

长江蔬菜杂志社 刘婷

Interview Record访谈录

李良俊:情根深种黄土地,双脚沾满泥土香
——访我国水生蔬菜栽培专家李良俊

长江蔬菜杂志社 刘婷

李良俊,男,中共党员,1969年8月生于江苏宜兴。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蔬菜学科带头人、国家特色蔬菜产业体系水生蔬菜栽培岗位科学家、中国园艺学会水生蔬菜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莲藕协会副会长。扬州大学“十二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扬州大学“新世纪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指导专家、江苏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11年被江苏省农委、教育厅、科技厅联合授予“科技服务明星”称号。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5次。

水生蔬菜是我国农业的一项特殊种植业,迄今已有3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时间久,分布面积广,品种丰富,堪称世界之最。发展水生蔬菜既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又可增加蔬菜市场供应、满足市民消费需求、持续促农增收,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地理环境特点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水生蔬菜,尤其是水源丰富、气候温和的江浙地带,莲藕、芡实、慈姑、水芹等水生蔬菜得到快速发展。当我们惊叹水生蔬菜产业发展日新月异,餐桌因水生蔬菜崛起日益丰富之时,要感谢一批批田间地头、实验室来回“蹲点”的科研专家们,在品种改良上的努力钻研,对栽培技术的指导更新。李良俊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在水生蔬菜栽培领域颇有建树的资深学者,也是一位随时都能卷起裤腿下田干活的农技专家。

——//·报考农校,知识助力农人致富·//——

1969年8月的盛夏,李良俊在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都山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呱呱坠地,成为农人的儿子,年少时期物质的匮乏、生活的拮据、父母务农的艰辛是他最深刻的记忆。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纪轻轻的李良俊很早就从父亲身上读懂了男人的责任和担当,放学和放假都会帮忙家里分担农活,就是这段与黄土为伴的经历,让他饱受了务农的艰辛,也深刻明白了传统农人依靠土地刨食的无奈,于是立下“为农人崛起而读书”的壮志。

“有志者,事竟成”,1987年,李良俊顺利考取了当时的江苏农学院,并毅然决然选择了当时不被看好的冷门专业——园艺。园艺是田头的科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掌握学科精髓,于是他一有空就泡在学校的试验田里,将课堂知识进行实践。为了掌握更多学科知识,毕业后,李良俊选择留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从实验室到图书馆,再到试验田,李良俊的3年研究生生活在他人看来非常枯燥乏味,他自己却乐此不疲。

1994年,李良俊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旁人羡慕他终于走出农门,再也不用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李良俊却偏偏选择回归农村。刚毕业的7月,而李良俊就选择到如东县原凌河乡,驻村1年多,在原凌河乡建起南通地区首个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指导当地农民搞设施蔬菜栽培,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原凌河乡驻村的日子,李良俊深刻地感受到农民们期待种地致富的强烈愿望,却受限于自身知识、技术缺乏,陷入有心无力的困境中,如何扶农致富,李良俊觉得科技研发才是核心。于是,他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蔬菜专业,成为扬州大学园艺系首个博士研究生,一面致力于掌握世界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本土化研究;同时,坚守江苏农业生产一线,进行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先进栽培技术的研究。毕业回到母校时,李良俊在科研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低职高聘为副教授。从此,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力与执着,驾驶着马车一路奔驰。

——//·带领团队,集众力突破科研创新·//——

时光荏苒,光阴流逝,回首扎根土地的科研生涯,已有二十六载,辛勤的汗水已然凝聚为今日的硕果。李良俊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今的累累硕果,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坚守和努力。”以李良俊为首的水生蔬菜种质创新应用及重要性状分子生物学创新团队,长期从事水生蔬菜种质创新及重要性状分子生物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研究、江苏省科技支撑重点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资金等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育成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的莲藕、水芹、慈姑、荸荠等水生蔬菜新品种10个,制定发布江苏省农业地方标准11项,申请发明专利6个。“水芹新品种选育及周年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获2014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水生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获2016年度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水生蔬菜产业化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针对我国水生蔬菜种质发掘创新不够、现有品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种苗质量和纯度较差、栽培模式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少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发掘创新优质、高产等优异种质20余份,拓展了品种遗传多样性。同时选育出适于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栽培设施以及不同生产消费习惯的新品种10个,支撑了产业发展;完善并推广水生蔬菜轮作换茬模式技术和水生蔬菜设施栽培技术等18项,有效缓解、克服了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制定了高效优质生产技术标准。此外,在我国水生蔬菜产区建立良繁基地、新品种核心示范区、实用技术核心示范区等进行示范、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水芹新品种选育及周年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科研项目,育成适应夏季栽培的耐热水芹品种“伏芹1号”、适合早秋栽培早熟品种“秋芹1号”、适宜春季栽培的耐抽薹新品种“春晖”;研制出水芹免催芽直播技术,彻底解决了水芹催芽育苗技术难题;研制集成水芹湿润栽培、浅水栽培、深水栽培、深栽软化、培土软化、设施栽培等关键技术8项,实现了水芹周年生产和供应,丰富了水芹栽培方式和产品类型;研制集成水芹与设施西瓜、黄瓜等水旱轮作模式4套,有效缓解了设施连作障碍。

——//·回归土地,着力推广栽培新技术·//——

科研成果的转化,栽培技术的推广是李良俊攻克的另一重大课题。2013年深秋,江苏省宝应县广洋湖镇肖家村的藕农们迎来了当年的第二个丰收季,莲藕产量与往年相比大幅提升,每亩达 2 000多 kg。

为了保证莲藕品种的优质,每到开采时节,李良俊就会带着他的团队到实地测量产量,了解新品种的生产表现,收集土壤、气候、水肥等各种数据,回实验室验证其栽培技术是否合理乃至最佳。李俊良发现,藕农们总是把大藕收上来卖,把小藕留在田里作种,导致品种退化,莲藕质量产量下降。为此,李良俊提出了小藕起田,大藕作种的种植模式。

起初受传统的种植习惯影响,李良俊提出的建议并不为村民接受,甚至惹来众怒。这并未阻挠李良俊决心改变传统落后种植模式的决心,他来到村委会副主任、当地莲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修军家,耐心地解释莲藕种大起小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莲藕优良种性,最终成功说服农户转变理念,带动当地农民真正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2009年3月,万石镇后洪村的水芹种植户们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在常规水芹生产小有规模的基础上,村里的土专家通过几年的不断试验,培育出一种耐高温水芹品种,这样,水芹在夏秋季节也能生产了;忧的是品质稳定性不够,成功率也不理想,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新品种的申报。家乡有需求,李良俊二话没说就带着科研团队来到后洪村,他们对耐高温品种进行了选育,并反复试验,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通过对温度、水、肥等栽培要素实施精确控制从而达到最佳效果的配套技术。经过长时间摸索,耐高温品种“伏芹1号”和“秋芹1号”终于诞生。随后,又马不停蹄地为村里申报新品种,经过努力,两个水芹品种顺利通过了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鉴定。

据统计,仅2009-2014年,李良俊先后在响水县和宝应县的多个水生蔬菜产业村指导农户从事莲藕、芡实、慈姑等水生蔬菜新品种的生产,引进新品种7个,服务农户3 000多户,每年户均增收2 000元以上。年少时立下的“为农人崛起而读书”的稚嫩誓言,如今已一一实现,看到农户脸上洋溢丰收的喜悦,李良俊几十年如一日挥洒于田间地头的汗水,献身于科研实验的青春年华,也就值得了。如今,虽已步入中年,但是于科研、教学却未曾有些许懈怠,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岗位,为农人崛起努力奋斗。

10.3865/j.issn.1001-3547.2017.18.001

猜你喜欢
水芹水生莲藕
水芹之美
万石水芹的历史与发展
夏季这样管莲藕
出淤泥而不染——莲蓬与莲藕
莲藕药膳 秋季最宜
互助
互助
三氯生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说话
跟我进城的兄弟